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两全”是说,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但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忠孝不能两全”,让人在“忠”与“孝”之间进行艰难的选择。
忠孝两全(忠孝两全什么意思)
其实对父母的“孝”,和对祖国的“忠”是相统一的。“忠”是最大的“孝”,不忠的人是最大的不孝,正所谓“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孝”是最小的“忠”,不孝的人一定不忠,正所谓“爱于亲者忠于国”。
一、忠孝内涵
在古代,我国甘肃的哈南村是一个把“忠”自觉化的村落。据记载,明朝初期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战功,朱氏一族先后有11人为国捐躯,从军报国也就成为哈南村的传统。朱氏后人便把“忠勇传家”作为家规祖训写进了族谱。
“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在今天,共产党人的忠诚为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马克思主义忠诚。
“孝”有涵义丰富,思想家曾子认为,上孝是使父母受人尊敬,中孝是不使父母名誉受辱,下孝是能赡养父母。
要赡养父母:一是爱惜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二是敬顺父母,要保证父母衣食无忧、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治病、笑脸相迎、顺从父母,好言好语。三是葬祭有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儒家既重丧葬,也重祭礼。
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多个单位共同发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为标准。
三、忠孝两全
东汉末年,有一县令姜诗,为官清廉,深得人心。为了给母亲治眼疾,毅然辞官回故里待奉母亲,同时任当地的文史小吏,为百姓办实事,事后又再任县令,并累死在公堂。其妻蒙冤遭难,寄居白衣庵,仍不忘记孝敬公婆、并为乡邻老弱做善事。其子年仅六岁怕母亲在外饥饿,自攒口粮,并亲自给母亲送去。姜氏一门三个孝子,被当朝皇帝封为“一门三孝”。
只有忠孝两全,才是最高境界,更加彰显人性。忠孝的本质是奉献,凡将自己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奉献给社会的人,不管他在何时,在何地,从事何种行业,都是忠孝两全的楷模。为了建立新中国,那些献身在战争中的英烈,谁能说他们对父母不孝。为了建设新中国,许多科学家没有太多时间去向父母请安,谁能说他们对父母不孝。
三、不忠不孝
战国时代的齐国,齐桓公身边有三个宠臣奸臣,易牙、竖刁和开方。易牙是齐桓公的厨师,为了表“忠诚”,他把自己的儿子杀死蒸了献给齐桓公。竖刁为了能“忠诚”齐桓公,竟然把自己阉割了。开方本是卫国人,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忠诚”,父亲死了也不去奔丧。
齐桓公认为,这三个人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儿子、胜过爱自己的身体、胜过爱自己的父亲,想要把大权交给他们。
但管仲反对,他对齐桓公说,人性当中莫过于宠爱自己的儿子,莫过于爱惜自己的身体,莫过于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果他们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了,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了,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爱了,还能指望他们爱别人吗?
齐桓公没有听进管仲的意见,依然信任这三个人。最后,这三人在朝廷兴风作浪,将齐桓公活活饿死,连齐桓公的尸骨都不让人去料理,致使齐国陷入动乱之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