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2日,国防部长彭德怀主持召开中央军委第43次会议,会议经过反复研究后取得了一致意见,同意了总干部部上报的关于现役军官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名单,其中少将名单在作了大的缩减后,从55年初上报的1100多人最终确定为8月2日通过的808人。同日,彭德怀将军委会议通过的少将以上授衔名单,上报毛主席与中央书记处。
陶汉章(陶汉章汤锦秀)
1955年9月27日,共和国军队举行授衔授勋典礼,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中将授衔名单中,共授衔少将为798名,授衔少将人数比1955年8月2日彭德怀上将毛主席的中将人数808人少了二十名。关于1955年8月2日军委第43次会议通过的少将名单,与1955年9月27日公布的授衔少将名单有何变动,本文将为众军友做详细介绍:
1955年8月2日军委会议通过的少将授衔名单为808人,在1955年8月2日以前的评衔阶段,授予少将名单先后进行了两次压缩。第一次少将初评人员名单产生是在1955年5月6日,初评少将名单暂定为820人,其中原正师级人员上报拟评少将为446人,后减少321人后,正师级确定授予少将为125人。从1955年4月初至1955年5月初,总干部部在对少将人选经过一个多月的综合评议,初步确定了少将名单为820人,随即总干部部将初评少将820人上报中央军委。1955年5月6日,军委会议通过了少将初审名单为820人,随后中央军委又将修正后的少将名单重新发给各大单位进行复审,1955年7月6日,总干部部将各大单位复审的少将名单整理汇总后上报彭德怀。现役军官的少将以上名单确定后,1955年7月中下旬,中央军委又对兼任军队干部的地方干部进行了评衔,为照顾起见,总干部部在少将名单中又增加了汪东兴与黄正清二人。至1955年8月2日前,终于确定最终授予少将名单为808人。
在1955年8月2日军委通过和彭德怀上报的授衔名单中,预授少将共有808人,当时彭德怀上报的808位少将按其军队级别、所在单位排列顺序,808位预授少将人员名单排序为:
通过1955年8月2日彭德怀上报的808位评定的少将名单,比照1955年9月27日公布的正式少将授衔名单,两份少将名单的不同之处为:1955年9月27日公布的少将名单与1955年8月2日上报的少将名单中,除相同的794人外,9月27日的少将授衔名单比8月2日上报的少将名单少了4人,却又多出了14人。1955年8月2日上报的808人是如何最后演变为授予少将798人的呢?
1955年8月2日彭德怀上报的少将以上名单上报毛主席后,1955年8月1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了少将以上授衔名单。1955年9月3日下午,中央军委召开授衔工作总结会议,罗荣桓宣读了少将以上人员名单,其中少将人员为808人。授衔工作总结会后,授衔名单再次上报毛主席审议。毛主席与中央领导人商议后决定上将至少将人数再次进行削减。9月3日至9月15日,军委与总干部部又对授衔名单进行评议,上将减少2人为54人,中将增加2人减少4人后,中将名额变为175人。少将名单中增加了由中将降为少将的4人(陈沂,解方,段苏权,卢仁灿),后又削减少将名单中的11人改评为大校,少将名单确定为801人。根据55年大校61年晋升少将的高锐回忆,1955年9月3日后,根据中央军委要求削减少将名额的规定,总干部部将11位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并入伍的准军级人员的军衔由拟授少将改为大校。当时总干部部按参加革命的时期画了一条授予少将的分界线: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并入伍的按职级可授将军军衔的,不在第一批授将军军衔之列,其军衔改授为大校,待以后再晋升。据此规定,共有11位抗战爆发后入伍并参加革命的准军级拟评少将改评为大校,11位由少将军衔降为大校的人员为:王亢,方中铎,宋学飞,吴克之,胡秉权,张怀忠,赵汇川,廖仲符,薛克忠,高锐,徐立行。
1955年9月16日,国防部上报国务院授衔将官名册,其中授予少将名单为801人。国务院第18次会议审议少将名单后,减掉了3人,一人提升为中将,一人转业到地方不授,一人去世除名,授予少将名单最终确定为798人。在国务院第18次会议上减掉的三位少将人选为:由少将提升为中将的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吴先恩;转业到地方工作的海军航空兵副政委李克如;因病于1955年8月20日去世的军委办公厅副主任朱早观。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重新印制了《授衔元帅、将官名册》上报国务院,1955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授衔命令,授予解方、陈沂等798人为少将军衔,共和国首批授衔少将798人正式诞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