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文考释“融降于崇山”故事,其中引用了佀敬泽先生《佀姒一家亲——读<大禹世家>和<禹裔寻踪>有感》一文的内容,今尚有与夏禹得姓、地望相关心得一二,现补正于此。
佀敬泽先生文中所言“河南省清丰县乜庄《禹裔佀氏家谱》另有一说:大禹治水到荥阳洎水河(古名泤水河),认为泤音有意义,并又想人皆母所生,故将泤字去水换女即姒,取姒为姓。这里提到的洎水河或泤水河在哪里,我不清楚;大禹治水时,是否到过这里,也不清楚;但大禹所进行的工程非常浩大: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经历的大山大川也很多,为什么对泤水河情有独钟,泤音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而使得大禹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在这个缘由未得到实在的解释以前,我是不敢苟同的。”这段话中疑"泤"音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不知佀先生何意?姒姓、佀姓同宗夏禹,而大禹传说是其母食“苡”而孕,大禹以此得姓,这是众所周知的。此“苡”音yǐ,而“姒”音si,今天发声是不同的,但在上古这两个音是完全相同的。是否佀敬泽先生不明白这一点,荥阳洎水河(古名泤水河)发音为yǐ水河,而非si水河,故今天看来与姒姓、佀姓无关,如果是这样,就是个笑话了。其实,这个洎水河(古名泤水河)上古完全可通读为姒水河,定是因禹姓而得名,而非禹因此水而得名,因果关系完全颠倒了。
这个荥阳洎水河(古名泤水河)我简单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有资料。但荥阳有一条著名河流--汜水河,我认为也是因大禹而得名。此汜字正发音为si,古汉语中“汜”字与“姒”字常通假,实际上我认为与“杞人忧天”中的“杞”也是音同通假,皆出一源。汜水河有记载,原名氾水,因形近而讹为汜水。今以禹绩可知,这个说法不确,此汜水当为本名。今天新郑西有双洎河,“洎”音jì;更西有清潩水,“潩”其音yì,其音上古皆通“姒”。《大荒南经》载:“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此泛字又作氾,我意也为汜字形讹,也通“姒”,所指位置正在今天新郑周边。今天新郑到新密间有如此多的地名与大禹“姒”姓相关,我认为这个区域正是当年夏早期活动的地方。近年来考古发掘在此有新砦文化遗址,我认为正与此相合。
佀姓氏由来(禤姓氏由来)
这个清潩水的“潩”字,其构型中的“異”正是“冀”字之源,“冀”字即意指“異”方的北边。我认为起初,“冀州”就是专指荥阳郑州大禹治水的地方,得名于“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