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昏聩是什么意思(昏聩怎么读)

昏聩是什么意思(昏聩怎么读)

昏聩是什么意思(昏聩怎么读)导读:“刑部冤案”以后,康熙皇帝率诸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前往热河狩猎。狩猎期间,康熙皇帝撞破太子胤礽和妃嫔郑春华的丑事;盛怒之下的康熙皇帝,又被“太子手谕”调来的叛军包围;再加上太子胤礽之前挪借库银、卖官鬻爵、干预司法公正等诸多罪行,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失望透顶。只是,在热河狩猎的过程中,康熙皇帝同样明确了皇八子胤禩为扳倒太子而假传圣旨的“其心可诛”表现;更明确了那道“太子手谕”并非来

导读:“刑部冤案”以后,康熙皇帝率诸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前往热河狩猎。狩猎期间,康熙皇帝撞破太子胤礽和妃嫔郑春华的丑事;盛怒之下的康熙皇帝,又被“太子手谕”调来的叛军包围;再加上太子胤礽之前挪借库银、卖官鬻爵、干预司法公正等诸多罪行,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失望透顶。

只是,在热河狩猎的过程中,康熙皇帝同样明确了皇八子胤禩为扳倒太子而假传圣旨的“其心可诛”表现;更明确了那道“太子手谕”并非来自太子胤礽,而是有人刻意模仿,其目的何在,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趁着胤礽失宠的当口,皇长子胤褆上蹿下跳、意在储君之位;皇三子胤祉,则揭发“魇镇之事”,一举扳倒了胤褆。

昏聩是什么意思(昏聩怎么读)

昏聩是什么意思(昏聩怎么读)

皇子之间的相互攻击,夺嫡形势的异常严峻,让康熙皇帝不得不先废黜太子;圈禁胤褆、胤祥;暂时放弃对假冒“太子手谕”的追查;一切,都留待返回京城再说。

就《雍正王朝》的剧情演绎而言,康熙皇帝之所以明知太子胤礽“不尽职、不修德、深失朕望”,却还一直保留胤礽的太子名位,就是要维持当前的稳定局面,避免皇子夺嫡的出现。

可正如康熙皇帝在“议举新太子”时所言:“一是,朕当时驻跸热河,事起肘腋之间,许多情形晦暗不明,为天下想,为列祖列宗想,也不得不乾纲独断。二是,当时胤礽的荒诞不经,实在是叫人不可忍,也不可解”。如此情形之下,即使康熙皇帝明知“调兵手谕”有假,明知太子被人魇镇,也只能先将太子废黜,再做打算。

只是,太子被废带来的皇子夺嫡乱局,让康熙皇帝没有想到;再加上废黜太子本就是康熙皇帝的权宜之计;所以,复立太子的打算,康熙皇帝几乎在废黜太子时就已经做好了。

返回京城,太子师傅王掞在朝会上“侮辱君父、骂尽皇子百官”的举动,就能直接证明这一点。

返回京城后,康熙皇帝召集诸皇子大臣,正式宣布了废黜太子的决定:

朕十月十六日自热河发来的谕旨,你们都看到了,朕停用了太子的一切印信。太子不尽职、不修德、深失朕望,为了上不负列祖列宗的在天之托,下不负天下臣民之望,朕决议废黜胤礽的太子名位。

这个时候,太子师傅王掞立马站了出来:

皇上,臣有本奏,请皇上谏纳!

王掞要说什么?肯定是为太子胤礽求情!只是,康熙皇帝废黜太子的决定已经宣布了两次,王掞两句话就能让康熙皇帝收回成命?根本不可能!

那么,王掞为何还非要在康熙皇帝正式宣布废黜太子的时候,找这个无趣呢?

我们来看一下康熙皇帝的回应:

我知道你要说话,但朕今天不想听你再说。你是一个正人君子,为了辅导太子,数十年呕心沥血,朕一直心存感激,这就是朕为什么要召你同车共乘的原因呐!作为师傅,你尽了责;作为父亲,朕也尽了心;无奈所琢非玉,难成大器。你也不要过于伤心!

注意康熙皇帝的自称,有一个从“我”到“朕”的转换,这并非焦晃老爷子的失误,而是刻意为之。如此变换,和康熙皇帝接下来“摘帽子”、“戴帽子”的举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代表父亲;“朕”,代表君王。作为父亲,康熙皇帝希望王掞站出来为胤礽说法;作为君王,康熙皇帝只希望臣属能够明白自己的真正用意,听命行事即可。

可即使太子胤礽真的是“所琢非玉,难成大器”,此时的康熙皇帝为了维持稳定局面,压制皇子夺嫡形势,也不得不将胤礽再度暂时复立。“主动”站出来的王掞,就是为康熙皇帝寻找一个复立太子的由头。

我们再来看下王掞为太子胤礽的开脱,将满堂的皇子百官骂尽,甚至连康熙皇帝都没放过。

六部公卿有几位大人,尽职辅佐太子善为谋政?(朝廷官员,纷纷结党站位,不暗中陷害太子就不错了。)

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几时对太子赞善匡失?(身为朝廷宰辅,眼中、心中只有康熙皇帝,压根就没将胤礽当成储君,更谈不上匡正得失。)

诸位皇子,除一二位辅助太子理政,其余的各位阿哥,谁不是各自为政,阴为绊阻,甚至还有暗中魇镇者?(夺嫡之争,早就悄然发生,太子胤礽早就被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时时处处想尽办法掣肘、陷害。)

最经典的是王掞对康熙皇帝的正面指责:

时至今日,将所有的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对满朝文武百官怎么交代,也难以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皇上,您不能这样对待战战兢兢三十几年的太子啊!

“不教而诛”,出自《荀子·富国》,意思为“事先不进行教育,一旦犯错就加以惩罚”。

王掞的这句话非常严重,这就是说,你为了稳固皇权、树立权威,不允许太子结党,更不允许朝臣向太子靠拢,太子怎么能发展、向善并逐渐成长为明君呢?如果太子过于优秀,朝臣拥护、皇子爱戴,你恐怕早就将其废黜了吧!

总之,王掞认为,康熙皇帝废黜胤礽的理由,并不能服众!

注意,这时候,康熙皇帝有一个摘下帽子的举动,并且一脸嫌弃、无奈的表情。接下来的回应,则更加证明康熙皇帝坐不住了:

说得好,说得好!朕是不教而诛,无道昏君。那么,你是他的师傅,他变成这个样子,你又该当何罪呢?

这句话是明显的避重就轻、逃避话题,甚至有点以上压下、以大欺小的嫌疑。

王掞回到:

臣罪滔天,臣罪当诛,就在皇上召臣同坐御撵之前,就已经让家人准备好了棺材,臣只等说了这番话,就以死谢罪!

你不用吓唬我,我早就做好了“以死谢罪”的准备!只是,我的罪当诛,皇上您的“不教而诛”又该如何惩罚呢?

康熙皇帝一看王掞并不畏死,只得加重语气,扩大可能的获罪范围:

好一个忠臣!你如此咆哮朝廷、侮辱君父、骂尽皇子百官,一死就能抵罪吗?

你的罪过很大,你自己死,并不能抵罪!

王掞同样毫不畏惧,回应道:

老臣全家三十余口,甘愿陪臣一同就死!

好了,康熙皇帝彻底没脾气了,没话说了!

就王掞和康熙皇帝的对话而言,康熙皇帝确实一直处在劣势,这是不是不太符合康熙皇帝一直以来的英明睿智形象?甚至,连王掞都彻底放弃了儒家思想力推的“忠君”思想?

总之,王掞和康熙皇帝之间的这场对话,是不是有点超常规,或者并不符合常理?

笔者认为,这就是康熙皇帝召王掞同乘玉撵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将太子胤礽的罪过尽可能的大范围转移,为自己复立太子尽可能的减少反对声音。

王掞为太子胤礽开脱的理由,连康熙皇帝都无力招架,其余文武、皇子还敢站出来反对复立太子胤礽吗?或者,如果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就应该先领了“未尽职辅佐太子善为谋政”、“未对太子赞善匡失”甚至“各自为政,阴为绊阻,暗中魇镇”的罪行再说。如此一来,康熙皇帝复立太子的整体规划才能顺利推进!

只是,康熙皇帝的计划虽然得以顺利推行,但王掞确实公开侮辱了康熙皇帝,骂尽了皇子百官,又该如何收场呢?横不能真的一头撞死在金阶上吧?

这个时候,一直以来都能“深通上意”的张廷玉站了出来:

王师傅,你以一死博取忠名,却把一个杀忠臣的罪名强加在皇上的头上,难道,这就是圣人教你的忠恕之道吗?

所谓“忠恕之道”,即以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王掞以死成就忠名,却将康熙皇帝推到了昏君行列,如此举动,确实违背了“忠恕之道”。

但张廷玉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向康熙皇帝强调“王掞是忠臣”,在于马上终止这场越来越严重的君臣对话。

于是,王掞立马终止了这场早就安排好的大戏,态度立马转变:

这,这,老臣确未想到,可是如果我不死,又怎么能对得起太子?

王掞,太子胤礽的师傅,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学说的老学究,能让张廷玉给问倒了?当然不会!唯一的解释就是,王掞明白了张廷玉的真正用意,到了收场的时候了!

眼见王掞明白过来了,张廷玉立马加上了一句:

你死了,岂不更加有伤皇上的圣德之名,你岂不更加陷太子于不忠不孝之地吗?

注意,王掞只说了“对不起太子”,根本就没在乎康熙皇帝的感受,张廷玉为何要先提及“有伤皇上的圣德之名”,然后再说“陷太子于不忠不孝之地”?

这就是张廷玉的语言艺术,这就是在提醒王掞:赶紧收场,康熙皇帝已经无以应对,如果戏过了,真伤了康熙皇帝的圣德形象,你就真得带着全家三十余口,一同就死了!

好了,王掞彻底闭嘴了!剩下的,就是康熙皇帝为本次“对决”的结束语:

他想做忠臣,只怕没那么容易!来啊,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给他儿子看管,倘若有个三长两短,朕就问罪他的儿子忤逆,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咆哮朝廷、侮辱君父、骂尽皇子百官,就被康熙皇帝判了一个“交给他的儿子看管”?还不允许有三长两短?

这是康熙皇帝对王掞的惩治,还是在王掞揭露皇子、百官罪行以后,对其最为用心的保护?

康熙皇帝和王掞君臣二人的一场对话,尽可能的消除了反对复立太子的声音,还绝对避免了王掞可能遭到的事后报复,如此安排,怎一个“完美”了得!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上一篇: 张飞穿针歇后语(张飞穿针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篇: 东汉皇帝列表(东汉的帝王列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