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心安理得(心安理得的意思)

心安理得(心安理得的意思)

心安理得(心安理得的意思)人们常常提到“心安理得”一词,意为自信事情做得妥当,心中坦坦荡荡,没有顾虑。的确在这充满着焦虑的时代,这是一种十分诱人的心理状态。但实际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心安理得何等之难。人们常常说:“外界的苦乐不必在意,只求自己心安理得。”但脱离了方法的正能量,便不免堕入鸡汤之流,好喝,却没有什么营养。心安理得(心安理得的意思)那么到底何为心安理得,又如何做到心安理得呢?我们首先来分析以下人为什

人们常常提到“心安理得”一词,意为自信事情做得妥当,心中坦坦荡荡,没有顾虑。的确在这充满着焦虑的时代,这是一种十分诱人的心理状态。但实际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心安理得何等之难。人们常常说:“外界的苦乐不必在意,只求自己心安理得。”但脱离了方法的正能量,便不免堕入鸡汤之流,好喝,却没有什么营养。

心安理得(心安理得的意思)

心安理得(心安理得的意思)

那么到底何为心安理得,又如何做到心安理得呢?我们首先来分析以下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安。

我不是医生,只是一个读《传习录》的读书人,所以我对于病理上的原因不妄自发表看法,单纯从心理上分析。人的不安来自内心对于接触到的事物所产生的不良感应。由此便可以推断,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深刻的清楚着让自己感到不安的到底是什么。这就好比阳明先生所言:“自家痛痒自家需会知得”。身上痒痒,外人是看不出来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哪里痒痒。如果说不知,哪怕是自欺欺人。知道了自己不安的根源,则自然有了“自家需会搔摩得”。在阳明先生其实给出了我们药方,我们的不安并不在外,而在于自己的心。

我们寻常的观点是遇到事便着眼于事,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去处理事,所以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事,如果处理的得当也就罢了,但如果太过繁杂难免乱了套。而阳明先生的切入点却刚好与我们相反,他提出了“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个心学范畴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很多的人理解都存在着偏差,他们常常将这个概念诟病为“唯心主义”,认为阳明先生的观点是意识决定物质。

但其实这并非阳明先生本意,心外无事的最大意义便是将烦乱的外部事物全部归为一类,因为自己时刻遇到的事,其实是自己内心也就是良知对接触到事物的一个感应。就好比看到了饭,心中便感应到了想要吃,那吃饭便是一事。看到父母受寒,心中便感应到了要给父母加衣,那加衣便是一事。由此推断,所有的事便都离不开一物,那便是心,没有了心的感应,便如同睡着了一般,何来事可言呢?

所以,在阳明先生看来,世间虽有万物,事却仅仅一件,那便是管理自己的心,也称之为“致良知”。而通往心安理得的大门钥匙,就在这里了。人遇到事情时刻保持在心上下功夫去磨炼,以良知发之于事,其实便是心安理得的密码了。这样一来你会发现遇到事情的时候,虽然心中有所感应,但事情在心中凝留片刻,便明白事情便是这般这般回事,一切顺理成章便如同无事一般自然,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心而已。于是,这么看来天下所有的事,皆不过培养本心这一件事了。

但问题来了,我相信人们刚刚开始尝试去从心上求理来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两个疑问,第一个是尽管一切从心而为,但却总觉得有时候事情有的做的好,有的做的不好,因此遇到做不好的事情便又会感到不安了。而另一个疑问则是尽管从心中出发去寻求道理,但有些事情对于自己来说确实困难,感觉无法做到,这个时候心是否便要求自己退却下来呢?

对此,阳明先生统一答复为:“此乃皆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他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些疑问都是因为名誉心、得失心等私心所牵连导致的,因为内心依旧存在着这些私欲,所以用来感应到事情的良知,是被蒙蔽的不光明的良知。我们不妨逐条分析一下,先论事分好坏之疑。比如周末待在家里,突然间一个外地的朋友打电话说要路过自己的城市,想让自己去接机。这个时候,内心感应到了这件事情,便会做出反应,而此时我们或许会做出两种决策,一种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他,去接机顺便请朋友吃顿饭以尽地主之谊;第二种是犯懒,觉得朋友占用了自己难得的周末休息时间,选择编借口拒绝朋友。决策往往是一瞬之间,那么事后,是否会出现自认为处理的好与坏的结局呢?如果真的因为自己的懒惰了欺骗朋友,是否便会感到不安呢?而这个一瞬间因懒惰之心而导致的引起自己不安的不好的处理结果,便是因不能致良知所导致的。

那么对于遇到困难之事而退却的情况呢?有句话其实说的很在理,那就是“不论成败,至少努力过”。而这个场景下,是拼尽全力而失败会感到不安呢?还是因为自己的胆怯而遗憾的放弃会感到不安呢?想必不用多说了。当然曾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因为《论语·为政》中曾经提到过“退省”的概念,于是他便以此来论,面对问题先退下,然后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问题,然后以求下次成功。这实属歪曲了圣人的本意,孔子所谓“退省”之意意在强调失败之后要加以改正反思,却从未教人遇到难事应该优先选择退却。对此,阳明先生曾予以严厉的批评:“自贼其良知者也。”意思是这种行为属于自己毁掉自己良知的行为。

至此,心安理得的秘密也就渐渐揭开,事皆是心对外物的感应,故而可以将所有的事情归纳为一件事,那就是对心下功夫,这个下功夫的过程便是“致良知”的过程,当良知不存在私心杂念的时候,百分百遵从良知的感应去处理事情,那便是心安,而当行为按照心之本体的指示百分百执行下去的结果,便是理得。这就是心安理得的秘密,值得我们当代人认真的反思。

上一篇: 河南顺口溜(河南顺口溜总部设在驻马店)
下一篇: 梁甫行曹植(梁甫行曹植翻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