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杨镐怎么读(杨镐为什么十年后才被杀)

杨镐怎么读(杨镐为什么十年后才被杀)

杨镐怎么读(杨镐为什么十年后才被杀)纵观明末历史,争议最多的莫过于袁崇焕。从为人处事到战争指挥,无不充满争议,是忠臣还是奸臣?是能臣还是庸才?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答案。但是讨论明末历史永远绕不开的大环境就是党争,持久的党争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那袁崇焕身处政治漩涡中,又是如何做的呢?袁崇焕与东林党有何密切关系,他是不是东林党人?袁崇焕与阉党是什么性质的复

纵观明末历史,争议最多的莫过于袁崇焕。从为人处事到战争指挥,无不充满争议,是忠臣还是奸臣?是能臣还是庸才?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答案。但是讨论明末历史永远绕不开的大环境就是党争,持久的党争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那袁崇焕身处政治漩涡中,又是如何做的呢?袁崇焕与东林党有何密切关系,他是不是东林党人?袁崇焕与阉党是什么性质的复杂关系,他为何为魏忠贤颂功、建祠?本文就袁崇焕与天启朝党争的关系做一番探讨,试图澄清袁崇焕与东林党、阉党关系的相关争议,并揭示明金(以下统称“清”)战争与朝廷党争之间的关系。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

1.袁崇焕的经历

袁崇焕的经历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里就简单带过。

杨镐怎么读(杨镐为什么十年后才被杀)

杨镐怎么读(杨镐为什么十年后才被杀)

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图1袁崇焕

2.天启前期东林柄政与袁崇焕的守辽活动

晚明政坛出现多种朋党名目,各朋党之间有勾心斗角,又有合作联盟,大致形成东林党与东林党反对派、阉党的政治分野。

东林党原是以东林书院为主要阵地、以讲论道学为宗旨的讲会结社。他们在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于是变为一个政治派别,被敌对势力斥为“东林党”。早期东林党人多与创始人顾宪成关系密切,与东林书院多有渊源,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在宦途上的共同经历是争国本、争京察、攻首辅。东林党存在已久,到熹宗(木工朱由校)时代,由于杨涟等东林人士对熹宗顺利即位起了重要作用,东林势力更盛,完全掌控朝政。东林党掌权以后,广泛援引正直派朝士为官,此时的“东林党”已演变为正直派朝士的一面旗帜。

图2东林书院

袁崇焕正是在“东林势盛,众正盈朝”的政治环境下成为一员守辽军将。天启元年(1621)冬,袁崇焕本是“以边才自许”的一介入觐县令。当时辽东战事处于白热化阶段,袁崇焕“匹马走山海,周视形势七日夜而返”,一时声名大噪。经御史侯恂(侯恂,字大真,归德府(河南商丘)人,东林党,任上为官清廉,不附会权奸,屡遭陷害,两次入狱,仕途坎坷。)推荐,天启二年二月被留用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广宁溃败,辽东势危,袁崇焕“自陈愿备兵”,遂被提拔为山海关监军。袁崇焕被破格拔擢守辽东,固然因为他的才能和爱国情怀,东林党人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推荐袁崇焕的侯恂便是东林党人侯执蒲之子,人称“东林健将”,此外袁崇焕与主政的东林领袖也有密切关系。

图3侯恂

韩爌(kuang)于泰昌元年(1620)八月入阁辅政,是当时东林党领袖人物。袁崇焕是韩爌主持万历四十七年(1619)会试所录取的进士,因此与韩爌建立起了师生关系。袁崇焕被破格提拔,离不开韩爌的栽培。后来历史事实证明,袁崇焕两次任职辽东,“有这样一位老师作后援,他的军事才能才有更多施展的机会”。

在袁崇焕的前期还有一位贵人,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孙承宗。孙承宗是著名的东林党人,于天启二年初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督师山海关,颇为依仗袁崇焕,命袁崇焕修建营房,安插辽民于关外边堡、募辽民为兵,并听从袁崇焕建议防守宁远。在袁崇焕经营下,宁远“军民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成了边关重镇”。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采纳袁崇焕意见,派兵据守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等城,收复河西失地200里。孙承宗守辽四年成效显著,离不开袁崇焕这个“得力助手”。袁崇焕正因有孙承宗的支持,他守关外以卫关内、“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抚西虏以拒东夷”等战略思想才得以顺利实施。

图4孙承宗

以往大家讨论天启前期袁崇焕大都忽略了叶向高的作用。叶向高,号台山,福建福清人。他于万历后期、天启前期两次入阁辅政且支持、庇护东林党,被视为正直派朝士领袖,叶向高对袁崇焕守辽活动的支持首先表现在守关方略上。据《督师纪略》卷1记载,在天启二年五月,袁崇焕和辽东经略王在晋在辽东方略问题上的争执中,一直支持袁崇焕。而且天启二年至天启四年间袁崇焕就辽东军务向叶向高提出诸多建议,希望以叶向高为首的内阁予以主持。叶向高将辽东边务委任孙承宗,也对袁崇焕颇为器重。可以说,天启前期袁崇焕能够成为守辽军将,其守辽活动顺利进行,与叶向高、韩爌内阁的支持以及督师孙承宗的扶植是分不开的。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天启前期东林柄政的清明政局。

图5叶向高

3.袁崇焕在天启朝党争的政治立场

从上述的分析中大家会不会认为袁崇焕在晚明党争中的政治立场,倾向于东林党,那他真的属于东林党吗?

东林党内廷同盟者王安被太监魏忠贤杀死,这一宫廷政变使天启政局发生微妙变化。魏忠贤凭借熹宗信任掌控司礼监和东厂,并勾结外廷官员,组成阉党政治集团。阉党是一股腐朽反动的政治势力,他们将汇集正人清流的东林党视为眼中钉。天启四年六月,东林党向阉党发起猛烈反攻,因未获皇权青睐而败下阵来。阉党为扳倒东林党,先把矛头对准庇护东林党的叶向高,他们利用林汝翥事件逼迫叶向高于该年七月离职。袁崇焕密切关注这场党争风波,作有《闻叶台山相国乞归得请赋此寄之》一诗,叶向高是正人领袖,他的离职使袁崇焕对政局深感忧虑,因而寄此诗慰留叶向高。

图6魏忠贤剧照

事实证明袁崇焕具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度,叶向高去职果然使阉党气势更盛。朝中东林党要员先后被免职,继任首辅的袁崇焕座师韩爌也被放逐。魏忠贤起用党羽任中央、地方衙门要职,“天下大权悉归忠贤矣”。天启五年三月,阉党利用汪文言案制造党狱。阉党认为罗织东林党罪名,因此利用辽东封疆问题迫害东林党。杨涟等“六君子”被下狱拷掠至死,原辽东经略熊廷弼于同年八月被害,传首九边。袁崇焕对“六君子”之狱和熊廷弼案的态度见诸《哭熊经略二首》诗,这两首诗是袁崇焕见熊廷弼头颅的吊祭之作。表明了袁崇焕认为杨左之狱、熊廷弼案都属冤案。袁崇焕在诗中盛赞熊廷弼的才能和功勋,为其备遭惨毒而悲痛,他对阉党诛戮善类的悲愤之情显而易见。

图7孙承宗

以上诸诗足证袁崇焕同情支持东林党、敌视阉党的政治立场。进一步说,袁崇焕是否为东林党人呢?判定政治人物是否属东林党,学界多以《东林党人榜》为主要依据,辅以《东林点将录》等党籍文献。其实,东林党概念、外延不断变化,天启年间东林党已成为正直派朝士的旗帜;阉党编造党籍之时,“东林党”更泛化为囊括阉党政敌的政治符号。袁崇焕一直密切关注党争,但并未直接参与其中,阉党未把他当作政敌,故而未将其列入《东林党人榜》《东林点将录》。若就此而言,袁崇焕确非东林党人。不过,《东林党人榜中无姓名书此志感》一诗“曾知道学宜常讲”句引人注意。袁崇焕支持讲习道学,且经常莅临学校与诸生讲学,与东林党主张不谋而合,这可能是他政治立场偏向东林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8东林党人榜

袁崇焕因宁远之捷升任辽东巡抚,由于不满阉党祸害辽东边防,他与阉党的矛盾有所激化。天启六年(1626)三月,魏忠贤派太监6人镇守山海关,监督军务。袁崇焕上疏反对,遭魏忠贤反感,于是任命“腹心”王之臣出任辽东经略(“经略”不久改名“督师”),很明显并不信任袁崇焕。除此之外,魏忠贤还对袁崇焕的用人计划加以破坏。苏州人张一宿,为杨涟草拟弹劾魏忠贤的奏疏,魏忠贤欲加迫害,后被袁崇焕征辟为记室。记室是掌文书的幕府佐吏官,袁崇焕征辟张一宿在天启六年三月担任辽东巡抚、开府招揽幕僚以后。袁崇焕敢于容留、庇护张一宿,他支持杨涟等东林清流的立场不言而喻,上述魏忠贤对袁崇焕的敌对态度也就不难理解。

图9宁远城

4.天启末年袁崇焕与阉党的合作

天启四年至天启六年袁崇焕敌视阉党的政治立场历历可考。然而到天启六年冬,袁崇焕与阉党相处反而相安无事,且出现上疏称颂魏忠贤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天启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袁崇焕疏辞升荫,并称颂魏忠贤:“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边事,誓图恢复,枭灭逆虏,任用刘应坤、陶文、纪用等,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解来,又助军需。”这是袁崇焕第一次疏颂魏忠贤。其后几次上疏,袁崇焕也颂美魏忠贤与阉党。十二月二十六日,袁崇焕奏后金使臣来宁远事件时,也是将功劳归于魏忠贤。在宁远大捷后,袁崇焕甚至将宁远之捷归功魏忠贤:“虏利野战,惟有凭坚城以用大炮,如厂臣前日条议,极稳最胜者。臣今春宁远之战,则厂臣之所谋也。”袁崇焕称颂魏忠贤确属事实。这些均表明至少表面上,袁崇焕对阉党的政治态度已发生根本性转变。问题是袁崇焕为何有如此转变呢?

首先介绍一下天启年间的一个名词“颂珰”,颂就是赞颂,珰是太监,就是歌颂魏忠贤。袁崇焕为何会“颂珰”?通过袁好友孙元化的墓志铭中可以略窥一二。袁崇焕一开始为了个人气节,不肯称颂魏忠贤,后来在举朝“颂珰”的政治氛围下不得不改变态度。如果袁崇焕拒绝“颂珰”,将被视为怀有“异心”,结果就是像孙元化一样遭到清洗,这不仅会断送个人政治前途,也不利于实现收复辽东的个人抱负。因为收复辽东需要利用国家机器调动社会资源,而调用资源的权力掌握在阉党手中。

因此,正如罗炳绵所说:“袁崇焕若想在辽东施展自己的抱负,抗击后金恢复辽东失地,不能不与魏忠贤党人合作(或最少不能与他们对抗)。”然而如果与阉党合作,袁崇焕势必要放弃此前与阉党直接对抗的斗争策略,改行虚与委蛇的敷衍之策,这就难免要与阉党同流合污。袁崇焕功名之心太过强烈,在牟取功名与损害声誉之间,他最终选择前者,因此作出“颂珰”这一政治投机行为。

图10袁崇焕

起码从表面上看,“颂珰”是袁崇焕政治立场改变的标志。之后魏忠贤在军需等事务上也尽量满足袁崇焕的要求。袁崇焕疏请钱粮器械,请发马价银,请班军修城,魏忠贤均报以支持。设使没有魏忠贤的支持,袁崇焕宁锦筑城屯田计划不可能顺利展开。从上述“颂珰”疏奏内容看,袁崇焕多是称颂魏忠贤供应军用物资,支持他“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以及吊丧议和之举,而且阉党镇守太监、督抚等较少掣肘,能够与他协力守辽。

魏忠贤在辽东的一些人事任命也较合袁崇焕之意。其一是撤下与袁崇焕不协的辽东督师王之臣,让袁崇焕兼制山海关军务;其二是重用与袁崇焕守辽主张相近、关系较好的阎鸣泰。阎鸣泰于天启二年监军山海关、巡抚辽东,与袁崇焕力倡防守宁远、觉华岛,两人“倾盖如故,无言不投”。阎鸣泰好比是袁崇焕与阉党之间的润滑剂,所以有人认为袁崇焕是通过阎鸣泰结交魏忠贤的。其实,袁崇焕并不像阎鸣泰那样完全倒向阉党阵营。

图11明末战争

先前宁远之捷叙功,阉党已尝到借边功牟取利益的甜头。因此,为了利用袁崇焕军功攫取政治利益以及借助袁崇焕抵御后金的需要,魏忠贤出人意表地支持袁崇焕守辽活动。夺取辽东战功的共识以及袁崇焕政治态度的调整,是袁崇焕与阉党关系缓和并进一步合作的政治基础。魏忠贤也开始拉拢袁崇焕。天启六年九月底,因锦州、义州等城收复、屯种之功加恩诸臣,袁崇焕“原荫子锦衣卫正千户,加升指挥佥事,俱世袭,给与应得诰命”。十月,“加辽东巡抚袁崇焕嗣男原荫锦衣卫千户袁兆基世袭指挥佥事”。后来山海关城壕修竣优叙边臣,袁崇焕获从二品服俸。袁崇焕从魏忠贤滥荫边功中受益,也使双方关系由对抗渐趋和缓。

图12宁远城

天启七年四月,袁崇焕更疏请为魏忠贤建造生祠。请求建祠的奏疏由袁崇焕主笔,会同阎鸣泰“合词以请”,因此袁崇焕疏请为魏忠贤建生祠确是事实。建祠成为阉党评判朝士政治立场的一种手段。但凡反对建祠或对建祠不积极者,都被阉党视为政敌加以残酷打击。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为了维持与阉党表面上合作的局面,袁崇焕没有像孙承宗那样拒绝联名上疏,反而进一步降低政治底线,选择附和阉党。

以袁崇焕“孤迂耿僻”的个性以及清流立场,他原不会像政治投机者那样为了利益无耻地为魏忠贤颂功、建祠。然而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谋取辽东战功,袁崇焕没有正义凛然地与阉党决裂,反而改变政治立场,与阉党合作,作出“颂珰”“建祠”这等“正论所不宥”的行为。这无疑犯了政治错误,使个人蒙上“媚党恶名”。虽然袁崇焕忍辱负重,在阉党乱政之际顺利推行守辽策略,并率领明军取得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捷,但是这个代价仍然显得太大了。

图13古代战场

崇祯初惩治阉党,“颂珰”“建祠”与否成为评判政治人物是否阉党的重要标尺。因此,明廷要起用守制归里的袁崇焕守辽,引发舆论争议。但明思宗朱由检的批复是对待边臣不可与朝士一视同仁,袁崇焕吊丧、建祠实属情有可原。思宗在起用袁崇焕为蓟辽督师的圣旨中也说:“前逆党煽虐,委曲苦心,朕已鉴知。”明廷的审查结果足以揭示天启末年袁崇焕被迫与阉党合作的苦衷,也表明袁崇焕虽犯政治错误,但他并非阉党。

魏忠贤同样也从未将袁崇焕视为同党,即便袁崇焕“颂珰”、建祠,终“不为魏忠贤所喜”。宁锦之战后,魏忠贤认为袁崇焕不救锦州,将其罢免,宁锦之捷叙功时,也未给其封赏。归根究底,魏忠贤与袁崇焕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由于双方政治立场截然对立,当袁崇焕没有利用价值了,魏忠贤对他的态度势必从拉拢变为打压。

5.总结

综上可见,天启前期,袁崇焕成为守辽将领,并顺利推行守辽策略,与东林党的支持分不开。在东林党与阉党的政治斗争中,袁崇焕同情支持东林党、敌视阉党,但他并非东林党人。天启末年,阉党乱政,袁崇焕为躲避政治迫害、谋取辽东战功,被迫调整政治立场,与阉党合作。他为魏忠贤颂功、建祠有政治投机之嫌,给他的政治声誉带来恶劣影响。虽说天启末年袁崇焕政治表现不好,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坚持抗金斗争的正面评价。

明末的党争造成官僚集团的内讧和分裂,门户之见凌驾于国是之上,因而政治立场取代军事才能成为选拔辽东边臣、评判将帅功罪的标准。辽东边臣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政治斗争之中,他们必须在朝廷党争中选边站队,持敌对立场者就会遭到清洗。阉党夺权之后,蓟辽总督阎鸣泰、关内道刘诏、山海关总兵马世龙主动勾结魏忠贤,辽东总兵赵率教、山海关总兵满桂同样被迫与阉党周旋、合作,才得以保住官位。如魏忠贤喜欢骑马,这些辽东边臣都曾给他送过良马。袁崇焕能够在阉党乱政之时取得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胜利,不是因为阉党比东林党御敌得力,而是因为袁崇焕采取了与阉党既斗争又合作的政治策略。

在晚明党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朝廷党争与明清战争之间的张力没有缓解,反而逐渐沦为恶性循环的死结。但凡勇于担当、尽心为国、任劳任怨的辽东边臣,往往没有好下场。熊廷弼与袁崇焕都是为清军所忌惮的能人,可是都未死于战场,而死于朝廷党争,堪称自毁长城、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而失守封疆的无能之辈如杨镐、王化贞却因为有党羽的庇护,在狱中苟活多年。党争使得功罪倒衡,贤良被害,边才日益凋零,辽东边防因而逐渐陷入无法挽救的绝境。袁崇焕所期待的清明政治在腐朽权贵集团专制的晚明政局结构中注定无法实现,最终他重蹈熊廷弼的覆辙,丧生于崇祯朝党争的火海之中。

上一篇: 丹麦首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下一篇: 崂山海拔(崂山海拔最高多少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