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林徽因的简介及个人资料(林徽因介绍视频)

林徽因的简介及个人资料(林徽因介绍视频)

林徽因的简介及个人资料(林徽因介绍视频)因为一张AI复原照,“一代才女”林徽因上了微博热搜。面对修复后的、美丽精致的少女林徽因,网友给出了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林徽因的简介及个人资料(林徽因介绍视频)他们眼中,这张图片复原的不是一位美人,而是一整条“网红脸”生产线:开眼角、加卧蚕、打高光、磨皮加滤镜,一个不落。他们发声

因为一张AI复原照,“一代才女”林徽因上了微博热搜。

面对修复后的、美丽精致的少女林徽因,网友给出了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

林徽因的简介及个人资料(林徽因介绍视频)

林徽因的简介及个人资料(林徽因介绍视频)

他们眼中,这张图片复原的不是一位美人,而是一整条“网红脸”生产线:开眼角、加卧蚕、打高光、磨皮加滤镜,一个不落。

他们发声,认为“网红脸”是对林徽因气质的一种亵渎。即便她身上有种种争议,她的人生也应与“网红”二字无关。

但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林徽因早已成为了新世纪的知名网红。她的八卦、生活……曾经主动的和今日被动的一切动态都被密切关注,包括这一次的照片复原。

她似乎是个明星。不管舞台是文学、娱乐、建筑学还是历史学,只要她出现,台下从不缺观众。

“神话”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接到林徽因请吃茶的消息,萧乾喜得坐立不安。

那是1933年的深秋,大学生萧乾还不是《大公报》的记者。为见沈从文口中这位“绝顶聪明的小姐”,他老早就把蓝布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一双旧皮鞋擦了又擦。

窘促、激动、拘谨、羞怯怯……约好的星期六下午,他跟随沈从文来到总布胡同那间有名的“太太的客厅”。一身骑马装、极为健谈的林徽因令他印象深刻。他在一篇文章开篇记下这段初遇,文章名为《一代才女林徽因》。

一代才女,林徽因身上最具知名度的标签。

民国有很多才女,林徽因最家喻户晓。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人,评不了张爱玲、萧红的作品,不认识吕碧城、石评梅,但你和他们聊林徽因,对话五轮不成问题。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身上的“风流韵事”。梁思成、徐志摩、陆小曼、金岳霖……种种历史名人串联出的感情线,满足了观众对剧本的多样性需求。

更深层的优势来自林徽因本身。她似乎生而满足人们对理想型“民国才女”的所有想象。比如那张“女主脸”,五官秀气,又有没受过苦难和读过书的双重气质加成,相当符合观众的普世审美观。

再如她的人格魅力。美国学者费正清曾在《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中写道:“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作家李健吾也记得林徽因“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

若你因此说她轻浮,她有政客父亲林长民和名人公公梁启超教导;说她风流,她和丈夫投身建筑行业数十年,伉俪情深。她“才情满怀、儿女双全、挚友满天下”。

有颜、有才、有故事,这就是林徽因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或者说,这些素质优先被提炼出来,构建了“一代才女”的时代印象。

宛若加入女明星团队的林徽因,由此开启了她的新世纪“网红”之路。

她是一些女性自媒体的常驻讲师。教授范围很广,包括气质修炼、时装打扮、社交能力训练等,热门课程是《智慧女人是如何挑老公的》;

她还有极强的“带货”能力。林徽因念念不忘的点心、经常去的地方……炒起来都是颇有格调的消费内容;

学习领域是她的主场,她擅长督促年轻人进步。英语不好可以看“林徽因的英语水平”,学会计没兴趣就翻翻《用会计语言戏说林徽因与三个男人的故事》……

林徽因越“红”,就越容易被“神化”。

徐志摩因赴她的演讲丧生,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有些人恨不能大众见她的每一面,都像萧乾见她第一面那样窘促、激动、拘谨、羞怯怯。

至于你问才女的“才”在哪,他们会不屑地告诉你:“‘人间四月天’啊”。

“摧毁”林徽因:民国第一“绿茶”

“墙上疏疏落落的挂着几个镜框子,大多数的倒都是我们太太自己的画像和照片。无疑的,我们的太太是当时社交界的一朵名花,十六七岁时候尤其嫩艳!……斜坐在层阶之上,回眸含笑,阶旁横伸出一大枝桃花,鬓云,眼波,巾痕,衣褶,无一处不表现出处女的娇情。”

就在萧乾拜访林徽因的同年,冰心的《我们太太的客厅》登报。因文中描述的照片、“太太”女儿名字等多处细节与林徽因家类似,文章被视为对林徽因的暗讽。

76年后,才女之争在豆瓣再引战火。“站队”言论的最高赞来自“冰心战队”:冰心没有美貌没有吴文藻,她依旧是出名的冰心;林小姐没美貌没徐志摩没梁思成,她会是虾米?也就是普通的建筑学者而已。

虽然冰心在之后澄清,文章的原型是陆小曼而非林徽因,但那并非观众关注的重点。他们聚焦的是,林徽因是否真的如此做作、“才女”是否换了定义。

他们去找证据。

钱钟书的《猫》、林洙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几篇“史料”研读下来,林徽因的工于心计、矫揉造作深入人心。

就像“造神”一样,他们在“破神”时也乐用传奇细节。于是,林徽因同时给5个男同学发了暧昧消息,还告诉梁思成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

几张纸是才女之争,几本书,就是无风不起浪。他们坚信这一点,正如坚信那些文人才子绝非凭空赞她爱她一般。

当然,承认前者绝非否定后者。那些文人才子,定是被表面岁月静好、背地玩弄感情的“民国第一绿茶”迷昏了头。

他们最怜梁思成。

纵容妻子招蜂引蝶、把情敌徐志摩坠毁身亡时的飞机残片摆在卧室,把妻子提携成“中国第一女建筑师”,让妻子捆绑自己的学术成就——民国才子爱得太痴,一身才学成了人家的附庸。

到这里,观众开始重新审视那个问题。才女的“才”在哪?

网页百科上,林徽因的代表作列了三部。《你是人间四月天》之外,他们说不出《莲灯》和《九十九度中》写了什么,稍一较真,似乎也说不出“四月天”好在哪里。

写在最前面的头衔“中国建筑师”,他们就更难认可了。

2018年,《纽约时报》为了纪念林徽因的建筑成就,发布了她的讣告。遥远的媒体、过时的讣告和已经走下神坛的一代才女一起登上微博热搜,让部分观众有些没来由的恼火。

“她有何建筑作品?敢叫建筑师?”

还原林徽因:林先生

去年夏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王南录制了一系列公开课。课程地点选在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清华建筑系创始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

“我相当于是在祖师爷的家里跟大家讲建筑,所以我现在的心情是如何地激动,大家也可想而知。”他语气温柔地介绍,梁林二人的照片挂在旁边的墙上。

诚然,林徽因在建筑领域的成就都与梁思成密切相关。但他探出的那些路上,也确实印着她的足迹。

AI复原照在网上大火后,林徽因的“建筑成就”被自媒体大书特书。她和梁思成辗转全国多地测绘考察的事迹流传最广,因为那是最艰苦的部分。

蚊虫叮咬、肺病缠身,这些对一个家境优渥的才女而言,有些残酷。后期卧在病榻依旧坚持工作的她,在观众心中已俨然是一副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派头。

而把时间线再向前推,观众还会看见些“女权”色彩。

1924年,还没成亲的林徽因和梁思成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系不收女生,她便注册在美术系,同时选修完建筑系的主要课程。“逆天改命”回国后,她和梁思成一起成为国内建筑系的开山人物。

这些故事在短时间内的集中爆出,让林徽因在互联网上迅速翻红。她曾经的“黑料”也得以一并澄清,当年作为信源的林洙、陆小曼,一夜成为众矢之的。

观众重新认识了一代才女。

被重构的林徽因,身边再没有痴情的徐志摩、金岳霖。清华建筑系成了观众挖掘才女印象的新素材库。梁思成称为“玄武”的学生们,被他们盖章“可靠”。

助教吴良镛的印象里,林徽因“谈锋很健”;第一届学生、“梁启超粉丝”张德沛谈起和林徽因的初次见面,说她“一看,一亮”;更懂行的同届学生朱自煊给出“实锤”:跟电视剧上的差距比较远。

这些学生头发苍白,脸上满布皱纹。镜头里,他们笑着叫她“林先生”。

在这些叙述中,观众找到了些与“初版林徽因”对上号的东西。最典型的一条,是她仍处在话题中心,“梁林在一起的时候,中心常常是在林而不在梁”。

他们也认识到了“建筑成就”的重要意义。建立中国建筑学体系、发现最早的木质结构建筑大佛光寺……这些成果,是任何想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外国学者都绕不开的。

他们曾不屑给她的“才女”标签,此刻在“中国建筑师”面前,显得无足轻重了。

谁是林徽因的观众?

似乎已经有了某种惯性,当“建筑学家林徽因”重新夺回尊严时,一些观众选择站在全新的对立面:这是“绿茶”的洗白么?

没人跳出来回答这个问题。上世纪的明星林徽因穿越而来,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有些局促。她没有成熟的经纪人和公关团队,只有“一代才女”所带的流量,观众想看什么,她就是什么。

初识林徽因的观众,大都在年少时期。趋近完美的林徽因,是女孩子想成为的样子,男孩子爱慕的对象。她那么美好、美得像个梦,给所有人做梦的可能。

成熟后的观众学会抗拒纯粹的美。“才女”听起来华而不实,他们渴望看到完美外壳下的骨血,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现实总需要平衡一些。

但他们自觉屏蔽掉了不了解的东西。

林徽因是知名“才女”中最吃亏的一个,别人被屏蔽的多是文学,她的是建筑学。“大唐佛光寺之重要意义”这么冷门的知识点,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明。

爱情就好讲得多。林徽因身上偏偏有很多。观众也有很多发挥空间,结合野史八卦、亲身经历,总能谈出些争议来。有争议就有反复,热度便会持久。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林徽因的热门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人恶心林徽因”。里面的高赞回答,几乎都在反驳问题、致力于塑造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师”形象。其中,一位网友有力地写下这段话:

“我们不相信一个才华横溢的女性可以理智从容地处理感情问题,我们不相信一个容貌姣好的女性可以将爱情和虚荣放置在事业之后,我们不相信一个出身贵族的女性可以在学贯中西之后回国报效,我们不相信这样一个女性,可以为了国家和文化,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这些主观的“不相信”,让林徽因必须传奇起来。不管历时多久,最传奇的部分,注定是最难剥离的。

清华建校100年时,高晓松曾写了“献礼”剧本《林徽因》。但林徽因女儿梁再冰坚持不授权,除非片中不出现徐志摩,“我妈跟徐志摩没任何关系”。

“林徽因上来,徐志摩都没有了,这还拍什么呀。”一期《晓说》中,高晓松透露了放弃项目的原因。

“(梁再冰的)这句话再次提醒了我们,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一些自媒体在节目播出后写道。

如今,“网红”林徽因成了传奇学者。不管观众出于什么目的做“澄清”,至少他们破天荒地实现了一个突破:剥离了徐志摩。

但这种剥离能持续多久,谁也无法定下结论。

上一篇: 九里香树(九里香树图片)
下一篇: 黄山歙县(黄山歙县怎么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