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曾国藩因为处理天津教案不力,被慈禧调任两江总督,接替他担任直隶总督和处理教案的正是他的好学生李鸿章。
蔡廷干(蔡廷干老解老)
晚清赴美留学幼童
李鸿章是幸运的,当时的法国先是与普鲁士爆发了普法战争,接着就是巴黎爆发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刚刚成立,法国无暇东顾,只能在教案上速战速决。但即便如此,采用一个拖字诀的李鸿章争取的最后结果,也只比原来少杀了四个人,其余不变。
天津教案结束了,但是它的影响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刚刚开始。1870年年底的一天,一个年轻人受曾国藩的推荐,来到李鸿章家拜望他。年轻人叫容闳,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曾帮助曾国藩筹建江南制造局。
容闳,1828年生于广东香山县,晚清著名教育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事业的先驱者,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
见到李鸿章后,容闳没有客套,直奔主题,他问李鸿章,天津教案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等李鸿章回答,容闳告诉李鸿章,教案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国人的愚昧无知,轻信谣言,不辨真伪。要想避免类似的教案不再发生,只有发展教育,并且从娃娃抓起。容闳用自己亲身经历,劝说李鸿章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借西方科学知识开启民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古老国度焕发生机,只有这样才能救国。
李鸿章听完容闳的话,思绪万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相比于颟顸的满清官员,李鸿章是开明的,也有做一番事业的雄心。最后,李鸿章同意容闳的建议,并亲自劝说慈禧和同治帝批准了“选派幼童赴美留学”计划。
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容闳开始选拔赴美幼童。事情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国人对赴美留学充满了疑惑、抗拒。有钱人家拒绝孩子赴美留学,最后被选上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这些穷苦的家庭都与政府签订了一份类似于卖身契的文书,声明15年内,孩子出现任何意外、死亡都与政府无关。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此去有死无回,送孩子真叫生离死别。
赴美留学幼童
从1872年至1875年的三年间,容闳一共组织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学,这些孩子绝大多数来自广东贫苦百姓家庭,很小部分来自江苏、浙江,而安徽、山东等省只有几个,平均年龄12岁。
孩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批幼童到美国后,在短时间内克服各种障碍,迅速融入到美国生活。到1880年,这批孩子们中有50人考入大学,其中22名考入耶鲁大学,8人考入麻省理工,3名考取哥伦比亚大学,1人进入哈佛大学。
参加体育活动的留学生
令人遗憾的是,迅速融入西方生活的孩子们引起了清政府的担忧,无知的大清官员对孩子们参加西式的体育活动、看电影、谈恋爱等等异常恐惧,认为他们已经被异化,对大清有害而无利,极力主张终止此事。1881年,清政府强迫赴美留学生返回国内,原定十五年的计划中途夭折。因为留学费用是政府支付,所以留学生不得不听从清政府命令返回国内,除了詹天佑等少数人外,基本上没有完成大学学业。除去先期不守纪律被开除9人,病故和执意不回26人外,其余94人分三批回国。
赴美留学生纪念照
回国后,这批留学生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并在各自的领域大有一番作为,成为晚清和民国的知名人物,例如我们熟悉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创始人之一,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唐绍基;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海军大元帅蔡廷干;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等等,对晚清和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事实证明,他们在接受西方教育后,甚至说被“西化”后,没有忘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赴美留学幼童长大后合影
如果幼童赴美留学计划不中途夭折,这些孩子都能完成学业,或者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前往外国读书,也许国家能够早日富强起来。但历史不相信如果......
回国的赴美留学生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