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文勤
在这里不再具体地说学习哪些流派要注意哪些问题,而是想再一次提醒一下人们学习传统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京剧里也常借用艺术界的一句行话,即“模仿一定要神似,而不单单是形似”。学流派唱念一定要学习他的基本发声方法,不能只从表面上亦步亦趋逐字逐句地模拟。有人曾经问我谁唱得最像余叔岩,我认为杨宝森和晚年孟小冬最象。
余叔岩简介(余叔岩京剧经典唱段)
余叔岩、孟小冬、李少春师徒合影
关于孟小冬像余,恐怕没有什么争议,而对杨宝森,则可能有人认为他已发展了余派,而形成了杨派。其实大家可以听听余叔岩晚年塌中以后所灌的两张二黄唱片《捉放宿店》和《沙桥饯别》,就会发现余很象杨宝森。
话当然不能这样反过来说,但此二张唱片使人听了之后确有此实感。这证明了杨之学余系“神似”,仅管外表与余有所不同,但其发声演唱方法继承了余的精神实质。
杨宝森之《战樊城》
其次,在学流派时,一定要学习其菁华部分,而有的人在学流派时,什么都没学会,却先把毛病学得挺像,这种学习方法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学习流派,既要专于一派,又不能拘泥于一派,否则不能旁收博采集思广益,也不能融会贯通,最后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因为这些自成流派的大师们,他们本身就是既学得老师的技艺,而又绝不是仅仅维持师承的原貌。且从历史上来看,大多数人师承面都较广,至少二人以上,否则也就不可能发展成为新的流派。
但我们也反对学流派浅尝辄止的态度,对前人的劳动知识结晶尚未学到手就想另创流派,其结果谓之标新立异则可,谓之具有一定造诣的一个好的流派则未必,若想超过前人更是不可能的事。
余叔岩吊嗓
有时还会把前辈们早就经历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个人实践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才有可能超过前人,也就是要在很好地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前进,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的好的流派来。
(《京剧声乐研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