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毛泽东特别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因为喜欢,所以不允许别人对这部书说三道四。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书时,国文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三国演义》有歪曲历史之嫌。毛泽东听了,愤然作色,课后竟然联络同学,准备给校长联名上书,要求撤换这位老师。
因为大多数同学不附和毛泽东,弹劾国文老师这件事情才作罢。
将不过李(将不过李王不过项力不过霸拳不过金)
《三国演义》可以算得上毛泽东的军事启蒙教材。国民党“围剿”之时,博古还讥讽毛泽东打仗只是凭《三国演义》这些小说而已!
不过在历史上,《三国演义》的确是很多将领的军事参考书。
清初,努尔哈赤曾敕命把《三国演义》译为满文,行军埋伏,依照《三国演义》,照猫画虎,竟然常常取得意外收获。
张献忠也“日使人说《三国》,凡埋伏攻袭皆效之”。曾国藩在他的日记里记述太平天国行军布阵之法,说: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垂暮之年,依然手不释卷。但是毛泽东绝不是“两脚的书橱”,他含英咀华,片言只语,便能切中肯綮,击中要害。
比如被人盛赞的诸葛亮的“隆中对”,毛泽东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诸葛亮必败!
徐庶是诸葛亮的“铁粉”一枚,称之为“卧龙”!以“龙”喻人,可见徐庶把诸葛亮捧得有多高!但“龙”前加上“卧”字,正是期待有人发现、发掘他,让他龙腾四海,飞龙上天!
刘备此时被曹操打得惶惶如丧家之犬,无处藏身,听说隆中有条“卧龙”,显得急不可待,恳请徐庶把诸葛亮带来!
徐庶这个人对诸葛亮真的很够意思,连连摆手,说道:“诸葛亮是大贤!此人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那个时候,刘备真的傻乎乎地一请、二请、三请,前往多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于是诸葛亮一通“扯淡”,说得刘备耳热心跳,心头如撞小鹿,又如少女初恋,连声大叫:“善!”
诸葛亮“隆中对”中,首先分析了曹操,说此人名微兵寡,凭借2万人打败了42万的袁绍,如今把汉天子捏在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据有天时,而且很善于谋略。
曹操是一个可怕的敌人,我们尽量不要去惹他,等他自生自灭就好了!
然后,他又分析了东吴的孙权,说孙氏历经三代经营东吴,如今是国险民附,人才尽为其用。这个人也不好对付,但是实力远逊于曹操,我们可以与他联合,可以结为盟友!
接着,诸葛亮又说道,荆州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其主不能守”;益州,刘邦就是凭借它夺取天下的,刘璋“暗弱”,同样守不住!
诸葛亮给刘备描绘了这番蓝图之后,然后信心满满地说:
诸葛亮出山之后,利用曹操与各路军阀错综复杂的矛盾,终于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有了自己的大后方,不再像先前那样如流寇一般,被人追着到处跑。
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继续扛着“兴复汉室”的大旗,矢志不移地实施自己“隆中对”时的策略,但最终饮恨五丈原,唐朝诗人杜甫写诗感叹:
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一个致命错误,毛泽东读《资治通鉴》时,曾经批注言:
毛泽东有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即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能说完全来自诸葛亮的《隆中对》,但是诸葛亮最后北伐失败的教训,一定启迪和影响着毛泽东。
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毛泽东有一个重要原则,即在局部地区,解放军的优势总是非常明显的!
读史使人明智,《三国演义》、《资治通鉴》都是一些益智的书籍,这些书孩子越早读越有益处。探花君橱窗里精选了这两本书,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点开“橱窗”,下单购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