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窗明几净的意思解释(窗明几净的意思下一句)

窗明几净的意思解释(窗明几净的意思下一句)

窗明几净的意思解释(窗明几净的意思下一句)(一)待诏窗明几净的意思解释(窗明几净的意思下一句)待诏:在鄂东方言里特指剃头理发的人。“待诏”是一句余音袅袅,快要消逝殆尽的鄂东方言,是一句可言传意会,却被认为古老土气的方言。因为大多数人,不了解“待诏”的来龙去脉,认为它是写不出来的地方俚语。其实,“待诏”是极具历史文化气质的方言。无论世道如何变化,永远也动摇不了它在三百六十行中必不可少的地位。“待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就有“诗待诏(如

(一)待诏

窗明几净的意思解释(窗明几净的意思下一句)

窗明几净的意思解释(窗明几净的意思下一句)

待诏:在鄂东方言里特指剃头理发的人。

“待诏”是一句余音袅袅,快要消逝殆尽的鄂东方言,是一句可言传意会,却被认为古老土气的方言。因为大多数人,不了解“待诏”的来龙去脉,认为它是写不出来的地方俚语。其实,“待诏”是极具历史文化气质的方言。无论世道如何变化,永远也动摇不了它在三百六十行中必不可少的地位。

“待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就有“诗待诏(如:李白)”、“棋待诏(如:顾师言)”,而作为行业固定称谓的“待诏”,只有大约360年的历史,其区间跨度可精准定位在清初“1644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灵魂!在写“待诏”这句方言时,它的文化渊源,厚重历史和社会属性的演变,是当下流行几百字的碎片快餐文化,完全承载不了的,删繁就简的浓缩,让我感觉言之未尽,意犹不达,也更使我深信,文字永远也霸凌不了语言的魅力,尤其是方言的魅力。

清人入关前,中原和中原文明覆盖地区,没有剃头理发这个职业行当。《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为有“孝”的道德加持,古人蓄发、修发、晞发,而剪发、断发、剃头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的不孝之举。

清人入关后,昭告天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让固守传统孝道思想的天下百姓拼命反抗,誓死不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江南百姓守城护发血淋淋的历史见证。

清朝统治者,推行高压政策,粗暴横蛮地给百姓剃头剪发。执行者担着剃头挑子,在挑子上挂着写有“待诏”二字的条幌,走村串户。百姓虽然对“待诏”条幌,极其不屑,但慑于统治者的淫威,还是如割韭菜般地剃头了。

每当看到写有“待诏”二字的挑子出现在弄口或村头时,人们恐惧地传言相告:“待诏来了,赶快跑!”

到了康熙年间,大清百姓完全接受了剃头剪发,并视其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待诏剃头人称为“待诏”的职业称谓也延续了下来。

这就是“待诏”方言的来历。

了解“待诏”的来龙去脉后,就自然懂得了中国民间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意思了。这句歇后语的本意是两层含义:

1,剃头匠要剃,百姓不愿意剃,所以说是一头热(心)而已;

2,最原始的剃头匠是挑着挑子流动剃头的,挑子的一头是剃头工具和柴火,另一头是烧热水的火炉小灶,一头冷,一头热,剃头匠到了弄口或村头,一边生火烧水,一边等人来剃头,所以说是一头热。

在大集体时代,“待诏”被划为手工业者。在体力劳动繁重的农耕年代,“待诏”应该是令人羡慕的轻松职业,但是,在我残存的记忆里,人们称呼“待诏”时,语气里似乎有微许的歧视,这大概是源于这个职业当初产生时的斗争记忆,这记忆的基因被一代一代地因袭了下来。

小时候,我的一个同辈亲戚,在镇上开理发店,当我叫他“待诏”时,他十分不悦!他根本不知道“待诏”称谓的来历,而他流露出来的忿懑情绪,正是满清统治者的历史伤害而遗留下来的基因记忆。

因为生活的需要,从清初开始,“待诏”很快成为了养生糊口的职业,有流动的,有固定开店的。

上中学的时候,我母亲有时提醒我们星期六早点回家,因为天黑之前,“待诏”要到家里给我们兄弟几个剃头。

浠水的郭宗阳、南海二位老师创作的地方戏《王“待诏”剃头》,从诙谐有趣的故事中,让人看到了剃头匠的酸甜苦辣和人间百态。

我在川渝地区游历了十余年,在那些县城小镇,铺满青石的深巷里,总能看到剃头小店,弯腰驼背、咳咳咔咔的剃头匠,围着白色抹衣,按着脑袋,拿着推子或剃刀,悉悉索索顽强地演绎着我脑海中旧时“待诏”的形象。

九十年代末期,我寄居在北京海淀区的东北旺村,那个时候,也能偶尔看到,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剃头匠,老北京也叫他们“待诏”。

这些可能就是“待诏”退出历史舞台前的最后背影。

流动的剃头匠已经没有了,剃头理发小店也被窗明几净,霓虹闪烁的美容美发工作室所替代。

在中国大地上,再也不会听到“待诏”二字的声音了,取而代之的是日本话“理发师”。

(二)喜家

“喜家(“家”音ga)”:鄂东方言是“接生”的人,因为多是中年以上的女性,所以多指“接生婆”。

央视主持人劳春燕,在方言节目里把“接生的人”称为“助产士”和“稳婆”。

“助产士”和“稳婆”在鄂东方言里有更喜庆更人文的称呼,叫“喜家”。

古人新媳妇怀孕了,郎中一拿脉,便说:“恭喜!恭喜!你有喜了!”所以说,“喜家”与其他方言相比较,显得喜庆,显得更有人情味和气氛感。

旧社会,孕妇都是在家里生小孩,如果顺产,则皆大欢喜,若是遇上难产,只能求助有生小孩经验和懂得简单生理知识的女性来帮助孕妇生产。那时候,每个村子里,都有一个懂得这方面经验的女人,大家都叫她“喜家”。生小孩时,谁也不敢保证是顺产还是难产,人命关天,因此,家家户户,当孕妇发生时,都要提前叫上“喜家”来到家里,以防不测。

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进步,现在再不需要叫“喜家”上门了,孕妇临产时都提前去医院,由医生和护士负责接生,若遇上难产,就剖腹产。

因此农村的“喜家”就渐渐地消失了,作为方言的“喜家”最终也会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悄然消逝。

下期推介:打喷嚏做生苦

上一篇: 鬼才郭嘉之三国重生(鬼才郭嘉的妻子)
下一篇: 太平真君七年(太平真君之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