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图片来自网络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可谓乱世。
蒋桂战争简介(蒋桂战争桂系为什么一败涂地)
在乱世之中,各路军阀之间充斥了太多的收买、倒戈和利益交换。那些有奶便是娘的各路大小军头们今天拥蒋反冯,明天拥冯反蒋,谁给钱多就跟谁干,谁给的利益多就拥护谁,毫无底线和原则。
可就在群丑横行的乱世之中,却涌现出了一股清流,那就是在两广事变中的广东空军。在收买他们的巨款面前丝毫不为所动,慨然表明:之所以要反陈投蒋,就是盼望国家统一,不希望打内战。
不为钱,只为了国家统一、不打内战而投蒋,这个举措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是唯一的一例。
1936年6月4日,由陈济棠和李宗仁领衔,两广数十名将领联名发出通电,表示要率部北上抗日,“为国家雪频年屈辱之耻,为民族争一线生存之机”。
两广部队随即改称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由陈济棠任总司令,李宗仁任副总司令,开始向湖南进军。
蒋介石闻报后大怒,可是在大怒之余,他却并未敢马上派兵镇压,这倒不是蒋介石不想派兵,而是此时他的中央军嫡系部队确实也没有这个能力了。
不得不说,陈济棠和李宗仁选择的这个时机还是不错的。
在红军长征之后,蒋介石命令大批的中央军尾随追击,一是想要彻底把红军消灭,二是想要趁机解决西南诸省的割据问题。因此,在红军已经长征到了陕北之后,蒋介石并没有把中央军主力撤回,而是继续盘踞在川、黔、康、滇各省,其目的就像想要以武力来压服西南各地的军阀。
同时,为了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杨虎城部“进剿”红军,大批的中央军集结在潼关和洛阳附近,这样既可以起到督促、监视东北军和西北军“进剿”红军,也可以在战事不利的时候参战。因此,在两广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可以调动的嫡系部队仅有驻扎在南京周边的不过20余万人马,在兵力上对粤军和桂军呈劣势。
反观粤军和桂系军队,实力不容小觑。粤军共有三个军,并且还都是三个师的甲种军。在两广事变之前,陈济棠又紧急扩编了两个军,在兵员数量上已经超过了20万。
而且,粤军最厉害的是有一支空军,共编成了6个中队,拥有战斗机40多架,轰炸机20余架,再加上其他类型的飞机,粤军的飞机数量超过了100架。这个实力在民国时期仅有原东北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才能匹敌。
桂军虽然人数稍少,但也拥有两个军,并在临战前也扩编了2个军,共计拥有10余万人马。
面对两广联军30余万人马和百架飞机的军事压力,蒋介石认为,强行镇压是做不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强行镇压不行,那就只能另辟蹊径,采取分化瓦解和收买的手段了。对这一手,蒋介石不仅有心得而且还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可以遵循。
为此,蒋介石派出了自己的两员心腹干将郑介民和戴笠出马,并且做好了分工,郑介民负责收买策反陆军,戴笠负责海军和空军。
蒋介石这么安排是有道理的。
其一、郑介民是广东人(郑介民是海南文昌人,民国时期海南归属广东),这在极其讲究乡土观念的广东人中能够说得上话,最起码不会受到排斥。
其二、郑介民是黄埔二期生,在粤军中大量的毕业于黄埔军校的中下级军官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三、郑介民有经验。在1929年3月发生的蒋桂战争中,蒋介石之所以会很快取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郑介民策反了桂军大将李明瑞和杨腾辉。
果然,郑介民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他通过毕业于黄埔军校的中级军官们很快就与粤军中的军、师、旅团长们建立了联系,疏通了关系并且谈好了价码,尤其是对粤军大将余汉谋的策反,更是两广事变最终快速失败的两个直接原因之一。
说完了郑介民,我们再来说说戴笠。
和郑介民相比,戴笠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先来说劣势:
戴笠的资历太浅。郑介民是黄埔二期毕业的,而戴笠是黄埔六期毕业的,而且还不是正牌毕业生,仅是蒋介石特招来的一个特长生。在国民党军中论资排辈极其讲究的规矩来看,在两广联军的陆军中,戴笠是发挥不出什么作用的。
再来说说优势。戴笠其人还是比较聪明的,在两广事变前的“福建事变”中,戴笠发现,自己之前安插在蔡廷锴和蒋光鼐部中的那些以下级军官面目出现的特务们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戴笠在征求蒋介石同意之后,在两广军队中,尤其是粤军中安插了大量的特务,对外的身份都是下级军官,但是这些人都是戴笠的眼线。在这一点上,郑介民是无法与戴笠相比的。
简单一点说,郑介民走的是上层路线,而戴笠走的是下层路线,这也和戴笠出自江湖,熟悉下层生活有很大关系。
戴笠策反广东空军,主要目标是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广东空军司令黄光锐。
黄光锐图片来自网络
可要见到黄光锐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戴笠隐藏在广东空军中的特务都是一些小角色,根本无法直接与黄光锐对话,更不要说做黄光锐的思想工作了。因此,在这些特务的建议下,戴笠准备先见一下广东空军的参谋长陈卓林。
果然,陈卓林被戴笠说服,答应居中做戴笠和黄光锐之间的联络人。为了保险,戴笠还利用广东空军飞行员在香港放假轮休的机会,广泛接触这些飞行员。先从底层做起,然后再自下而上的做通黄光锐的工作。
终于,陈卓林带来了戴笠最希望听到的消息,黄光锐同意陈卓林全权代表他和戴笠谈判,得到消息后的戴笠立即亲自飞往香港与陈卓林谈判。
陈卓林开出的条件是,每架飞机要求得到2万港币的奖金,100余架飞机就意味着需要200万港币,这个价格比当初购买飞机的价格还要高。
因此,当戴笠把这个消息报告给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认为这也太不划算了,自己的付出竟然比收益还要多,这笔买卖不做也罢。
但戴笠随后的一番话却令蒋介石对戴笠另眼相看。
戴笠说,这不是花钱买飞机的问题,而是花钱在搞垮陈济棠广东整个的海陆空军的事情,这其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价值岂是区区200万港币所能相比的?这根本就不是钱的事。
蒋介石听后大为赞赏,马上同意了戴笠的请求。
就这样,在1936年的7月6日,广东有6架飞机起飞投奔了蒋介石。同时带走的还有广东航校的部分学员和飞行员。7月18日,广东空军所有飞机全部起飞,宣布投向蒋介石。至此,广东空军6个中队,共约100余架飞机全部投蒋。
先是陆军大将余汉谋宣布投蒋,后有空军100余架飞机投蒋,蒋介石又在此时急调在川黔边境的陈诚和薛岳火速回军,早于桂军抢占了衡阳,堵死了桂军向湖南进军的道路,陈济棠此时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无奈之下,陈济棠只得宣布下野。在下野之前,陈济棠给了李宗仁一笔巨款和大量的武器弹药作为散伙的“分手费”,自己则灰溜溜地乘坐英国军舰逃离了广东。
而桂系呢?在失去了陈济棠的支持后,也无力单独对抗蒋介石,也只得宣布归顺中央。最后,李宗仁还亲赴广州向蒋介石请罪。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插曲。
本来,蒋介石是指名让白崇禧到广州去见他。因为李宗仁毕竟是一方主帅,轻易不能离开,这也是蒋介石给桂系吃的一颗定心丸。可是事到临头,白崇禧的妻子马佩璋却说啥也不让白崇禧去,关键是害怕蒋介石对白崇禧下毒手。
可白崇禧不去,那就只能是李宗仁去了。在这一点上,李宗仁的大局观还是要超过白崇禧的。
可是,李宗仁去了之后却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李宗仁是民国时期军阀中有名的老实人,即使反对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李宗仁生性忠厚,说的话基本都是真话,而白崇禧恰好与李宗仁相反。
也可能是李宗仁觉得自己这次是以失败者的身份去见蒋介石有些羞辱感或者为自己屡次反对蒋介石不好意思吧,李宗仁在见到蒋介石之时,面红耳赤,以至于连话都说不出来。反观蒋介石,则表现得落落大方,言笑自若,这不仅是蒋介石是胜利者的原因,还有蒋介石对这种事情是司空见惯的缘故吧。
因此说,要论军事,李宗仁要甩蒋介石100里地,可要是论政治和搞阴谋诡计,蒋介石却要甩李宗仁1000里地了。
图片来自网络
从1936年的6月4日开始,到1936年的7月18日,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轰轰烈烈的两广事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双方甚至都没有开一枪。
在蒋介石和戴笠眼中,他们这套以军事威压和金钱开路的做法在军阀中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可是,此次策反广东空军,戴笠却遇上了一些不要钱的军人。
当戴笠要按照之前和陈卓林商定好的条件兑现奖金的时候却发现,黄光锐与这100多名飞行员竟然不知道此事。
原来,这件事从头至尾都是陈卓林瞒着黄光锐等人干的。
所以,当戴笠拿着200万港币来到黄光锐在香港的家中,准备按照每人2万港币的价钱给大家分钱的时候,却遭到了除陈卓林之外所有人的拒绝。
对此,戴笠大惑不解。黄光锐对戴笠说道:
对于这番斩钉截铁般的话语,戴笠大为感动。 确实,广东空军将士们的行为在当时军阀林立的民国时期绝对是另类,那些军阀们哪个不是为了钱而辗转腾挪于各个派系之间呢?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国人不希望打内战,期待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这是一股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戴笠所作所为仅是恰好符合了这股潮流而已。
可就在广东空军将士们纷纷拒绝巨款的时候,作为原广东空军的参谋长,这次集体投蒋的联络人陈卓林却表现得和大家截然不同。在广东空军全部飞抵南昌之后,陈卓林找到戴笠,要求戴笠兑现诺言。戴笠没有办法,只得来找蒋介石要钱。蒋介石听后大为愤怒,虽然签发了支票,但在签字之后当场把笔摔到了地上。
不知道蒋介石此时是何种心理,要论给钱,也确实该给,因为毕竟是曾经许下的诺言。可签字后摔笔,却是在发泄不满,他究竟不满什么?难道是为自己花了这笔冤枉钱闹心?还是在广东空军全体将士都深明大义的情况下却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位人物,让本来应该圆满的结局有了瑕疵?不得而知。
但是,陈卓林却从此失去了“圣心”,在广东空军将士都得到了升迁和重用之时,他却被逐渐排挤出了军界,当了航空运输公司的总经理。
在这件事中,得到利益最大的还是戴笠。他不仅再一次获得了蒋介石的重用,而且还得到了广东缉私部队和四个团编制的广东税警总团,共约一个师的兵力。
从此之后,戴笠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特务武装,为日后军统建立自己的特务武装组织打开了一个缺口。戴笠和军统从此不可制矣。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