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壬申誓记石

壬申誓记石

壬申誓记石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青铜九头狮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12字符瑞符应(印)“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其中“天命”一词除了天之意志等表层文字意义之外,更是古代“微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神格化、人格化、人神相应之天体星宿及道德化等概念和象征意义。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在古代,尤其是两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青铜九头狮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12字符瑞符应(印)“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其中“天命”一词除了天之意志等表层文字意义之外,更是古代“微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神格化、人格化、人神相应之天体星宿及道德化等概念和象征意义。

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在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宗教化的儒家今文经学的影响下,谶言担负起一种职能,即改天换地改朝换代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的思想工具。

01古代“国监”与“命卿”

壬申誓记石

壬申誓记石

为了加强中央权威,除了“朝见”,周王朝设置了一些制度,用以制衡诸侯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国监”、“命卿”、“朝见”等制度。对此,网名为“国家人文历史”有一篇网文,引述如下:

1、国监。

国监制度即是由王朝派出官员,用于监察诸侯国。在春秋时期,齐国尚有国、高两个“国监”,霸主齐桓公想要以上卿之礼礼遇贤相管仲,管仲推辞道:“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大意:臣是地位低下的官员,天子派出的国、高两家仍在,如果有一天他们带着王命前来,我们又应该用什么礼节来礼遇他们呢,希望您能让小臣辞谢。)表明到了春秋时期,由天子派出的国监依然地位崇高。

濮监作尊簋

而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也可以看到国监的蛛丝马迹。在近年来发掘的湖北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中,曾经出土了一只青铜簋,铭文为:濮监作尊簋。

铭文表明作器者的身份为一代“濮监”,即派到濮国的国监。濮国距离曾国不远,曾经参加了武王伐纣,是周人的传统盟友,周天子派国监监视濮国,表明对于这些盟友,周天子并不完全信任。

另一件仲几父的簋铭文则表明国监是普遍存在的:仲几父使几使于诸侯、诸监……(大意:仲几父派几出使诸侯、诸监……)

铭文中称为“诸监”,即国监有多个,并且将“诸监”置于“诸侯”之后,表明诸监和诸侯之间关系密切。这些都表明,在西周时期,国监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他们由王朝派出,驻扎在诸侯附近,使王朝拥有控制诸侯的能力。

2、命卿。

古代王朝控制诸侯的制度为“命卿”制度,《礼记》记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大国的三卿都受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三卿中两位受天子任命,一位由诸侯自行任命,小国的两卿全部由诸侯自行任命)按照这种说法,天子直接控制了诸侯的人事任命权,以此看来,诸侯的自主性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在目前所见的金文铭文中,我们也找到了命卿制度的痕迹:……王命左右曰:更乃祖考作冢司工于蔡……(大意:天子命令“左右”说,继承你父亲、祖父的事业,在蔡国作冢司工。)

冢司工就是大司空,是蔡国总管制造业和建筑业的高级官员,是诸侯国最重要的“三有司”(司工、司马、司土)之一。这位叫“左右”的贵族家中世世代代都在蔡国担任冢司工,他的官位并不来自自己的君主蔡侯,而是来自周天子的任命,可见周天子确实拥有干涉诸侯国内部人事任命的权力。

这种权力到底有多大影响呢?我们再来看两件青铜器铭文:

……王乎内史册命豆闭,王曰:闭,赐汝织衣……用抄乃祖考事,司俞邦君司马、弓、矢……(大意:天子命令内史册命豆闭,天子说:豆闭,我赐给你若干仪仗……你要继承你父亲和祖父的职事,管理俞国的马匹、弓、箭矢……)

惟正月壬申,王格于共大室,王若曰:“引,余既命汝更乃祖司齐师,余唯申命汝,赐汝彤弓一、彤矢百、马四匹,敬乃御,毋败绩。”(大意:正月壬申,天子来到共王庙,天子说:“引,我曾经册命你继承你祖父的职事管理齐师,现在我重申我的命令,赐给你若干仪仗,你要好好驾驶战车,不要失败。”)

在这两段铭文中,器主豆闭和引都是祖祖辈辈担任诸侯国军官的重要官员,豆闭负责管理俞国的军马和弓箭,管理住了这些物资则实质上控制住了俞国的军队;引则负责管理齐国的军队,齐国是拥有“五侯九伯,汝实征之”大权的东方大国,其军队竟然也由天子任命的官员管辖。这两件青铜器铭文反映了“命卿”制度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有效,天子可以通过这项制度深入控制诸侯国的军队,这样一来地方诸侯国也难以挑战中央的权威了。

总之,西周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管理制度来管理众多的诸侯国:朝见制度使天子和诸侯之间维持极为紧密的关系,天子甚至可以以此干涉诸侯国的继承;“国监”和“命卿”制度,一个在外、一个在里,全面地限制了诸侯的权力,使得周天子的权威能在相当程度上深入诸侯国内部,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周天子还拥有远比诸侯国强大的军队“西六师”和“殷八师”,保证其拥有足以消灭任何挑战者的强大实力。

正是得益于复杂的制度设计,在西周时期,诸侯国虽多,却罕有能挑战周天子权威的诸侯国出现,而周天子借着这样的权威常常能左右诸侯的命运:周孝王消灭了藏匿美女不进献的密国、周夷王烹杀了齐国国君齐哀侯、周宣王干涉鲁国继承……总之直到周王室毁于犬戎之乱前,地方诸侯面对周天子并没有说“不”的权力。

分封的设计者们既看到了这项制度巨大的威力,也着手限制了这项制度可能产生的弊端,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分封制度的推动下,周王朝在渡过了建国初的混乱之后,很快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北方有燕、邢,南方有曾、应,东方有齐、鲁,山西有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在周边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正是在此之后,西周历史进入了历代文人儒士向往的“刑错四十年不用”的“成康之治”时代。

02西汉白马之盟

“天命观”在古代威权及军事上的体现主要有:委命、委挚及丹书铁契,具体史实如白马之盟等。

《史记》、《汉书.高后纪》曰“自知背高帝约”颜师古注曰:“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诛之。”《后汉书·祭遵传》云:“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云:“六年(前201年),甲申,始剖符封功臣为彻侯,所食邑独多。……十一年(前197年)……五月,诏立秦南海尉赵佗为南粤王,使陆贾即誓玺绶,与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无为南边患害。……

十二年(前196年)…五月,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太祖高皇帝》)、“初,高祖特功臣为列侯百四十有三人。…其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世宗孝武皇帝》)

03剖符命官、命卿

古代忠孝仁义之德行在军事上称为“委命”,官员称为“朝廷命官”,又叫委质。所谓“命官、命卿”有两层意思,一是朝廷、政府所任命的官员,或叫肩负朝廷重要使命的官员;二是朝廷任命官员之时,以财物或生死文状所承诺的忠诚表白,相当于现代的立军令状;即要向皇帝和朝廷表忠心,或者签订生死文书,就叫委质,亦作“委挚”、“委贽”、“死贽”。只不过,先秦委质多以质押太子居多,西汉自高祖刘邦开始,则实行剖等丹书,又叫丹书铁契。相当于周、秦时期的御史四方文书或皇帝玺书。详附文《古代丹书铁契》。

其中在底座12字铭文中的“天命、宝印”二词,就很好地体现了委质、丹书铁契等意。所谓宝印,就是玺书忠信之印,与剖符意义相近。

“剖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是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凭证。

《文心雕龙.书记》云:“符者,孚也。孚者,信也。征召防伪,事资中孚。三代玉瑞,汉刊金竹,末代从省,易以书翰矣。”

《左传.昭公七年》:“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改侮。’”

《周礼.春官》“典命”。注:“谓王迁秩君臣之书。”锡胤,谓如轩辕唐虞之命姓。《说文》云:“胤,子孙相承继也。”

《史记.封禅书》云:“遂觐东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

《汉书.王嘉传》云:“虽不能尽贤,天子为择臣,立命卿以辅之。……书云:‘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师古曰:“命卿,命於天子者也。虞书咎繇谟之辞也。言皇天命於有德者以居列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尊卑之服采章各异也。”

《春秋元命苞》云:“命者,天之命也。万物咸命均天,故天命单谓之命。授官,谓如唐虞三代之命官。”

《周礼.春官》“典命”。注:“谓王迁秩君臣之书。”锡胤,谓如轩辕唐虞之命姓。《说文》云:“胤,子孙相承继也。”

金书铁券,长52厘米、宽29.8厘米、厚0.4厘米,由浙江嵊州长乐镇钱氏后裔收藏并捐献。

04丹书铁契

据考,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颁给功臣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汉书.高帝纪》云:“甲申,始剖符封功臣曹参等为通侯。”师古曰:“剖,破也,与其合符而分授之也。”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於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

05天命的威权器物:九鼎象征中国最早的天命

九鼎是上古时期最早的天命象征器物。《史记.夏本纪》:“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发展到后来的簋、斧钺、宝剑、(张中)政斗、王莽威斗等器物,以及明堂、宫殿(汉代未央宫)等建筑。

祝勇在《九鼎,中国最高权力最早的象征》中说:商朝灭亡后,从夏朝流传而来的九鼎,就像漂流瓶一样,漂流到了周朝,由商朝的最后一个首都殷,搬运到周朝崭新的都城洛邑,安顿在成周城的明堂当中,用以震慑天下。

张光直说:“王权的政治权力来自对九鼎的象征性的独占,也就是来自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独占。所以改朝换代之际,不但有政治权力的转移,而且有中国古代艺术品精华的转移。”因此,夏商周三代都城的漂移路线,同时也是九鼎的搬运路线。

四百年后,公元前606年,一位雄心勃勃的楚王挥师挺进到东周都城洛邑附近,这让周朝皇帝心中感到彻骨的冰凉。此时的周朝,早已天下大乱,皇权出现功能性萎缩,周王已成傀儡,再也无力展示自己的肌肉。于是,那些不忠不孝的诸侯们,就像惦记父亲的存折一样惦记起九鼎。有一天,兵临洛阳郊区的楚王,向周王派来的那个名叫王孙满的使臣打听鼎的下落,问道:九鼎到底是大是小,是轻是重?王孙满的回答给了楚王一个大窝脖儿:再怎么论,你也与九鼎攀不上关系。

王孙满当时的回答,后来被史料一遍遍地书写过。他说:“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告诉楚王,鼎身上铸出的那些动物纹样,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用来沟通天地神祇的灵物。它们张嘴的地方,风就从那里产生,巫师升天,也全靠它。因此,九鼎并不仅仅是用来显示政治权威的礼器,更是一种神器。只有在有德的君主面前,它才灵验。夏朝不灵了,它就来到了商朝;商朝气数尽了,它又来到周朝。如果君王德行兼备,那么鼎即使再小,它的分量也是重的;反之,鼎再大,它也是轻飘飘的。此刻,周王就把九鼎放在郏鄏,占卜已经预言,这只鼎可以传三十代,享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志,是“天命”。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弱了,但是天命谁也篡改不了。所以,这九鼎,您还是别惦记了。

《左传》里的这段文字,不仅描述了九鼎的外貌,更让我们知道,在当时的观念中,万物之灵,都附着在鼎上,使这些鼎拥有了超自然的色彩。大禹创建夏朝,不仅依赖政治上的强势,更是“天命”所归。天的旨意,成为指导人间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

后来的帝王从这一事件中得到启示,无不把自己描绘成“天命”的代表者。唯有如此,他的权力才会变得无可争议。而九鼎,无疑就成了对“天命”的证明。于是,它不再是作为历史事件的结局而出现的,而是成了这件事件的先决条件。公元前606年,楚王不知天高地厚地“问鼎”,把得九鼎与得天下完全画了等号。九鼎的意义,从此出现了戏剧性的倒置,成为天下诸侯得到王权的一个先验性的条件。

公元前290年,秦相张仪向秦惠王的建议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他主张攻打新城、宜阳,以威震周室,周皇室惊慌之下,必然会将九鼎出让给秦国,以求自保。拥有了九鼎,依照版图和户籍,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就没有敢不听从的,秦王的霸业,可大功告成。

周朝灭亡后,九鼎下落不明。公元前219年,扫灭六国的秦始皇在东巡归来途中,在彭城听说九鼎又在大河中神奇地出现了,立刻乐开了花,派数千人脱了裤子下河寻找。就在他们用绳子即将把九鼎拉上来的时候,天空中突然飞来一条苍龙,一口咬断了绳子,九鼎又重重地摔入水中,溅起一朵朵巨大的蘑菇云,很久以后,它们荡起的巨大波纹才慢慢平复。

《资治通鉴》对这一事件的记载是:秦始皇东巡归来,过彭城,“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因治水成功而铸造的九鼎,自夏至周、在人间存在了两千多年之后,又回归了江河,再未进入世人的视线。

End

上一篇: 游手好闲的反义词(游手好闲的反义词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贝宁王国(贝宁王国旗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