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明朝皇宫(明朝皇宫在哪里)

明朝皇宫(明朝皇宫在哪里)

明朝皇宫(明朝皇宫在哪里)大明弘治元年十一月,大太监郭镛被皇帝派到两广公干。被束缚在皇宫里许久的郭镛决定趁着这个公干的机会好好出去游玩一番,顺便也到地方上显摆一下自己天子近臣的威风。南京是郭镛此行的必经之路。在到达南京前,郭镛就做好了游玩攻略,将风景秀丽的玄武湖作为自己南京之行的必玩之地。明朝皇

大明弘治元年十一月,大太监郭镛被皇帝派到两广公干。被束缚在皇宫里许久的郭镛决定趁着这个公干的机会好好出去游玩一番,顺便也到地方上显摆一下自己天子近臣的威风。南京是郭镛此行的必经之路。在到达南京前,郭镛就做好了游玩攻略,将风景秀丽的玄武湖作为自己南京之行的必玩之地。

明朝皇宫(明朝皇宫在哪里)

明朝皇宫(明朝皇宫在哪里)

到了玄武湖畔后,郭镛被玄武湖美丽的风景吸引,于是命驻守在此的人员弄来了一艘游船,让与自己随行的二十多人一同上船,准备一起到玄武湖湖中心游玩。郭镛的这一行为被朝中的官员得知后,御史孙纮立即以“故违禁例”“擅游禁地”的罪名弹劾郭镛。得知郭镛的这一行为的明孝宗大怒,于是下令还在外头游玩的郭镛火速回京,接受问讯。

玄武湖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连皇帝宠幸的太监游玩一下,就会受到惩罚。

公元1368年,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终于登上了帝位,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成为皇帝的朱元璋一方面为自己成为皇帝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却又非常恐惧。他非常害怕自己过世后,自己的子孙还能否继续享受这一荣华富贵。于是从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开始,朱元璋就想着设计一套程序,只要自己的子孙能够严格执行这套程序,那么就可以永保朱家天下。

而这一套程序的运行的基础,便是大明王朝的户口册。因为明朝规定这些户口册的封面必须采用黄纸,因此又称黄册。

公元1370年,此时元朝在中原的残余势力被消灭殆尽,中原地区的中原地区的大规模战事告一段落,于是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口普查,制作户帖,这便是黄册的前身。到了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在原先的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黄册制度。

按照朱元璋的规定,黄册所用的纸张必须是上等的厚棉纸,而且不得染色和漂白,而且长宽均为一尺二寸,书写字体必须是正楷,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此严格的规定,最重要的目的是防止有人窜改黄册。为了防止黄册放久后被虫蛀,在制作黄册之时还要加入辣椒末等杀虫药。

按照朱元璋的规定,黄册先由每家每户按照官府的要求填写,然后上交给县一级的官衙。然后各县的主官要和相关人士一起,审查送上来的黄册是否属实。在核实准确后,县令要在黄册上签字封存,并由专人运到各个府里。各府的长官再重复各县的工作,将黄册审核,然后送到省里。然后各省的布政司再重复各府的工作,进行审核校验,封存后送到京城。

通过这样由下至上的三层校对后,朱元璋仍然对黄册内容的真实性不放心。到了京城后,朱元璋便组织一千多名国子监的监生再对上交过来的黄册与之前留存的黄册一起进行对比校验。校验合格的便入库,而不合格的则收集起来,称为“青册”,发回原地重造。

在朱元璋眼中,黄册是皇帝掌控全国最重要的“大数据”。依靠黄册的,理论上大明皇帝可以精确地掌握到其治下每一个人的基本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大明王朝向全国征收赋税,征派兵役和徭役的重要依据。

在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眼中,有着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他希望社会上每个人安贫乐道,过着相对静止而又自给自足的生活。而黄册正是维持这样“乌托邦”社会的基石。

黄册将每个人的职业以及家里的土地和生产工具都登记造册,让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以达到一定程度上防止某些地主富户大规模的大规模土地兼并行为,以实现所谓的“耕者有其田”。同时黄册还和明朝的匠户制度相配合,理论上让社会各种职业的人数实现相对的稳定发展。

为了将如此重要的黄册保存好,朱元璋可谓是煞费苦心地寻找存放地。终于朱元璋看上了南京玄武湖中的小岛。朱元璋认为,将黄册放到小岛上,一定程度上防止外人进入黄册存放地。而且湖水还可以在黄册府库着火之时,起到灭火的作用。为了保险起见,朱元璋下令将整个玄武湖设为禁区,未经允许禁止靠近,还派了禁军24小时在玄武湖周边警戒。哪怕是皇帝的近臣,未经允许也不能进入玄武湖,所以因为有了存放黄册的库房,在明朝玄武湖成了比皇宫大内戒备还要森严的地方。

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原先南京大部分的中央机构都迁去了北京,但朱棣在北京没有找到比玄武湖更适合存放黄册的地方,所以黄册府库仍然留在了南京玄武湖。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大明王朝的黄册系统如果严格按照他所制定的规定运行,应该可以保证大明王朝的江山千秋万代。但事情并没有如同朱元璋的计划发展。在永乐年间,黄册系统就开始出现松动。

由于明朝政府的控制力逐步减弱,负责黄册编修的人员越来越不按规定造册,敷衍了事,这使得黄册上记载的数据与真实情况有着相当大的出入。如果翻看明朝的黄册,会发现里面记载了许多百岁老人,这其实就是编修人员在造册之时,没有到基层落实,只是把之前的册子又重新照抄一遍的结果。

官员的敷衍了事,给了有些人可乘之机。明朝中期一些富人为了少交税,与地方官员一起,隐匿自己的田产,在送交朝廷的黄册上造假。而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朝廷下发的税收任务,只能向平民征收更多的赋税。这就导致了从明朝中期以后,平民的税收负担越来越重。许多平民为了躲避沉重的赋税,不得不违反黄册的规定,举家逃往,从而造成人口的外流。

到了明朝后期,黄册已经基本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但朝廷并没有要废除黄册的意思。整个帝国如同丧尸一般,还在造册入库。但所有人都清楚,府库里的黄册上的文字,根本不可信,以至于时人都称黄册为“伪册”。

明朝的皇帝其实非常清楚黄册系统已经失灵,但无奈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加上这又是祖宗家法,不好做大规模的修改,只好放任失灵的黄册系统如同丧尸一般运行下去。

黄册上记载的文字虽然没有了实际作用,但承载着这些文字的纸张却还有一定的军事用途。崇祯帝自缢后,逃到南京的小福王登基称帝,建立弘光政权。弘光政权在面临北方的军事压力之时,想起了祖宗留下来的数以万计的黄册。于是这些黄册被当作弘光政权制造火药和铠甲的原料。但这些火药和铠甲并没能阻挡弘光朝廷覆灭。

清军攻克南京后,发现仍然存在的黄册还有一百七十多万本,这些黄册当作的一部分被清朝工部当作废纸变卖,成了清朝国库的一部分存银。另外的部分则被当时驻守江南的清军拿来当作火药和铠甲的原料。

参考文献:

张宏杰:《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

郑昕:《明代黄册制度研究》

吴福林:《揭开明朝后湖的神秘面纱》

上一篇: 进击的巨人萨克雷总统(萨克雷总统的艺术)
下一篇: 五彩绳(五彩绳寓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