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为六部之一,它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务。
事实上,兵部尚书这个长官,为兵部的主管,设置1人,下有侍郎2人,郎中2人,员外郎2人,主事4人。
这十个官员往往在兵部上班工作,他们处理兵部的日常政务。
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刑部尚书相当于什么官)
此外,还有令史37人,书令史60人,制书令史13人,甲库令史12人,亭长8人,掌固12人。
这140多个官员,他们大多是兵部的具体办事和传达命令的事务官。
兵部以下设置各种部门:比如职方、驾部、库部。
职方郎中1人,员外郎1人,主事2人,令史4人。
这个就是典型的兵部人员配置,事实上兵部也有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期间经历了几百年时间,才完善起来。
兵部尚书相当于周官中的夏官卿。
汉置五曹,其中没有主管军兵的职任。
曹魏时期,才开始置五兵尚书,称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晋太始年间,裁撤了五兵尚书。
太康年间,又置有七兵尚书,把原来五兵尚书中的中兵、外兵分为左右两部分。因此变成“七兵尚书”了。
兵部尚书在西魏为尚书省兵部曹长官,管理军政事务。
直到恭帝三年(556),才改置兵部中大夫。
隋、唐为尚书省六部长官之一,掌武官铨选、军事行政,属于正三品。
唐高宗、武则天、玄宗时分别改称司戍太常伯、夏官尚书,武部尚书。
不久,兵部尚书又恢复旧名。
事实上,那个时代,兵部尚书多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常不治理兵部的具体事务。
五代时期基本上和唐朝差不多。
北宋初已经成为寄禄官,神宗元丰改制后,复掌兵部职事,是从二品官了。
金朝兵部尚书是正三品官。
元朝兵部属中书省,有员三人,正三品官。
明朝复置一人,正二品官。
朱元璋的时候,废除中书省,六部尚书直接归皇帝管理,他们为皇帝分掌各种政务,兵部尚书常奉皇帝命令去总督军务,职权尤为重要。
兵部尚书是中国古代武官名称。
渊源于三国魏时朝廷所设置的“兵尚书”。
隋朝才开始正式设置兵部尚书,它是掌管全国军政的兵部之首席长官,总领兵部诸事。
唐随隋制,据《唐六典》,兵部置兵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掌天子军卫、武官选授之政令。
凡军师卒戍之籍,山川要害之图,厩牧甲仗兵器之数,都要咨询兵部。
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各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至四人。
以后历朝相沿,其职掌也基本相同。
兵部尚书也常作为特派督兵大臣,例如兵部尚书总督某处军务之类。
据《宋史·职官》兵部说:兵部管理兵卫、仪仗、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
凡仪仗警卫,大朝会用黄麾大仗。
文德殿视朝及册命王公大臣,用黄麾仪仗。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兵部尚书往往成为头衔,是领兵将军的一种加官而已。
比如,明代巡抚、总督、兵部尚书、阁老梁梦龙。
此人是真定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
据《梁氏族谱》载,梁氏原是山西蔚州之巨族,明洪武初年,为避战乱而迁徙至真定这个地方。
明神宗初,他以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的身份,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坚持抗击后金。
因为有军功,皇帝奖诏他十余次,还加兵部尚书衔,并世荫一子至锦衣千户,又加太子太保头衔。
可见,明朝末年,兵部尚书往往也是一种高贵的头衔,越来越虚职化了!
一起探讨兵部尚书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我。
作者|龚柳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