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牡丹亭故事梗概 简短(牡丹亭故事梗概500字左右)

牡丹亭故事梗概 简短(牡丹亭故事梗概500字左右)

牡丹亭故事梗概 简短(牡丹亭故事梗概500字左右)我最初结识《红楼梦》是小时候看越剧电影《红楼梦》,由于小孩子对戏剧不感兴趣,也不会认真去看,只记得《红楼梦》里面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对《红楼梦》真正感兴趣是看了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我深深地被剧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吸引,看了电视剧之后开始阅读《红楼梦》原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我最初结识《红楼梦》是小时候看越剧电影《红楼梦》,由于小孩子对戏剧不感兴趣,也不会认真去看,只记得《红楼梦》里面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对《红楼梦》真正感兴趣是看了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我深深地被剧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吸引,看了电视剧之后开始阅读《红楼梦》原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牡丹亭故事梗概简短(牡丹亭故事梗概500字左右)

牡丹亭故事梗概简短(牡丹亭故事梗概500字左右)

但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判词、谶语往往具有模糊性和多解性,导致对人物结局解释得众说纷纭,甚至走向误区。带着许多疑问,我又阅读了胡适、俞平伯、蔡元培、王国维、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胡文彬、刘再复等红学家的文章和著作,对《红楼梦》及索隐派、考证派、评点派、批评派、探佚派、题咏派等“红学”流派有了深入的了解。

近期,我又阅读了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赵建忠教授所著的《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受益颇深,对二百余年红学流派论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对《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评价是:一册在手,论争全握;鸟瞰全景,耳目一新。

近些年,我开始文学创作,也尝试写小说。作为读者,同时也是作者,《红楼梦》对于我有着无穷的魅力,我对考证、索隐、探秘、解梦不感兴趣,只是从文学、艺术、哲学角度来解读《红楼梦》,从中吸收营养。对我而言,《红楼梦》的无穷魅力在于它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残缺性。

(1)艺术性。《红楼梦》具有宏大而精密的网状立体结构,它通过宝黛钗爱情和婚姻悲剧的主线和贾府盛衰变故的背景,将众多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层一层地扩展下去,又一环环收拢起来,在细节描写上又那样逼真,形成了一个近乎天衣无缝的艺术整体。

《红楼梦》写了400多位人物,写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衣食住行、内心生活、情爱、趣味、礼仪、婚丧嫁娶等,写得那么鲜活,那么生动,那么千姿百态。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都能从《红楼梦》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书中描写的许多人性善恶、恩爱情仇、阴差阳错、吉凶祸福、兴衰消长,今天仍然令人感到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令人警醒,给人启发。

(2)思想性。一曲《好了歌》道出了人世间的一切。《红楼梦》清醒地反思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回答了生命存在与如何超越这一根本性问题。一个人来到地球上只不过是到他乡走一遭,只是个过客。人们常常“反认他乡是故乡”,把过境当作常境,反客为主,自然就欲望膨胀,夜以继日地争夺金银满箱、妻妾成群的浮华境遇。挣了一生一世,却什么也带不走,唯留下骷髅一具,骨灰一把,戏剧一场,“荒冢一堆草没了”。曹雪芹以菩萨之心,棒喝天下“迷”情之人,世间一切功名利禄、人间情爱都不过是梦幻泡影,不该过于执迷。

(3)残缺性。由于胡适等人考证出《红楼梦》后40回是续作,立刻就有人指出续作这不对、那不对,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有许多关于续“错”了的论证。譬如指责没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写的是“中乡魁”“延世泽”“兰桂齐芳”等。残缺性增加了神秘性,如今《红楼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其残缺性已经成为其魅力的一部分了。

阅读一部伟大的巨著,了解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非常重要。《红楼梦》作者是谁?程甲本《红楼梦》程伟元序言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红楼梦》“作者”的候选人已逾百位,胡适《<红楼梦>考证》考证出作者是曹雪芹,目前是争论最少的。曹雪芹的好友敦敏、敦诚、张益泉、明义的有关诗篇,提供了曹雪芹许多生平资料,弥足珍贵。

近百年来,人们对曹雪芹家世的研究非常深入,已经形成一门“曹学”。从曹雪芹的家世来看,《红楼梦》中的某些事件如“四次接驾皇帝南巡”“抄家”等与曹雪芹的家世密切相关。《红楼梦》开篇说作者“因曾历经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实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作者如果没有亲身感受,绝对写不出如此伟大的作品。

胡适提出了《红楼梦》曹雪芹“自叙说”,索隐派试图找到《红楼梦》的人物原型,如“纳兰性德家世说”“清世祖和董小宛情事说”“康熙朝政治状态说”等,甚至把《红楼梦》当成“历史小说”“政治小说”,每个情节、每个人物都要在历史上找到对应关系。但是,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贾宝玉视为作者化身或者某个社会人物是错误的。就连脂砚斋也看不出宝玉像谁:“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宝玉的形象具有“今古未有”的独特性,它是曹雪芹提炼生活素材后,成功地创造出来的全新艺术形象。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赵建忠教授提出了“家族累积说”。曹家被抄家时,曹雪芹才十三四岁,创作《红楼梦》的生活积淀不够。《红楼梦》这部旷古奇作,应该是曹家三代人述说家史,聚合了曹氏家族甚至亲属苏州织造李煦家族等人的生活素材和相关原型,甚至写出部分初稿,最后由天才的曹雪芹在这些稿子上“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应该是曹雪芹生活的形象写照。

“家族累积说”是基于“脂批”复杂情形及提供的丰富信息,尤其是《红楼梦》成书过程的长期性而做出的判断。评书者脂砚斋何人?有“作者化名说”“兄弟说”“叔父说”“妻子说”(“史湘云原型说”)等。“叔父说”更有说服力,因为从评语的口气看,他更像一位长者,对脂砚斋及“脂批”的研究已形成一门“脂学”。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有“写情说”“盛衰说”“斗争说”“性理说”等。就《红楼梦》全书内容来看,我觉得可以从历史角度、艺术角度、哲学角度来解读其表达的主题。

(1)历史角度:从历史角度来讲,《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小说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八旗制度的特权孕育着自身机体的腐败,统治者上层的争斗,对下层百姓的压榨……因此在康乾盛世的繁华中开始显现出末世景象。

就贾府而言,辉煌繁荣、赫赫扬扬已历百载,“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贾珍、贾琏之流的骄奢淫逸,贾宝玉的叛逆……小说详尽地反映了贾府之末世的各种弊端,主子们养尊处优,钩心斗角,房族之争,嫡庶之争,寅吃卯粮,出多入少;主奴矛盾,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荣宁二公创下的基业,终毁于儿孙之手。

(2)艺术角度:从艺术角度来讲,《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的“大团圆”俗套而令人耳目一新。《红楼梦》的悲剧并不在于贾府或四大家族兴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宝黛钗爱情和婚姻的悲剧,而是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毁灭的悲剧。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者,贾宝玉也。脂砚斋说,《红楼梦》“大旨谈情”,既有“儿女之情”,又有“势利之情”,贾宝玉是“绝代情痴”。曹雪芹将李贽的“童心说”和冯梦龙的“情教说”合二为一,并继承了汤显祖的“有情之天下”,建构了以“情”为本体的“意淫说”。“意淫”不同于皮肤淫滥,云雨之欢,而是“儿女真情”,有泛爱、体贴、痴情之意。曹雪芹从“太虚幻境”出发建立了一个“四海之内皆姊妹”的理想世界——大观园。“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大观园也是一个“女儿国”(除贾宝玉外)。

曹雪芹以太虚幻境中仙姑们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理想的伦理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纲常观念的一种深刻解构。警幻仙子说:“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因此,大观园这个理想的世界,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不断遭受打击和摧残,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萧杀、百卉凋零的景象。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晴雯因长得美而被迫害致死。贾宝玉被贾政毒打,差一点就被打死。大观园里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跳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伟大交响乐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被吞噬了。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的。汤显祖把人类社会分成两种类型:“有情之天下”和“有法之天下”,他追求“有情之天下”。汤显祖讲的“情”字,一方面是和“理”(伦理)相对立,一方面和“法”(社会习惯)相对立。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

汤显祖认为“情”是人性的根本,《牡丹亭》奔放的“情朝”,强烈地震撼着青年男女的心灵。“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直连接着《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矛盾,充分显示了“情”与“礼”“法”的冲突。悲剧之所以产生,外在原因是僵化保守的“礼”和“法”的禁锢,内在原因则是贾宝玉、林黛玉对富有浓重叛逆色彩的“情”的执着追求。

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字联系在一起,是很深刻的。《红楼梦》的悲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种悲剧并不是恶人造成的,而恰恰是一些爱她的人,包括爱她的贾宝玉与贾母。好人也可以制造悲剧,病态的“集体无意识”使然,这种悲剧才是“悲剧中的悲剧”,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3)哲理角度:不要忘了,《红楼梦》除了《石头记》这个名字外,还有一个名字叫《情僧录》,寓意贾宝玉以情悟道。《红楼梦》开篇讲到,书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曹雪芹后半生穷困潦倒,“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红楼梦》到底是为了什么?

曹雪芹经历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人生有着大彻大悟。如果说“色”和“空”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情”则是人生漫长的经历和过程。“以情悟道”,就是以情为本体去体悟、探究人生存的本真意义。人生无常,如梦如幻。曹雪芹先创造出一个繁华盛景让人们执迷其中,把尘世间那些最诱惑人的场面,该经历的全都经历个遍,然后再让繁华落尽,引导人们迷途知返。书中的《好了歌》透顶醒心,读之如冷水浇背,惜乎众生之中少有领悟之人。倘若人人皆能悟此,终不为情所迷、所役,正是曹雪芹苦心之所在。

“无立足境”是《红楼梦》的最高境界,也正是《好了歌》那个真正“了”的大自由、大自在之境。一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生命,来到地球上走一回,还找什么“立足之境”?自由的生命天生是宇宙的漂泊者和流浪汉,那能停下脚步经营自己的温柔之乡,迷恋那些犬马声色,牵挂那些耀眼的桂冠。一旦牵挂,一旦迷恋,一旦经营浮华的立足之境,未免要陷入“浊泥世界”。

伟大的作家无不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与价值意义,无不充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形而上的追问和思考。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那么人这种有限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呢?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对生命最敏感、体验最深刻的人,他们的惆怅落泪不仅仅是感叹他们两人爱情的不幸,而是出于对生命、人生、存在的一种带有形而上的体验。对林黛玉来说,“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昭示着生命的真谛,同时概括了她对人生的体验。最集中表现林黛玉人生感的当然是她的《葬花词》,这首词的主题“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暂的、易逝的、无所归依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贾府的兴衰、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从表层看是内内外外的罪恶,是人祸;但从深层看,这样的悲剧,不仅仅是时代的悲剧,而且是人生的悲剧,人们追求春天,追求永恒,但是春天是短暂的。人生的归宿在哪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就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也是《红楼梦》的永恒魅力所在。

三、我读《红楼梦》的方法与建议

我阅读《红楼梦》,主要看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程乙本《红楼梦》,程本的好处是全书有始有终,前后文字较少有矛盾抵触,语言也流畅,便于一般读者阅读;第二个版本是带“脂评”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钞本),“脂评”披露了许多曹雪芹家世史料和80回后不同于程乙本的佚稿线索;第三个版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简称“艺研院本”),这是一个综合本,前80回使用庚辰本,并参考其他脂本,后40回使用程本,是目前阅读人数最多的版本。下面介绍一下我读《红楼梦》的方法,也是给喜欢《红楼梦》的读者的一些建议。

1.拎起几条“藤”,读懂《红楼梦》

《红楼梦》人物和情节错综复杂,就像攀墙藤一样纵横交错,让人理不清头绪。但只要从“根”拎起,就有提起一根带起一片的作用,拎起几条“藤”,就能读懂《红楼梦》。

两条主线和三条辅线:曹雪芹独辟蹊径,将长篇布局和短篇技巧结合起来处理小说主线和辅线的关系。在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贾府兴衰主线外,《红楼梦》还有三条线和主线融合、扭结的情节辅线:一条是一僧一道的通灵隐辅线;一条是甄士隐、贾雨村演说归结小说并参与兴衰侧衬性辅线;一条是袭人和刘姥姥穷通交替反讽性辅线。

(1)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

木石前盟:前世情定→少小无猜→互相试探→情投意合→泪尽夭亡→悬崖撒手。

金玉良缘:金玉相见→双敲扇机→绣鸳鸯逢梦兆→互剖金兰语→宝钗出闺→宝玉出家。

宝黛爱情是《红楼梦》的主要故事线索,他们的情爱是一种天国之恋,即完全超脱世俗的心灵之恋。他们的恋情早在天地之初就开始了,从前生前世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相濡以沫,到今世今生的还泪流珠,这一寓言隐喻着他们情爱的“天长地久”,永远与日月星辰同生同在。与这一天国之恋相比,宝、钗的情爱故事,则只能算是地上之恋,或者说是世俗之恋。所以,宝钗会劝宝玉迎合世俗的要求去走仕途经济之路,而林、薛之别,恰恰是从这里划分出界限的。

(2)大观园的春夏秋冬:贾府的兴衰

除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一主线外,还有一条“盛筵必散”、贾府盛衰的主线,是元春、凤姐为主的家族线索,正面展现贾府大厦倾颓过程。由贾元春及其姐妹命运和王熙凤理家组成。元春封妃,才让贾府从世袭贵族变为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带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势。元春归省,才导致大观园出现,十二金钗才有同台竞技的舞台,宝玉才能进入“女儿国”;元春夭亡,致贾府被抄。秦可卿向凤姐托梦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真是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3)一僧一道串起一部《红楼梦》:一条通灵的隐线

一僧一道串起一部《红楼梦》,看似疯癫,实则处处见禅机,句句是哲理!一僧一道的出场有60多次,在整部《红楼梦》中起“一线串珠”的关键作用,串联、度化、治病、救命,可见作者对于佛道思想有着很深的领悟。

实际上,袭人在小说布局中有超出刘姥姥的特殊重要性:她虽然仅仅是贾宝玉的侍女,却始终参与贾宝玉的情感活动,进而起到雕镂主角个性的主要作用。她见证并参与贾府盛衰。袭人这条辅线隐蔽性很强,却不可或缺,更不可低估。

2.前后章回对照阅读,理解曹雪芹的行文结构

弄清了《红楼梦》的叙事主线和辅线,还需要了解曹雪芹的行文结构。如果把120回作为一个整体,全书可分为头部、中段、尾部三部分,当然也可以把全书分为起、承、转、合四部分,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正好对应贾府的兴盛衰亡。

《红楼梦》前5回是全书的头部,第1回至第4回,一方面引出小说的主人公宝、黛、钗和书中主要人物,一方面略叙四大家族的关系,勾勒悲剧发生的环境。第5回通过撰出宝玉一梦,便将金陵十二钗和晴雯、袭人、香菱这15个主要女性人物的命运和盘托出。

第1回是主题思想的总纲,用甄士隐家的一段小荣枯,引出天下望族贾家的大荣枯,并借甄士隐的出家和绛珠仙草“还泪说”伏脉黛玉之死、宝玉出家的结局,《情僧录》的书名很有寓意;第5回是全书情节发展的总纲,通过仙曲、判词约略介绍整个悲剧发生的轮廓、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红楼梦》有头、有尾、有中段,可以首尾对比来读,可以从中间来读,也可以把故事情节对比来读。比如,第1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与第120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对照阅读,会发现首尾照应。开卷第1回,曹雪芹把甄士隐和贾雨村两相对照来写,表明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是将“真事隐(甄士隐)去”“假语存(贾雨村)焉”,由此构成了《红楼梦》中极具特色的谐音寓意艺术。在第120回,贾雨村犯了索贿的案件,幸遇大赦递籍为民,路上重遇甄士隐,二人草庵膝谈,归结《红楼梦》,与第1回首尾呼应,可谓妙笔生花。

再比如,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和第116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送慈柩故乡全孝道”对照阅读,第5回写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神游”的结果使他堕入了“迷津”,亦日益坚定了他走上了叛逆的道路,成为不为封建礼法所化的“顽石”。第116回也写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神游”的结果是使他“悟仙缘”“断尘缘”,从此“乃忽改行,发奋欲振家声”,次年应乡试,以第七名中式。对比阅读后可以思考,续书情节是否符合曹雪芹的本意?

可以将薛宝钗的两次生日宴对照来读,第一次出现在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第二次是第108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死缠绵潇湘闻鬼哭”。两次生日宴的对比,可以看到贾府的颓势败象。

还可以将秦可卿和贾母两场丧事对比来读,即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与第110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可以对比两场丧事的规模,也可以对比前一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何等的威风,后一场王凤姐料理自家的丧事是何等的无奈。

也可以把甄宝玉、贾宝玉对比来读,曹雪芹描写贾家的故事,为什么写南京甄家?甄宝玉和贾宝玉长相、性情还非常一致,这样的虚构有何用意?清朝“文字狱”盛行,曹雪芹不能写祖父曹寅四次亲自接驾南巡的康熙皇帝,不甘心埋没,能写的只是元春省亲的虚构故事,于是就通过人物聊省亲说到皇帝南巡,带出江南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的话来。这就是以甄家点曹家事。故“脂评”说:“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

3.分析书中的诗词曲赋、谶语、伏笔,欣赏曹雪芹的创作艺术

《红楼梦》使用了大量诗词曲赋、谶语、伏笔,据统计《红楼梦》有伏笔百余处,前50回就有110处。这使得小说的文字前后照应,彼此关合,读起来非常有趣。曹雪芹按头制帽,诗即其人,以诗词表现人物个性。书中人物所作诗词,皆是个性的流露,“各有各稿”,决不雷同。人物的吟咏、制谜、行令,甚至说话也常有“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还有借戏剧之石攻小说叙事之玉,如庆元宵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分别伏贾家之败、元妃之死、甄宝玉送玉、黛玉之死。曹雪芹落笔时,总是胸有全局、目光贯彻始终的,所以读来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这样的结构行文,不但为我国其他古典小说中所未有,即便是近现代的小说中也不多见。

4.程高本与脂评本对照阅读,琢磨曹雪芹的佚稿线索

程高本结束了残钞脂本的流传方式,开辟了《红楼梦》版本史的新阶段,为《红楼梦》的普及起到了巨大作用。自程高本出版以来,人们对后40回的质疑批评、争议就未曾断过,甚至有人把后40回说得一无是处。

“脂评本”“程高本”对照阅读,可以发现二者差异,阅读“脂批”,可以了解曹雪芹家世史料和80回后不同于程乙本的佚稿线索。不同版本对照来读,也会发现程高本的长处。比如庚辰本中秦钟临终那几句“励志”遗言,把秦钟变成了一个庸俗的“禄蠹”,我觉得对《红楼梦》的主题就有伤害,而程乙本没有这一段。再如庚辰本把尤三姐写成了一个水性淫荡之人,早已失足于贾珍,这可能误解了作者有意把尤三姐塑造成贞烈女子的意图,而程乙本写得合情合理。

美籍华人作家白先勇认为后40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他在《细说红楼梦》前言中讲到:后40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80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是全书的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整本书像一座大厦牢牢撑住。《红楼梦》前大半部写贾府之盛,后半部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足。作家王蒙也有类似的看法:“以小说创作的观点来说,续书是不可能的,不说续别人的书,续自己写的书都很难。”

曹雪芹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增删五次”,如果只是增删前80回,这不符合创作规律。大多数人认可《红楼梦》后40回主体系续书但含有曹雪芹残稿。后40回的稿子应该是程伟元从民间搜集得来,一定有曹雪芹的残稿,经高鹗“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修辑而成。

5.深入细节,欣赏曹雪芹人物的刻画和场景描写

曹雪芹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主要人物都写得栩栩如生,曹雪芹创造了众多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形象,宝黛钗湘、元迎探惜、晴袭平鸳紫、赦政珍琏蓉、贾母、凤姐、刘姥姥……曹雪芹不愧为写人物的圣手。

曹雪芹是小说家,同时也是诗人和画家,他把很多情节和场景都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如前80回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宝玉挨打、赠帕题诗、芦雪庵连句、晴雯补裘、寿怡红夜宴、抄检大观园、红楼二尤等都写得那样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后40回黛玉焚稿、宝玉情痴、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等情节也写得非常精彩、真实感人。

阅读《红楼梦》,要深入细节,欣赏曹雪芹对人物的刻画与场景描写。可以把各种人物放在一起对比来读。如把十二钗对比,可以发现林黛玉具有任性之美,薛宝钗具有中和之美;迎春的懦弱、“木头”,惜春的孤僻、冷漠,探春的才情、脱俗,妙玉的乖张,王熙凤的毒辣、贪欲……也可以把丫鬟们做对比,把夫人们对比,把妾做对比,把嬷嬷做对比,等等。

还可以把她们分类,如黛玉、晴雯、妙玉是一类,宝钗、袭人为一类,迎春、李纨、邢岫烟是一类,等等。也可以把男性人物分类对比来读,如不肖子弟贾敬、贾赦、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贾府嫡派儿孙,还有致祸败家的官商后裔薛蟠;平庸、迂腐守旧的贾政;叛逆少年贾宝玉等。

《诗画品红楼》一书就是深入到每个人物、每个场景,“诗”“画”“品”相结合的一种全新“品红”形式,是一部全面体现《红楼梦》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的创新性作品。旨在让《红楼梦》爱好者尽快看懂故事梗概、人物演绎,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既对读者,尤其对年轻读者阅读与深入理解《红楼梦》原著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又能让读者领悟名著的思想价值和感受名著的语言魅力,极具欣赏、珍藏价值。

2021年8月,我开通了“诗画品红楼”公众号,组织《红楼梦》和诗词爱好者继续诗画品红楼,每周二、四晚上20点发布两篇原创文章。“诗”“画”“品”相结合,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品红方式,欢迎关注。

本文作者翟海潮,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

上一篇: 徐冬冬的个人资料(徐冬冬的个人资料及身高)
下一篇: 2023考研人数和录取人数(2023考研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