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1579年-1656年),字复宇,原名祖天寿,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明末清初名将。
祖大寿家族世代为辽东望族,祖家三兄弟皆是辽东将领;天启三年(1623年)主持修筑宁远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攻宁远,大寿辅佐袁崇焕等守城,大败之努尔哈赤,以功升副总兵;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再攻宁远,祖大寿、满桂率兵与清兵激战,六月击退皇太极,史称“宁锦大捷”。崇祯元年(1628年)六月,擢升祖大寿为辽东前锋总兵,驻守锦州,后来跟随袁崇焕入关,保卫京师。袁崇焕因皇太极的反间计下狱,祖大寿担心受到牵连,逃出关外,经过袁崇焕亲自招抚,返回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参加大凌河之战,面对粮尽援绝,进而诈降,逃往锦州,继续对抗清军。崇祯十四年(1641年),参加松锦大战,恶战之后随着洪承畴兵败投降,也率部投降清军,授汉军正黄旗总兵,跟随清军入关。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卒,葬于北京。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辽西(今辽宁绥中县)人,祖籍南直隶高邮州(今江苏省高邮市),明末清初政治家丶军事家,亦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极关键人物。
历史笔记(历史笔记初一全部)
吴三桂少年英挺,善骑射,崇祯年间考中武举,凭借门荫,授都督指挥,屡立战功,累迁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十七年(1644年)归降大清,参加山海关大战,大败李自成,跟随清军入关,受封平西王。此后平定农民起义,攻城略地,颇有功勋。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后攻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并将其处死,晋封亲王,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不服朝廷撤藩,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开启“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同年秋病逝,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其孙吴世璠嗣位,尊之为周太祖高皇帝。
吴景濂(1873年-1944年),字莲伯,濂伯,号述唐,别号晦庐,晚年署抱冰老人,辽宁宁远(今兴城)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举人、1897年考取副贡,成为天子门生。因为学识出众,在其家乡兴城颇有地位。甲午战争后,吴景濂开始探讨时务,他支持维新派图强救国的主张,在家乡开馆布学,研授新学,培养学生。在民国政坛上,吴景濂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四次出任国会议长,一生几度大起大落。
李兰池(1898年-1937年12月12日),字锦卿,奉天府锦西县(今葫芦岛市)人,抗日英烈
1928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后加入奉军任下级军官职务,1933年日军从东北向关内进攻,李兰池率部先后参与热河抗战、长城抗战。在东北军军中,李兰池从副官开始,历任连副、连长、营长、团副。西安事变后,蒋介石重新整编东北军,李兰池任国民革命军第57军112师336旅672团的上校团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57军第112师上校师参谋长。
1937年9月全面抗战爆发,李兰池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后移驻江苏淮阴、南通、海门等地,守备长江左岸,期间李兰池升任国民革命军112师少将副师长。1937年12月8日,112师奉命前往南京,李兰池所部编入南京保卫战的战斗序列,担任南京城太平门外蒋庙一线的防御任务。12日傍晚李兰池所部接到撤离命令,112师奉命向大胜关转移,此时南京城已破,大批日军涌入城内,在指挥部队突围时,李兰池在太平门一带遭到日军阻击,战死于南京城。
2014年9月1日,李兰池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溥(1908年—1940年11月16日),辽宁兴城人,抗日烈士。
1924年进入东北讲武堂,毕业后留校任少校教官,1931年在马占山部队任少校副官,参加了江桥抗战等对日作战,1936年任河北滦县伪军中校督导长,1938年8月率部起义,部队被晋察冀军区正式命名为晋察冀军区游击军,后任司令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百团大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
李华春(1912年10月2日—1940年7月1日),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大兴乡(今属南票区)人,知名英语翻译,革命烈士。
李华春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1年考入东北大学英文专修科。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沧陷,李华春随同东北大学从沈阳迁至北平继续求学。当此国土沦陷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国民党政府却采取“先安内后外”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广大青年特别是东北流亡学生的爱国义愤,这时我党正为东北义勇军组织、训练干部,李华春参加了编写训练教材的工作,他到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救国,并动员亲属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12月李华春积极参加了著名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在党的东北特别委员会领导下,李华春与同学同事们一起组织了东北文化协会,这时他已经从一个有强烈抗日救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青年。1936年秋,李华春经于毅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失守,李华春与从北平出来的东大同学一起,在党的指示下,帮助东北军组建游击队。
1939年李华春去汉中建立事务所,担任事务所主任,他在汉中地区又组织建立起一批生产合作社,如纺织、商业、供销以及铁器合作社等。他在中共陕西省委和“东总”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工合”组织为据点,开展党的工作。他订购大量《新华日报》等进步刊物,分发给下属单位,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组织当地手工业者和劳动人民群众生产自救,有时也把生产出来的物资转送给陕北、山西等抗日根据地。他的工作成绩显著,在群众中很有威望,这些都招致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1940年7月初的一个早晨,有几个人到汉中事务所找李华春,李华春和往常一样出门迎接,谁知道一出门口就被绑架走了,一去再没有回来。汉中事务所的同志们分头到各地去找,登报寻人,均无音信。后来才知道李华春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装在麻袋里,在汉中城南的汉水边上活埋了,时年仅29岁。
李华春曾参与翻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辽宁省葫芦岛人,中国香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
李翰祥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绘画专业,曾跟徐悲鸿、吴作人等学习绘画,1947年到达香港后,辗转于大中华、长城、大观、永华等电影公司从事演员、配音、美术设计等工作,1955年独立编导影片《雪里红》,并进入邵氏影业,一生导演作品约80部,监督及制片作品约20部,擅长黄梅调歌唱片和宫闱片,是现代中国影史上重要的电影工作者。1996年12月17日,李翰祥在北京拍摄古装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时,因病辞世,享年70岁。
葫芦岛市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欢迎网友们补充、建言献策~
丨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