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统年间,泾阳王朱祁铣的妃子张氏的葬礼即将举行,却不见了她的宝贝儿子。
泾阳王的妃子还十分年轻,不到四十岁,是突然离世的。而且这个妃子人品还不错,对待下人非常宽容,因此王府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哀嚎声不绝于耳。
但是,泾阳王妃子葬礼上,唯独不见了不可或缺的人物——王妃的儿子朱见溢。
肘腋之患(肘腋之患的意思)
老爸泾阳王朱祁铣心急如焚,动员全府的家丁到处寻找,却始终不见儿子的踪影。王子朱见溢到底去了哪里?府里男女老少惴惴不安。
别说是在讲究忠孝节义的王爷家,即使在肚里没有什么文化的老百姓家,发生这样的事都匪夷所思,难以置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哪个朝代,刚打下江山的时候都励精图治,时间久了就堕落了,用句俗话说,“黄鼠狼下老鼠,一窝不如一窝”。朱家后来的皇帝,不是重用宦官,就是让奶妈专权,就是玩物丧志,勤政的皇帝屈指可数。
虽然如此,连父母都不孝顺的皇子、皇孙却非常少见。因此,对于朱见溢的所作所为,人们难以理解,讲究孝道是中国人的传统,为天下表率的皇族,怎么会出现了如此之败类?
朱见溢的祖父叫朱瞻埈,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的孙子,其长子朱高炽的次子。而且他还不是嫡出的,是李贤妃所生。
如果是嫡次子,长子夭折或者犯错误的话,还有做替补的机会,可是如果是庶出的,就永远没有机会,除非嫡出的皇子都死绝了,皇帝别无选择了,才会轮到你。
朱见溢的祖父朱瞻埈就是这样,哥哥被册封为皇太子,成为大明帝国的接班人,被宠爱被栽培,风光无限。而作为次子的朱瞻埈却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用今天的话说,地位相当于是充话费赠送的。
不光是朱瞻埈被边缘化,受到朱棣的冷遇,也波及了儿子,朱瞻基作为嫡长孙,备受宠爱,像大熊猫一样保护,其他孙子就像大街上捡来的那样,无人问津。
比如长孙朱瞻基出生没有多久就被封王,其他孙子在位二十多年连个爵位都不给,朱瞻埈就是在爷爷朱棣的歧视和冷漠中长大的。
朱高炽继承皇位之后,立马将自己的儿子全部都封王,而朱瞻埈的儿子却只能当看客,眼巴巴看着人家耀武扬威。
朱瞻埈自觉一直遭遇不公的待遇,心里不高兴,还不能表露出来,因为那样的话就很难生存下去。所以他必须要装,装作任劳任怨,淡泊名利,很明事理的样子。
为了让儿子顺利登基,仁宗之妻、朱瞻基的生母张皇后在儿子回北京后,让仁宗次子朱瞻埈和自己另一个儿子朱瞻墡一起监国。
朱瞻基登基之后,按照规矩,应该去南京孝陵祭拜一下曾祖父明太祖朱元璋,他刚刚登基,汉王朱高煦心里不服,打算兴风作浪;此外晋王、汝南王等不少旁系宗室也都不是安分守己的主。
总之,当时政权不稳,作为皇帝的朱瞻基不宜离开北京。于是郑王朱瞻埈自告奋勇,作为全权代表,南下拜谒孝陵。
鉴于当年建文帝朱允炆守在南京寸步不离的失败教训,宣宗朱瞻基果断下决心御驾亲征。如此一来,需要有人巩固后方,绝对不能后院起火,必须是最可靠的人。
关键时刻,郑王朱瞻峻和弟弟襄王朱瞻墡再次临危受命,二次监国。宣宗出马一个顶俩,果然摆平了叔叔朱高煦。凯旋之前,宣宗又让二王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第一是向宣宗讨要故安惠王所留下的竹园。宣宗很痛快就答应了:老弟为我立下汗马功劳,这不是个事儿。
对此,宣宗还是同意了,天下这么大,朕也不差这点土地。
当时明朝军队都是和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即卫所制度。
这时候皇上不答应了:军队的田,是属于国家的,不能随便动。
“我要答应你,诸王都提出这样的要求我怎么办?如果不答应你吧,显得朕不够意思。以后老弟你还是尽量自觉点,不要给朕出难题”。
这时候,宣宗已经驾崩,当政的明英宗朱祁镇对这个皇叔忍无可忍,派河南道监察御史周瑮出任郑府右长史。
上行下效,朱瞻埈不是好鸟,其子孙也好不到哪里去。朱瞻埈一共有四个儿子,皇帝对他们比较客气。
因为他是独子,朱祁铣也把儿子娇惯得不像样子,再加上父亲行为不端,儿子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长成一个怪胎。史书上给他的评语是:“荒淫已著”,跟父亲相比,毫不逊色。
父亲泾阳王朱祁铣听之任之,泾阳王妃不希望儿子走向深渊,她对儿子严加管教,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好人。
这家伙为了寻求刺激,把母亲的妹妹,自己的小姨弄到了王府,将自己对母亲的满腔仇恨转嫁到小姨身上,将其纳为妾室。
而明朝的王爷都在自己封地,天高皇帝远,无论干什么坏事,皇帝很难发觉。
原来朱见溢不但荒淫无度,还是个吝啬鬼,自己吃东西不付钱,让厨子到菜市场和商店采购东西的时候赊账。赊账多了,朱见溢也不还,反而把催他还账的厨子打死。
那些赊账的人是冲着厨子是王府的工作人员才赊账的,厨子一死,大家自然把矛头对准了朱见溢。
因为债主太多,他们到京城反映情况,把事闹大了,被皇帝知晓,之前所有的坏事也都曝光。
他虽然到处寻花问柳,但是生育能力不行,没有生育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他与世长辞后,泾阳王一系等于断根了。
按照他的祖父和父亲的表现来看,朱见溢没有后代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样的家长,教出来的孩子好不到哪里去,对大明王朝来说也是个祸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