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吕端的世系
关于吕端的世系,从《中华吕氏通谱》(中华书局版)可以看出,吕端先祖为山东东平人,其六世祖唐代的吕延之任浙东道节度使,后迁居山西河中。吕延之成为吕氏“河东堂”初祖。吕延之生吕渭,吕渭生温、恭、俭、让。吕恭字敬叔,又名宗礼。唐代任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幕府的节度掌书记,后任长安主簿、江南西道都团练府参军、殿中侍御史、桂管都防御副使、岭南道节度判官。
唐元和八年(813年)吕恭卒于桂州,年三十七,柳宗元为其撰《呂侍御恭墓志铭》。吕恭生爽、特、环。吕爽生吕寿。吕寿,唐末任瀛州景城县(今沧州市西景城村)主簿,始迁居幽州。吕寿生吕兖。吕兖,唐末五代时期任沧州横海军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因助节度使刘守文之子刘延祚守沧州城,被刘守文之弟刘守光攻取沧州后族诛。吕兖子呂琦时年15岁,被门客安次人赵玉解救,后奔山西投靠后唐庄宗。吕琦生吕胤(后改名余庆)、吕端。自吕琦始,为吕氏所谓“幽州天福侍郎一院始祖”(吕氏三院之一)。正史中记载,吕琦、吕余庆、吕端三人均为安次人,由此,吕端家族与安次及今天的廊坊似乎扯上了关系。
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简历)
吕琦,字辉山,史载安次人,沧州城破,被赵玉救出后游学汾、晋之间,后唐庄宗时任太原军事推官。后晋取代后唐,吕琦曾任后晋兵部侍郎。
吕余庆,吕琦长子,本名胤。为宋太祖僚属,后任参知政事、尚书左丞。
吕端,字易直,吕余庆之弟。宋太祖时为太常丞,宋太宗时任户部侍郎、平章事,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卒赠司空,谥正惠。吕端生四子:藩、荀、蔚、蔼。
吕诲,吕端之孙,字献可,宋神宗时为侍御史、中丞。
吕端以下世系大致为:吕端生藩、荀、蔚、蔼,吕荀生吕诲,吕诲生由庚、由礼、由圣、由诚,吕由诚生吕忆(大理评事,浙江新昌始祖),吕忆生绍曾、绍庭、绍彭,吕绍曾——蒙——琰——宜之——暹——鎌——璞——思贤——克孝——秀山、秀泽、秀泗
自吕余庆、吕端开始,吕氏家族的活动中心基本在宋都开封,北宋灭亡,开封失陷,赵构在杭州建立南宋王朝,吕氏一族大部分随“朝廷”迁居浙江。浙江吕氏分为孝友睦恤等六派,居浙江新昌、余姚、绍兴等地。山东也有吕端之后,但传系、播迁不详。
从以上吕氏世系可以看出,吕端的曾祖、祖父自山西到河北沧州一带任职,其后代多迁居浙江,但不见迁于安次。
二、吕氏与安次赵玉的关系
吕端是宋代权臣,事迹见于正史。《宋史·吕端传》说:“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宋史》是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脱脱领衔编修的,编者多为汉族文人。因此后世凭此相互引证。然而在吕琦逃亡事件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赵玉。赵玉,幽州安次人,本为吕兖门客。唐末幽州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刘守光将刘仁恭囚禁,其兄刘守文借契丹兵讨伐刘守光,兵败被俘。刘守光趁势进攻沧州,吕兖、孙鹤推刘守文之子刘延祚为主,据守沧州半年余。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正月,刘延祚、孙鹤纳城投降。攻破沧州后,刘守光将其父兄处死,吕兖族诛,留孙鹤为谋士。
从史料和结果看,吕兖是据守沧州城、对抗刘守光的主要组织者,因力主抵抗,遭刘守光满门抄斩。此时,吕兖之子吕琦年方十五,赵玉多方周旋,诈称吕琦是自己的弟弟,将其救出。赵玉救出吕琦后,改姓易名,一路急奔,因吕琦足弱力尽,步行艰难,赵玉背负吕琦前行,乞食于道,逾数百里得以脱险。对于赵玉的救命之恩与再生之德,吕琦心存感激,将赵玉视同亲生父亲。后来赵玉年迈卧病,吕琦亲尝汤药,侍于榻侧如亲子。而吕琦对待赵玉的儿子赵文度也视同己出,悉心教育,使之得以进士及第。至吕端,对待赵玉曾孙赵绍宗,仍不忘旧恩,一如既往,上表举荐,使朝廷赐给赵绍宗出身。如此演绎了一番仆救主、主报仆,恩及四世的感人故事。
自吕寿开始,到吕端任北宋宰相,其四代人的活动范围、支脉传承比较清晰,除《宋史》载吕琦、吕余庆、吕端为“幽州安次人”这个“履历表式的籍贯内容”外,未见吕寿、吕兖定居幽州安次的记载,(唐末安次地处刘守光势力范围)但吕琦早年随父居沧州,经赵玉救出奔山西,此后曾回到过沧州,也未见在安次活动的记载;而吕余庆、吕端则生于山西,主要活动在山西、河南,仍未见二人在安次活动的记载。此后,吕余庆和吕端后裔定居宋都——开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故《宋史吕诲传》载吕端之孙吕诲是开封人,不说是安次人了。因此《宋史》中所言吕琦、吕余庆、吕端父子两代三人为安次人,明显突兀。结合其身世经历,应是当时身处险境,吕兖门客安次人赵玉带吕琦出逃时,为躲避追杀,故意隐瞒身世,对外只说是安次赵玉之弟,而不说是沧州吕兖之后,而且这个说法,一直延续至吕端。那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一些疑问,即吕氏在安次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历史传说、旧居故里等有直接说服力的证据。
三、廊坊地名的来历
廊坊城市历史的起点,毫无疑问源于清末1897年建设京山铁路,正如刘化田先生所喻:廊坊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万庄、落垡同样是车站,为什么没有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城市,这与建国后的行政区划有密切联系,所以历史选择了廊坊,而不是万庄或落垡。而重点是“廊坊”这个名字和吕端有没有关系?众所周知,汉字的音形义是最为复杂的。口口相传时,很少对某一字细究其义,尤其在文化普及度不高的古代。但当落在字面的时候,就会因书写人的主观判断而产生各种字形,古代就有别字、异体之说,于是字形的“讹传”成为古籍中常见的错误。
“廊坊”也是如此,尽管廊坊站是因附近的廊坊村而得名,但廊坊在过去产生了“郎坊”“廊房”等多种写法,乃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无需惊怪。而吕端与廊坊(或郎坊、郎房)这两个字并无关系,一是缺乏历史文献记载的依据;二是没有现存实物证据,如与吕氏有关的建筑遗迹、墓葬、碑刻等实物资料佐证;如果没有上述两种证据的支持,而有当地群众的口碑资料也可,但是很遗憾,都没有。
深究“小廊坊”村名的来历,对于追溯廊坊现代城市的历史已经意义不大,不管是当地村民的口口相传的“瑯珐寺传说”,还是基于某种需要杜撰的“侍郎房的传说”,都难以改写廊坊这个城市的客观历史。
作者简介:张洪英,现为廊坊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文博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河北省考古学会理事,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