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武帝征伐匈奴,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马畜孕重堕?(不能正常生产繁殖,?dú胎儿死在腹中),罢(劳乏、困倦。通"疲")极,苦之,常有欲和亲意,未能得(如愿)。
译文:当初,汉武帝(派兵)出征讨伐匈奴,深入(到大漠)穷追猛打,(共有)二十多年,使匈奴的马匹牲畜不能正常生产繁殖,(百姓)疲乏到了极点,因此受了很多苦,(匈奴)常常表示要与汉朝和亲,(但)没能如愿。
及(等到)壶衍鞮(dī)单于立(即位),母阏氏(yānzhī汉时匈奴单于之正妻的称号)不正(行为不端),国内乖离(分崩离析,人心涣散),常恐汉兵袭之,于是卫律为单于谋,与汉和亲。
萧望之简介(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文言文答案)
译文:等到壶衍鞮单于即位,他的母亲阏氏行为不端,国内分崩离析,人心涣散,常常害怕汉朝军队攻打他们,于是卫律为单于谋划,与汉朝和亲。
汉使至,求苏武等,匈奴诡言(谎称)武死。后汉使复至。言:“天子得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乃(才)归武及马宏等。马宏者,前副光禄大夫王忠使西国(以前汉朝派遣出使西域各国的光禄大夫王中的副使),为匈奴所遮(拦截);忠战死,马宏生得(活着被俘),亦不肯降。故(所以)匈奴归此二人。欲以通(表示)善意。
译文:汉朝使者到了匈奴,要求(匈奴归还)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汉朝使者又来了,说:“天子(汉昭帝)收到了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大泽中。”(匈奴)这才放归苏武和马宏等人。马宏,是以前汉朝派遣出使西域各国的光禄大夫王忠的副使,(使团中途)被匈奴军拦截;王忠战死,马宏被俘,(但)始终不肯投降。所以(这次)匈奴放归这两个人,想以此向汉朝表示他们的诚意。
昭帝元凤二年.匈奴复遗(派)九千骑屯(屯驻)受降城以备(防备)汉。北桥(修建桥梁)余吾水,令可度,以备奔走(逃跑);欲求和亲,而恐(担心)汉不听。故不肯先言。常(常常)使(派)左右风(通“讽”,暗示)汉使者。
【注】余吾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土拉河。
译文:汉昭帝元凤二年,匈奴又派九千骑兵屯驻在受降城来防备汉军的袭击,在(受降城)以北的余吾水上兴建桥梁,目的是(在有紧急情况时)可以(让军队)渡河逃跑;(匈奴)想要(向汉朝)请求和亲,又担心汉朝不答应,所以不肯先提出要求,常常派左右的官员去向汉朝的使者暗示。
然(这样)其侵盗(进扰掠夺)益希(同“稀”,少),遇(对待)汉使愈厚,欲以渐致(达到)和亲。汉亦羁縻(笼络)之,帝甘露二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款(到,前往)五原塞,愿奉国珍,朝(朝见)(于,状语后置)三年正月。诏有司议其仪(朝见的礼仪)。
【注】“羁縻政策”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所谓“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译文:因此匈奴进扰劫夺(边城的事件)越来越少,对待汉朝的使者也越来越优厚,希望以(此办法)逐渐实现和亲的目的。汉朝廷也笼络匈奴。汉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到五原塞,(表示)愿意献出匈奴的珍宝(表示愿意归附),于甘露三年正月(到长安)朝见(汉宣帝)。(汉宣帝)下诏命有关部门议定朝见的礼仪。
太子太傅萧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1.谓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2.农历正月初一。此指汉朝正统。)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不宜待以臣之礼:不宜用对待臣子的礼仪对待),位在诸侯王上。外夷稽首(古时一种俯首至地的最高敬礼)称藩,中国让(谦让)而不臣(以···为臣),此则羁縻之谊,谦亨(谦让)之福也。《书》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来去归附)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后嗣卒(最终)有鸟窜鼠伏(飞鸟留窜、老鼠潜藏),阙(缺)于朝享(朝拜;朝贡),不为畔(叛)臣,万世之长策也。”
译文:太子太傅萧望之认为:“匈奴单于并不是汉朝正统属国之主,所以应称(匈奴)为敌国,不应用对待臣子的礼仪对待,(其)位应在诸侯王之上。外夷(向我国)低头自称藩属,我们谦让而不视(他们)为臣子,这是友好的情谊,谦让的德行。《尚书》上说:‘戎狄荒服。?(意思是)说他们来去归附反复无常。若能让匈奴的后世子孙最终像飞鸟流窜、老鼠潜藏,不来朝贡,(也)不是我国的叛乱的臣子,(这是一项)万世久安的长远战略。”
天子采之,下诏曰:“匈奴单于称北蕃,朝正朔。朕之不逮(及,赶得上),德不能弘覆(恩泽天下)。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古代谒见帝王及上级官员时赞唱礼仪,引导进见)称臣而不名。”
译文:汉宣帝采纳了萧望之的建议,下诏说:“匈奴单于自愿成为北方藩臣,表示(明年)正月初一前来朝见。朕的恩德不够,不能受此重礼。应该以国宾的礼节接待他们,使匈奴单于的位置在诸侯王之上,拜见时称臣,而不称名。”
荀悦论曰:《春秋》之义,王者无外(不分内外),欲一(统一)于天下也。戎狄道里(路程)辽远(遥远),人迹介绝(隔绝)。故正朔不及,礼教不加,非尊之也,其势然也。诗云:“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朝见君王)。”
【注】正朔:1农历正月一日。2.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的新历法,后亦泛指历法。3、正朔,是由于我国古代天命理论,大一统思想,以及华夷之辨等古代思想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政治概念。即“正统”的意思。
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出自《诗经?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意思是"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拜。
译文:荀悦评论说:(依照)《春秋》的大义,圣明君王不分内外,以表示天下要统一。戎狄民众(与中原)相距甚远,人事隔绝,所以正统管理不到,礼仪教化也不能施加(给他们),这并不是尊重他们,而是形势所决定的。《诗经》说:“不管是氐族还是羌族,都不敢不来朝见天子。”
故要荒(荒远的地方)之君必奉王贡,若不供职(朝贡),则有辞让(斥责)号令加焉,非敌国之谓也。望之欲待以不臣之礼,加之王公之上,僭度(逾越法度)失序(次序混乱;失去常规),以乱天常,非礼也!若以权时之宜,则异论(另当别论)矣。
译文:所以地处荒远的外族酋长,也必须前来向天子朝贡,如果不来朝贡,则要受到斥责、(天子)向其发出号令,并不是(把它)当作敌国对待。萧望之打算用非臣属之礼接待匈奴单于,使其地位在王公之上,是僭越了制度,错乱了规矩,违背了天理,是不合礼法的!(不过)如果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则可另当别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