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11月2日,毛主席去苏联访问,一下飞机,就在机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了,这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进一步征服了大自然,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回国后,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
中国第一颗卫星(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是什么时间)
于是,中科院立即成立了“581”小组,这个数字的含义就非常重大,意味着这项工程是1958年第一重要的大任务,由钱学森担任组长,赵九章担任副组长,卫星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东方红一号”,显示出了必胜的决心。
卫星上天,可分为两个大门类的科研,一个是卫星本身的研发,另一个是运载它的火箭。
钱学森正是火箭专家,首先从运载火箭搞起,两年后,他们便成功研制出了我国设计的运载火箭的实验版,并在上海南汇成功发射。
卫星的研发工作相对就更艰难一些,因为当时世界具有发射卫星技术的仅有四个国家,都是白手起家,卫星都非常小,就连美国的卫星也被毛主席比喻成“山药蛋”,而我国政府为了向世界展现新中国的伟大成就,提出不放则已,放就放一个世界最大的卫星,要让全世界的人民用肉眼就能看到!
因此,可想而知我国科研人员的压力有多大。
1968年10月26日,负责卫星研发的赵九章不幸因病殉职,谁来接替他的位置呢?钱学森独具慧眼,从众多科学工作者中选中了年轻的孙家栋。
那年,孙家栋还只有39岁,属于年轻的一代,但他在我国东风二号导弹研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钱学森就大胆地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他。
聂帅经过详细的讨论后,同意了这个人选,于是,年轻的孙家栋就成为卫星总设计师。
为了实现毛主席希望全世界都能用肉眼看到卫星这个宏大的愿望,孙家栋苦思冥想,设计了许多样版,经过无数次实验,最后定稿为直径1米的72面的球体。
设计成球体,是因为这种形态旋转过程中最稳定,设计72面,则是受到钻石切面的启发,要想让一粒细沙一样大的钻石也能熠熠生辉,需要将它打磨出许多角度的折光面,卫星要想让人们看到,也是这个道理。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卫星是汇聚许多高端科技的结晶,拥有许多通讯、观测、导航等使命,那么,东方红一号卫星有什么科学任务吗?
答案也许会让人有些失望,因为当时的科技条件所限,决定了卫星的功能还很原始,即使是苏联、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用途。
东方红一号也是如此,既不能传播通讯讯号,也不能观测大地,它上天后,仅能向全世界发出响彻太空的《东方红》乐曲,但是对于卫星的发展是意义重大的。
在各部门科研人员的精心设计后,第一颗人造卫星终于组装成功了,但是一称重,孙家栋却心里一惊,竟然比设计规定多出了好几公斤!
人造卫星是非常精密的产品,每一个部件都体现出严格细致的精确性,哪怕多出一克的重量,都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隐患,现在竟然多出了好几公斤,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孙家栋打开卫星一看,顿时无语了,只见卫星内部狭小的空间里,各个部位、各个组件上都挂着大大小小的毛主席像章。
如此明显的违规操作,按理说孙家栋完全可以命令取下来,但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敢这么做,钱学森和孙家栋只好把这个情况上报给了聂荣臻。
聂荣臻元帅当时也正遭受着冲击,不好表态,就上报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亲自来到研发现场,看着卫星上到处悬挂的毛主席像章,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能理解大家的良好愿望,但是同志们,我们搞科学研究工作的,首先要具有敢于打破任何形式主义的勇气,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负责,让歌颂毛主席的神圣乐曲‘东方红’响彻太空,不正是我们科学工作者对毛主席的最高敬礼吗?”
周总理的一席话,博得了在场科学家们的热烈掌声,大家纷纷把像章取了下来,解决了这个“非技术性问题”。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重量达173公斤,比之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各自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加起来都要重,充分体现了我国太空科技力量的强大!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科学研究是要讲究实事求是的,容不得任何形式主义,只有打破一切形式主义,才是真正为国家负责的态度。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