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聊聊元朝之前各个中原王朝的首都标准。从秦汉到明朝,历代中原王朝都需要面对北方游牧政权的挑战,双方反复拉锯。在中原王朝强盛的阶段,会进行大规模北伐,打击北方的游牧政权,例如汉朝、唐朝、明朝的北伐。一旦中原王朝进入衰败期,北方的游牧政权则会大举南下,直接进攻中原王朝北部的各个州府。
明朝首都在哪里(宋朝首都在哪里)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原王朝的首都不可能距离边境太近。当时,北京、大同、锦州、兰州、榆林等城市,都属于抗击北方游牧骑兵南下的重镇。从汉朝到唐朝,大一统中原王朝的首都,基本上会选择西安或者洛阳。因此,西安、洛阳都号称十三朝古都。因为这两个城市都易守难攻、周边粮食充裕、地形复杂、能够有效管理西北地区或者中部地区。
宋朝统治时期,由于西安和洛阳都屡屡遭受战争的破坏,已经非常破旧。最终,宋朝选择了定都开封。开封城位于平原之上,无险可守,这让宋朝吃尽了苦头。12世纪后期,元朝崛起以后,先后消灭了金国、西夏国、大理国、吐蕃各部、南宋等一系列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面积空前辽阔的王朝。与之前的历代王朝不同,元朝是北方草原建立起来的政权。
元朝在选择都城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兼顾中原各个州府、蒙古草原各部,从这个角度来说,位于华北的北京,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最佳。其实,早在元朝之前,金国定都北京,并且命名为中京,就是为了同时兼顾华北各地和辽东各地。元朝结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最终,选择了定都北京,并且称之为元大都。
当然,除了元大都之外,元朝还设立了元上都。元上都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境内,每年秋天,元朝皇帝都会前往上都居住一两个月,在此期间,召见蒙古各部的王公,从而同时兼顾了草原、中原。
明朝的情况完全不同,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元朝势力败退北方草原,称之为北元政权。北元政权并不甘心失败,屡屡大举南下。明朝建立之初,定都南京。由于南京在地理位置上,无法兼顾华北、西北各地。朱元璋曾经考虑迁都西安,由于太子朱标的突然去世,朱元璋不得不放弃了迁都计划。后来,燕王朱棣称帝以后,迁都北京,明朝拥有南京、北京两个都城。
明朝迁都北京,直接加强了明朝在华北一线的防御力量,把首都建立在第一线。因此,被称为“天子守国门。”1644年夏天,清朝入关,开始了问鼎中原的步伐。此时,关于是否迁都北京,清朝内部出现了巨大的争议。英亲王阿济格认为清朝“入关太快、补给不足”,应该留下一员大将镇守北京,主力返回沈阳,仿照当年的辽宋格局。
摄政王多尔衮则认为,清朝有机会稳定天下,绝对不能撤退。1644年7月,多尔衮上奏“迁都定鼎,作京于燕。”10多天以后,年幼的顺治皇帝从沈阳前往北京,宣布迁都北京。
那么,清朝迁都北京有哪些方面的考虑呢?第一,北京城拥有非常完善的宫殿群,整个城市的设计也非常合理。清朝迁都北京,并不需要大拆大建,仅仅进行局部修缮就可以了。第二,清朝迁都北京,寓意自己并不甘心作为一个地方性王朝,而是渴望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迁都北京以后,便于调集各个部队进一步南下,有利于管理华北各地。
第三,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政权,东北地区是清朝的大本营。与此同时,清朝与蒙古各部联姻,清朝皇室子弟,迎娶蒙古王公的女儿。清朝贵族女子,嫁给各个蒙古王公。在清朝军队中,就有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古八旗。与元朝当年的情况类似,清朝也需要同时兼顾华北、东北和蒙古各部。留在沈阳或者迁都西安、洛阳,都达不到所需的战略。
在清朝入关初期,西安、洛阳还在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控制之下。即便是清朝平定北方以后,也不会迁都西安或者洛阳。因为,这两个城市远离了东北龙兴之地和蒙古各部。
从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来说,北京都完全符合清朝的需要。清朝认为“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南通江淮,北连溯漠,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皆不及也。”关于北京的军事地理价值,出现了这样的评价“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据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於燕蓟。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
元朝当年定都北京,认为北京的地形和位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明朝的顾炎武认为“北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结合北京的地形结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等一系列特点,对于清朝来说,迁都北京是最合适的选择。
当然,除了北京之外,还有两个城市具备了首都的部分职能,这就是沈阳和承德。清朝入关之前,定都沈阳。迁都北京以后,沈阳成为了留都,称之为盛京。至于承德,清朝设立了承德行宫。清朝皇帝曾经前往承德狩猎,同时召见蒙古各部王公。例如清朝的嘉庆皇帝,就是在承德驾崩的。
关于清朝发展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