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他被称为明朝“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两个半圣人,另外两个是孔子和曾国藩。那么,王阳明是怎么走上圣人之路的呢?
少年时代的王阳明是一个调皮爱捣蛋的孩子,他的父亲王华没少为他头疼。但是,后来,王阳明却努力学习程朱理学,兵书兵法,经史子集考取了进士。有一天,他找到他家私塾老师许璋提问:“何谓人生第一等事?”这个大部分少年儿童可能不会去想的哲理问题。老师回答说:“读书科考有功名,像你爸那样当状元,为国家出力。”王阳明若有所思的说:“这恐怕不是人生第一等事,头等大事是学习做圣贤那样的人。”所谓圣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理想人格道德贡献和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人物。比如,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孔子,孟子,老子,是由历代学者通过史书和官方制度认证的。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就想成为圣贤一样的人。
青年王阳明结婚后,在江西,拜访了当时的大儒娄谅,明朝著名的理学家。娄谅把自己做学问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阳明,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让王阳明豁然开朗。内圣外王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儒家认为,只要一个人肯用心,下苦功格物致知,就能到达圣贤境界。娄谅对于王阳明往圣贤之路晋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个半圣人(三个半圣人指的是谁)
王阳明想起程朱说的“格物致知”,一草一木都有存在的道理,多观察多思考,才能化繁为简,融会贯通,晓明事理。王阳明找了一个和他一起读书的朋友,在他家后院的竹林中,开始了以竹子为题的“格物”,想格出其中“知”的道理来。一天,两天,三天,他们一动不动,不吃不喝的盯着竹子,竭尽全力想明白竹子的道理。小朋友撑不住了,扑通一声扑倒在地,被拖进内堂喝姜汤去了。王阳明想继续坚持,第七天,他觉得头晕目眩,也扑倒在地了,生病卧床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阳明格竹”。
这次格竹的失败,让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的“格物”之说。通往圣贤之境的道路在何方?
直到中年王阳明在龙场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磨练。
得罪宦官,流放龙场,龙场有少数民族,毒蛇猛兽,瘴气毒雾。王阳明来到龙场的时候,连茅屋也没有,更别提官邸了。王阳明和随从一行四人就暂住在山洞里,后来又搭建了一个小茅屋。初到龙场,水土不服,仆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病倒。王阳明开荒耕犁,煮粥做饭,讲段子,说笑话,唱民歌,无微不至地关怀随从们,直到他们康复。谪居生活的艰辛,宦官走狗的迫害,王阳明龙场驿丞的逆境艰辛凡此种种。王阳明自问:圣人们处在这样一个境况下,他们会怎么做?
一天晚上,山洞外狂风呼啸,王阳明正在小阳明洞静心打坐,天上一道雷电闪过,沉思中的王阳明忽然发出一声欣喜长啸:“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著名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一切都在我的心中!
从此,王阳明走上了圣贤之道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