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对军旅作曲家黄河的一次采访
抗日歌曲100首(抗日歌曲前十名)
今天是“七七事变”,也即“卢沟桥事变”84周年。不由回忆起1995年“七七事变”58周年的前夕,我对军旅作曲家黄河的一次采访。
黄河原任空军文化部部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冀东尖兵剧社的音乐队长,已于2012年去世,但我对他采访时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1995年我在《北京工人报》任职,采访黄河时黄老已经72岁了,但他精神矍铄,身体十分硬朗,谈起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依然是感慨万千,豪气如虹。
黄河回忆说:1937年,他正在北平的通州师范上学,日寇发动了举世震惊的卢沟桥事变,把战火和血泪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使美丽的古都北平沦陷于倭寇之手。黄河只好中断学业,和许多热血青年一起,怀着满腔悲愤,辗转来到天津,在天津附近的大清河畔,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冀中人民抗日自卫军。不久,黄河又奔赴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抗日圣地延安,进人了著名的延安“抗大”,学习政治、军事,并转赴敌后办学,在太行山中一边打游击,一边学习,直至毕业.
40年代初期,抗口战争进入了最残酷、最艰苦的阶段,黄河服从组织的安排和斗争的需要,参加了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尖兵剧社。从此,他以文艺创作为武器进行抗日斗争,谱写出自己人生乐章中的一段高亢,激越的战斗旋律.
谈着这些往事,黄老显得十分激动,他说,现在有些文艺作品把抗日战争描写得太浮浅,太轻松了,实际上,战争的残酷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当时每当一个战斗结束后,我军常常牺牲很多人,要把尸体横竖交叉、一垛垛地码放在胶皮轱辘大车上,一辆一辆地运到后方,卸在村里打粮的广场上。然后,我们剧社的女同志就提着马灯,翻动着这一个一个血肉模糊的尸体,登记着他们军装内里上的号码……
由于敌军的疯狂“围剿”,剧社不得不常常白天隐蔽,夜晚行军,有时集会也不得不选择在青纱帐里.当时有个口号叫“生存第一”,保存住了自己,也就是保存住了一份和敌人战斗的力量。
黄老谈到他在尖兵剧社的战斗经历时,为我们拿出了一些他当时创作的歌曲,一边翻捡着,一边讲述着创作这些歌曲的经历,那一页页发黄的曲谱上似乎还飘散着昨日的硝烟,每一首歌里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黄老拿起一篇由他作曲,由管桦(后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作词的《唱苏河》的歌篇,满怀深情地讲述起来:
那是1942年的严冬,日本鬼子和伪军正疯狂地“扫荡”冀东抗日根据地。那天,尖兵剧社刚刚跳出敌人的“铁壁合围”,转移到敌人的外线。天黑下来的时候,他们在一个村边的禾场上,用苇席和松杆搭起台子,点上马灯,燃起篝火,又准备要登台演出了。民兵们早已封锁了伪军据点的外出之路,群众正从四面八方的村庄,说说笑笑着来到这里。这时候,一位和剧社队员们很熟的游击队侦察员来到后台,热情地向剧社演员们问候。演员们一边在马蹄灯下化妆,一边谈到几支队伍的情况,当提到活动在苏河两岸的游击队长李恩良时,这位侦察员脸上浮起了沉痛的表情,他告诉剧社演员,李恩良队长和他的41位年青的战士,已在这次“反扫荡”的战斗中,英勇地牺牲了.
原来,为了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敌人,李恩良的游击队担任了牵制敌军的任务,就在他们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完成了战斗任务的那个傍晚,部队转移到了苏河边上的一个村庄。不料,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一支几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悄悄地包围上来。他们以一当十地同敌人展开血战,从清晨拼杀到黄昏.这时候战士们已射尽了子弹,前面是凶恶的敌人,背后是无法渡过的苏河,在这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敌人高喊着重金悬赏,劝诱他们投降,但李恩良和他的41个战士没有一个人动心,他们把枪绑在自己身上,手挽着手,高喊着:“八路军万岁”“共产党、毛主席万岁”从容地跳进了波涛滚滚的苏河……
黄河听着这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心潮如苏河的波涛一样起伏,他和管桦怀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对战友的无限怀念,迅速合作谱写出这支英雄的颂歌:
苏河岸上的花呀
为什么这样的红?
土地的润泽?
还是血染了它?
你要问那滔滔的流水声,
它会对你讲述着一件大事情。
请你听那苏河滔滔的流水声,
在它怀抱里躺下勇敢的人,
骄傲的苏河也扬起了波,
歌颂这人民的好英雄。
《唱苏河》这支歌很快就在冀东根据地的部队和人民中流传起来,鼓舞着抗日军民学习英雄,向敌军讨还血债。
在黄老珍藏的曲谱中,有一首为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创作的歌,这支歌被选人《九·一八以来中国名歌集》里。虽然已事过50年了,但创作这首歌曲的情景仍历历如在黄老目前。
那是1945年8月,黄河和尖兵剧社随冀热辽军区转战至河北玉田一带,宿营在一个小村子里.一天午饭过后,剧社的同志们正在准备排练节日,突然,从司令部驻地的“土广播”里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日本鬼子投降了!顿时,小村子里喧闹得象开了锅,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有的人高兴地在桌子上拿起了“大顶”,还有的人跳上屋顶,跳着脚欢呼:“日本鬼子投——降——了!”但在尖兵剧社出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消息传过,几乎是全体同志,泪水如注,抱头痛哭起来。因为就在不久前的7月4号的早晨——胜利就要到来的时候,尖兵剧社遭到敌人奔袭。剧社在突围中,剧社社长黄天,战士今歌、杨子臣,杨素芝……不幸倒下,殷红的鲜血浸润了冀东的大地。仅仅只差一个月,他们没有能亲眼看到他们日日夜夜为之英勇战斗的理想的实现。
尖兵剧社的同志们在悲欢交集之中,呼唤着牺牲的战友的名字,恸哭失声迎接着这最后的胜利。此时,冀东大地沐浴在宝石般的阳光下,青纱帐旁、小河流边、大平原上,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狂欢的人群,而在黄河的脑海中,却浮现着那些英年早逝的战友的面影,他激情难抑,奋笔疾书,不到一小时就写成了这首歌曲:
象雷在轰动,
海在呼啸,
中华民族战胜了日本强盗:。
八年来,我们苦战在敌人的心脏,
今天呵,苦战八年的土地开了花,
血汗换来伟大的报偿……
抗战胜利后,黄河继续着他一手拿枪、一手拿文艺武器的戎马生涯。他随着我人民军队挺进东北、南下广州、又重返北京。从烽火岁月走进和平建设的年代,在永远向前的征程上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战歌:《我们的旗帜到处飘扬》、《飞行员之歌》、《飞越康藏大合唱》;歌剧音乐《董存瑞》、《无敌三勇士》、《红色飞行员》;电影《女飞行员》配曲;话剧《战斗里成长》、《李闯王》配曲……这位在抗日战火中磨炼出的作曲家也成长为我人民空军的一位高级将领。
在今天“卢沟桥事变”84周年的日子里,回想起黄河老师的讲述,他的经历正是中国人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一段生动写照。
冀东尖兵剧社的历史照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