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麟
门巴族(门巴族简介)
门巴人既崇信跳神送鬼的原始宗教,又信仰藏传佛教。门巴人认为,人的衣食住行,生与死,生产的丰欠和禽畜的兴衰都与鬼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的鬼神都在影响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为寻求鬼的宽恕,神的赐福,而使自己祛危求安免灾受益。因而出现了人与鬼神之间的特殊使者巫师——“登龙坎”、“把窝”、“本波”、“觉母”、“把莫”……
门巴人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青蛙、蛇类、昆虫、蚂蚁、奇树怪石也是神。神灵无所不在,所有病痛和灾祸都归结为鬼神对人的怪罪。巫师中的登龙坎、把窝、本波是“男巫”,主要是送鬼;觉母、把莫是“女巫”,专事请神。
登龙坎:“登”,即鬼;“龙坎”,送走之意;“登龙坎”即送鬼走的意思。后来习惯上把从事送鬼的巫师称为登龙坎。有人生病即请登龙坎杀牲送鬼除病。门巴人认为,人的病痛是鬼怪把病人的灵魂抓走了引起的。因此登龙坎在为病人送鬼时,要杀鸡或猪作祭。杀牲之前,要将禽畜给病人过目,表示是病人送的。
祭祀时,将煮熟的肉、米饭、煎鸡蛋,用“邦穹”或芭蕉叶装好,连同手摇转经筒、佛珠、长刀、衣物……摆在村外地边,登龙坎指着地上的食物说:“我们为你准备了这么多东西,供你享用,望你释放病人的灵魂。”边说边将事先捉到的一只蜘蛛包好放在病人耳后,表示被“鬼”掏去的病人的“魂”找回来了。
把窝:藏语意为“英雄”。头缠红布,面部挂串珠,斜披白布带。屋里摆神案,摆玉米面作的偶像,供大米、鸡蛋、酒和净水,法器为鼓。把窝击鼓,全身颤抖似疯癫病人,嘴里叨念道:“请坎主、松巴、把莫诸神把病人的枷锁去掉,把他的灵魂放回来……”然后将烧红的石块投进开水锅中,用树枝蘸沸水洒在自己和病人身上,表示将病人身上的“鬼”驱走。
本波:除有一般巫师的本领外,还会念咒语。传说能置人于死地。本波有咒经,如果他与人有隙,就设法弄到对方的一点毛发,塞进牛角里,再埋入土中,被咒的人据说就会“生疮流脓而亡”。作法时,本波亲自动手杀鸡、猪或牛,把肉和心脏的各个部位取一点儿煮熟,放上佐料,端来米饭,送到有鬼的地方给鬼吃。然后祈求鬼不要让人生病了,吃了这些食物就离开这里。
觉姆:觉姆(jo-mo)自称是女神的化身,传说有九姐妹,还有母亲。作法时,双肩披红布,额前戴“冗浪”的圆形银饰物,屋中铺竹席,席上摆9个竹盒和9口小锅,盛满大米、荞麦、生姜、香蕉、甘蔗、桃、野花……挂长刀、串珠、弓箭和格乌(护身符)。
请神时,觉姆双手抹脸,全身颤抖,用拖长的声调唱道:“阿麦……拉索……拉索……”然后自问自答,有如梦呓,表示灵魂飞升,到神的境界里去询问病因和治病的方法,在众神的帮助下找到了病人的灵魂,把灵魂“还”给病人。
把莫:藏语意为“女杰”,自称是坎主神的化身。有五姐妹,称为“坎主得安”,即5个坎主:多吉坎主、仁钦坎主、白玛坎主、勒客坎主和肯达坎主。传说她们是本教主神滚独藏布的女儿,母亲叫仁艾杰姆。
把莫作法时,裹红、白头布,戴扇形纸帽,屋里供食物和用具。五指分别拴红、黄、蓝、白、黑五彩线,分别代表一个坎主神。然后用火烧断,看线断处是否整齐,若有不整齐的就认为是坎主神发怒,而使人生病的。为了治好病人,把莫手摇小鼓和铃铛,全身颤抖,在屋内转圈,请众坎主神“赴宴”,让病人恢复健康。
▼贴士
门巴“羌姆”:指门巴族戴木刻面具表演的跳神歌舞。羌姆,藏语意为“跳神”。门巴族的“羌姆”,渗透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一是模拟鸟兽形象的“羌姆”,主要有“谢羌姆”,意为鸟舞,2人表演,含有欢乐和生殖的观念;“角包羌姆”,意为牛舞,3人表演,以祈求牧业丰收;“帕羌姆”,意为猪舞,1人表演,为祭祀土地;“甲琼羌姆”,意为大鹏鸟舞,2人表演,以祈求吉祥如意;“麦蓉羌姆”,意为犬舞,6人表演,表示对“恶”的憎怒,怵目惊心。
二是表演鬼魂内容的“羌姆”,主要有“列恩羌姆”,22人表演,分别扮阎王、白仙、死鬼,以及牛精、蛇精、虎精、狮精等,以表现幻想中的“地狱”景象,令人神魂摇荡。
三是表现巫术活动的“羌姆”,主要有“东德羌姆”,8人表演,舞姿舒缓迷离;“潘羌姆”,8人表演,舞姿热烈迷狂;“枕羌姆”,意为刀舞,8人表演,舞姿刚烈奔放;“阿羌姆”,意为鼓舞,8人表演,舞姿夸张激荡;“噴仁羌姆”,8人表演,舞姿优美飘扬。
“鬼人”习俗:门巴人认为,“鬼人”是以人的形象在人间行使“鬼事”进行害人的活动。谁家人生了病,就认为是“鬼”在作怪,就在“鬼人”的房屋撒饭菜送鬼,病人好不了,再送第二次,还未好,第三次就去二三人用木棍猛击饭菜,以示惩罚;偶然“鬼人”家中人病了,那就是“鬼”来吃饭时挨打而病的。
对“鬼人”不论贫富都敬而远之,不能与其通婚,不能同坐共碗饮食,更不能同住一个村寨,害怕被鬼缠身。“鬼人”要结婚是困难的,有女不嫁“鬼人”家,有子不娶“鬼人”女,“鬼人”家庭只能与“鬼人”家庭联姻。被称为“鬼人”的人精神上受到很大压抑,但又无法摆脱被他人的污蔑。解放后,“鬼人”才获得了新生。
门巴戏剧:起源于100多年前的门隅地方,是由民间宗教舞蹈衍变而来的,深受藏戏艺术的影响,但又不同于藏戏,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古代的门巴族先民,为了祈求丰收和镇鬼酬神,时常举行巫术活动,于是便产生了酬神歌舞,门巴语称“巴呛木”。
“巴呛木”中,有鸟舞、牛舞、猪舞、犬舞、大鹏舞等动物舞蹈。此外,还有许多鬼神舞蹈。这些舞蹈动作,模拟各种动物行为,自由而稚拙,淳朴而厚实,特色浓郁,风格突出。演出时间选择在宗教节日,一般从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起始,各寺院举行3天跳神活动,演出戏剧节目。演出前要举行祭神仪式,演员皆戴面具,扮演各种鬼神形象;演出时无布景,无舞台,伴奏乐器是巫师使用的鼓、号等法器。
∥敬请关注@读走西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