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
阮大铖怎么读(阮大铖简介)
首先向各位粉丝抱歉,前一个月因为有事回家探亲,一直忙碌没有顾上及时更新。接下来我会全力补上作品。
悠悠五千年,其实改变历史真实走向的,往往是少数关键人物的动作和决策。
我记得以前网上有人写过段子:
如果潘金莲不去开窗户,就不会遇到西门庆;潘金莲不遇到西门庆,就不会出轨;潘金莲不出轨,武大就不会被毒死;武大没有死,武松就不会杀人,不会上梁山。武松不上梁山,就不会生擒方腊;方腊不死,就会灭了北宋;北宋提前灭亡,就不会有后来的靖康耻和金兵入关;金兵不入关,就没有后来的大清朝,没有大清朝,就不会闭关锁国…
这种偶然性的事件影响整体宏观走向,也被称为“蝴蝶效应”,搞笑的是,历史上发生过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瞠目结舌的蝴蝶扇翅膀故事。
今天要讲的一段趣闻也是如此。
明朝崇祯年间的一起御史被老婆捉奸的桃色新闻,居然深刻地改变了明末的历史走向。
公元1622年,天启二年,明熹宗朱由校刚刚登上铁王座第二年,朝廷开科取士。
一位来自湖北省公安县的书生,考上了三甲第一百零七名进士,此时高兴忘乎所以的他还不知道,再过两百年后会被后世梁启超先生评价为“明朝灭亡的关键人物”。
毛羽健画像,图源:百度百科
这名书生叫毛羽健,字芝田,其实今天的史料显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的生卒年,只知道他曾经留下的故事。
根据《荆州散记》记载,毛羽健初出茅庐就获得重用,先后出任四川省万县、巴县知县,一干就是6年。
一直到公元1628年,他获得升任,提拔为正七品官衔的云南道监察御史。
这个官衔,是个言官。所谓言官,就是有事没事要给皇帝上奏折,广开言路,以通天听,说白了就是一个专门向皇帝打小报告的机构职员,有点类似于政府的“社情民意”信息。
官方说法是:明朝设置十三道监察御史,照刷两京文卷、巡视光禄寺、纠举经济违法官吏。当被派遣到地方时,行使对地方各机关的监察职能。
年轻的毛羽健此时可以说志得意满,在地方上任父母官六年获得升迁,专职给皇帝上书,正是大展身手的时候,一颗没有经历过社会毒打的心灵饱含正义。
明代监察御史巡视图
于是毛羽健看不惯阉党集团胡作非为,嫉恶如仇、大胆言事,果断上书给皇帝,要求罢免阉党党羽杨维垣、阮大铖。
可惜,稚嫩的毛羽健看不懂职场残酷。当朝主持朝政的正是杨维垣、阮大铖的顶头上司——九千岁魏忠贤公公。
于是魏公公果断把毛羽健罢官免职,发回老家永不叙用。
抑郁不已的毛羽健只好接受这个残酷的结局,扫地回家的他,心灰意冷,在老家做起了教书先生,还遵照母命和本地一位地主的女儿温氏成婚,打算在老家做个教书匠就这么过一辈子了。
毛羽健的仕途好像看上去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很快他却又回到了京城,还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因为魏忠贤倒台了。
回到老家不到一年,天启帝去世,明思宗朱由检粉墨登场。崇祯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干倒了魏忠贤。崇祯元年,国子监贡生钱嘉征上书弹劾魏忠贤忤逆作乱,随后崇祯帝就派锦衣卫捉拿魏忠贤归案,列举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脧民,十通关节”等十大罪状。
一个月后,崇祯干脆派人把魏阉逼死在前往凤阳的路上。
从此,曾经被魏忠贤及阉党迫害降罪的官员们就又有了出头之日。毛羽健也不例外。
大喜过望的毛羽健在接到诏书的次日,就兴冲冲地拜别老家的父老妻子,启程赴任。
这里重点来了,根据《明史·毛羽健传》和《荆州散记》记录,问题就出在这次告别上。
为何呢?
明代出嫁女子在闺中画像
因为毛羽健,是个“惧内”之人。也就是说怕老婆,我猜估计是因为他以前在四川任职过久,袭承了当地“耙耳朵”的传统。
史书记录,毛羽健的正妻温氏,是个极其彪悍的女人,吵架嗓门大,而且敢和自己的丈夫动手。“温氏声巨,性急躁。”这属于标准的悍妇。
毛羽健在告别的时候,说得很好听,和老婆说好等在京城安顿好以后就迎接她进京。
等毛羽健官复原职以后,因为清除阉党有功,一直被崇祯重视,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再加上没有带家眷在身边,再加上毛羽健也受够了家里老婆的凶悍,一个人的日子长久了,难免就有些寂寞,心猿意马起来。
明朝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官员普遍纳妾,但其实并不符合《大明律》。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明朝是强调儒家文化治国,其中有男丁传承香火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明朝稍微有钱的人家,家里正房妻子都鼓励自己的丈夫纳妾,希望能顾为丈夫多生下几个孩子,确保有男性后代可以继承姓氏。
明朝官绅阶层私下纳妾成风
但明宣宗(就是朱棣的孙子,大明风华里的朱瞻基)却是始终对自己的皇后十分忠心,并且厌恶民间纳妾纳妓女之风,因此明宣宗专门下旨,要求明朝官员“年满四十未有男丁”方可纳妾,严禁官员在自己的管辖领地内纳妾,否则“杖四十,革职开用。”
毛羽健身边的京官朋友们都私下里纳了妾,要么家里同意隐瞒着不报朝廷,要么干脆在家外面安置外房,搞得毛羽健心里直痒痒,于是也有模有样,秘密包养了一个女子做妾,过起了卿卿我我的幸福生活。
毛羽健深知这事要传回家里,温氏势必不同意,所以他一直瞒着老婆没有说过,但他也忘了一件事:他把家里老婆晾着太久了。
温氏在湖北老家里,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丈夫的回信,想着毛羽健不闻不问,心里不由得添了十分怒火。
一气之下,温氏决定自己进京寻夫。
其实毛羽健自己心里知道此事绝不能让温氏知道,但这种事毕竟遮掩不住,迟早会传回家里,同时他不怕,他也算计好了,不怕温氏来寻找自己,为啥?
因为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湖北到北京要隔着2000多公里,远着呢。千里迢迢,等自己老婆赶过来,怎么着也得三个月,那时候他老早就知道消息了,只要及时把小妾转移出去,温氏到了也没关系,黄花菜都凉了。
主意拿定,毛羽健就一直珍惜当下,放心大胆地和小妾过着幸福生活,一边不忘偷偷打听家里消息,算计着看温氏什么时候可能会到。
然而毛羽健万万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有一天他一起床,一开门看到一副怒目圆睁的熟悉面孔,吓得毛羽健“妈呀”一声就跪下来了。
影视剧截图,非本文剧情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温氏。
温氏居然不声不响,提前赶到了京城,还把丈夫和小妾堵到了卧室里。
暴跳如雷的温氏得理不饶人,眼见这有个狐狸精勾走了丈夫,害的自己在家苦等,立刻动手把小妾打得鼻青脸肿,让人赶走,还罚毛羽健跪着认错了一天一夜,背了好几天的贞洁男子守则。
事后毛羽健那个气啊,他是万万没想到会遇到这么个事,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全给搅黄了。
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不合常规啊。
毛羽健开始认真询问跟来的家人,打听一路的情况。这一问不要紧,毛羽健还真发现了问题,原来他老婆温氏不是走的普通官道,而是走了驿站的快速通道。
驿站是什么?
明朝的驿站是全国通设的专用交通设施,用于传递官府紧急文书、军情,为来往官吏提供食宿和换马的场所。
按照大明律,标准驿站至少拥有大门、鼓楼、中门、前后厅、左右厢房、厨房、库房、马房、驿丞宅等设施。重点城市附近的驿站,还要额外建设10间供官员居住的上房,20间供来往差役居住的耳房或者厢房。
明代陕西丰源驿站模型复原图
其实中国的驿站制度始建于秦朝,到明朝时候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在明初太祖朱元璋的时候,专门下旨在全国各地交通要道上都建设了大大小小的驿站,驿站专门配有工作人员,有朝廷财政发放俸禄,还可以递运物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快递仓库+菜鸟驿站。
各地呈报的信息和献给皇帝的贡赋,都是通过驿站快道进京的。但随着明朝晚年宦官监国祸乱朝政以后,逐渐内外腐败,驿站和递运所就变了味道,成了朝廷官员和地方官员勾结运输走私物资或献上贿赂的通道。
部分官员的亲属也会免费蹭驿站道路到全国各地游山玩水,毛羽健的老婆温氏就是占着这个便宜,大摇大摆地借着驿站的马车快速进了京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坏了他的好事。
明白这个原因后,毛羽健咬牙切齿,心里这个恨啊。
要是没有驿站,劳资就不会这么倒霉了!好日子也不会就这么结束了!
毛羽健立刻行动,利用他是御史的职业掩护,上述弹劾驿站制度。
毛羽健很聪明,他知道这个事不能找乱七八糟的理由,得想办法说服崇祯皇帝才能够实现裁撤驿站,他拉了一个亲戚和他一起行动,是刑部的给事中刘懋,他俩一合计,还真找出一个打动崇祯帝的理由出来。
什么理由呢?一说出来就击中了朱由检的心坎。
当时明朝正和辽东半岛的女真族开战(后金国),再叠加各地平叛、明朝宗室人口抚养费用暴增,每年军费开销不断增加,兵部花钱如流水,户部已经苦苦支撑尚且艰难,崇祯被迫启动征了“辽晌”,搞得怨声载道。
明代驿站分布地图
崇祯自己是很节俭的,但光靠皇家和官员们节俭,节省不下来庞大的军费支出,每天崇祯都在发愁去哪里搞钱。
所以毛羽健+刘懋的组合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奏折,这道奏折彻底改变了明朝末年的历史:
1.裁撤掉全国的驿站,杜绝官员借驿站之名揩财政的油,杜绝官员及其家属公费旅游之风;(其中毛羽健表示他一定带头做到,让自己老婆老老实实走官道)
2.同时裁撤驿站的工作人员,也就是驿卒,把上述所有的钱,投入到辽东战事上来。
各位瞧瞧看,这两点理由,一下子就高大上了:一方面防止贪污浪费,另一方面节省下来大笔银子支持打仗。
朱由检能不同意吗?他眼睛一亮,马上就朱批同意,除了必要的主要城市驿站外,开始全国性裁撤驿站,节源开流,支持兵部打仗。
于是乎,延续几千年,本来在明朝发展到一种巅峰形式的驿站制度,就这样因为一个御史被老婆捉奸的桃色事件,因为他要发泄这口闷气,被彻底叫停并裁撤了。
这下了不得,全国裁撤驿站200多个,全部裁掉的驿卒有20万人之众,在陕西米脂一带的驿卒里,一个刚刚从部队转业回来叫李自成的年轻人,郁闷透顶地失了业,被迫开始和流民们争抢生活物资。
李自成在连环画中的形象
《米脂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
铁饭碗被砸了,又没有系统性进行合理安排,这20多万驿卒可都是年富力强的男性,一身的力气,和嗷嗷待哺的肠胃,让他们对明朝官府失望透顶。
日子过不下去怎么办呢?李自成左右想来想去,反正活不下去了,不如反他娘的,于是大部分驿卒加入了各地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也不例外,“奋臂大呼,九州幅裂”,带着几个关系好的穷哥们加入了陕北实力最强、最出名的高迎祥部队。
明末农民起义军情况
再以后呢?没过十年,李自成就率领部队打进了北京城,把崇祯逼着吊死在煤山上。
清初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北略》写道:“祖宗设立驿站,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不敢为非,原有妙用。”
近代著名人物梁启超提出,驿卒李自成因驿站被裁,最后成为农民军领袖。所以间接地毛羽健为明王朝的灭亡负有一定责任。
毛羽健最后的下场怎么样呢?
其实毛羽健还是很有能力的,在贵州发生“奢安之乱”的时候,毛羽健还专门在崇祯元年六月上书,力陈“谋划充实兵力、筹集粮饷”的平叛策略,并提出推荐原总督朱燮元适合担任平叛将领。待到崇祯二年朱燮元为兵部尚书带兵取得“永宁之战”胜利后,奢安之乱被彻底平息。毛羽健虽然没有亲临前线,但是立下了建言献策和举荐名将的功劳。
崇祯三年,毛羽健因为曾经上疏称赞过袁崇焕,被人告发,崇祯帝大怒,免去毛羽健监察御史职务,令其回到湖北省公安县反省,最终毛羽健抑郁终老,在故乡去世。
历史有时候真实这么无厘头又残酷。
只是不知道崇祯帝在最后的时刻,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年同意了毛羽健这个无聊透顶的奏折,会不会恨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御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