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天府明珠”的都江堰从来都是艺术家生活、创作的乐土。摄影家们以独到的眼光、巧妙的心思,以及高超的技术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美好景象。而在加快构建“五大新城”的征程中,他们更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更有了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动力。
“自在铨生”是都江堰摄影家张铨生的微信名,如果你认识他这个人,又看过他的摄影作品,就会明白“自在”二字折射出张铨生老师的创作和生活的一种状态。作为一名在都江堰这座城市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灌县人,他的作品深受这方青山绿水的浸润;他的为人蕴含这座城市独有的哲学。就记者而言,采访张铨生老师是一件既愉悦又困难的事,说愉悦,是因为整个采访就像是拉家常,说困难,是因为拉起家常来常常会忘记采访的主题。
饱含深情的一张张照片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简介和历史)
“在都江堰有一群人,用他们的独到眼光,用他们的巧妙心思,用他们的高超技术记录着我们生活的变迁,传播着我们城市的美好。他们就是活跃在你我身边的摄影家们!”数年前,一篇文章用这段话作为来介绍都江堰市的摄影家们,而张铨生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75岁的他身体硬朗,喜欢上摄影艺术已有50余年时间。早年在工厂时,张铨生老师从事技术工作,机械、计算机都是他专长。他主导的微机数控应用改造生产流水线成果曾获成都市政府奖,他是都江堰最早一批接触计算机的人,撰写的计算机机床应用方面的论文曾获四川省科技论文二等奖。年过七旬,他还像年轻人一样玩起了无人机;修一张图,他会用3种以上的修图软件。
早在2003年,张铨老师就成为“视觉中国”的签约摄影师,近年来,他还成为知名新媒体“星球研究所”的签约摄影师。张铨生老师说:“我退休后所做的工作就是宣传都江堰!”近年来,他有上千张有关都江堰的摄影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网》《北京青年报》《华商报》《法制晚报》等知名媒体。很多外地人认识都江堰、了解都江堰,爱上都江堰都是从他的摄影作品开始。
张铨生老师给记者讲起了一件小事,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出差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偶遇一位当地的记者,张铨生老师非常自豪地告诉他,自己来自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谁料对方竟不知道!这件事对张铨生老师触动很大,他决定用更多时间拿起相机,把美丽的家乡展示给更多人!
近年来,随着都江堰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张铨生老师用相机记录这些可喜的变化。七里诗乡、问花村、仰天窝广场、成都融创文旅城、伏龙大桥……都是他最钟爱的题材,每一张照片都饱含了他对家乡深沉的爱,抒发了对家乡变化发自内心的喜悦。他说:“我现在身体不错,能背着10多斤的器材到处跑。加快构建‘五大新城’,我要拍的东西还很多!”
摄影是一场自我的“修炼”
静下心来欣赏张铨生老师的摄影作品,会有更深一层的感悟,觉得除了“记录生活变迁”“传播城市美好”之外,还有哲学层面的东西。有这个念头,是从他的一幅摄影作品开始的。这幅图片名为《众妙之门、玄之又玄》,图上,高大的银杏树气势不凡、树干虬曲,仿佛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诉说着年代久远的故事。
上清宫门前的石狮有意无意中透露出一种肃穆庄重,高高的石阶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道家思想的伟岸与幽深,顿生“高山仰止”之情。金黄的银杏叶漫不经心地洒落在石阶上,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清静,美景的创作者不是哪个人,而是“天地”。上清宫的大门尽显道教建筑的特色,门上的题匾、对联,无一不显露出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好的艺术作品,通常都会有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里说,中国人许多可爱的生活方式,都深受道家的影响。张铨生老师的这幅摄影作品,其间透露出的道家哲学,让人低徊不已。由此以为,摄影这门艺术对于张铨生老师而言,是一门哲学,是一番修炼,是一种人生境界。
因为工作的关系,记者见过张铨生老师数次,他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人的优雅气质,说话不徐不急,谈吐神闲气定。这点让人钦佩不已。记者刻意问张铨生老师,平时爱看些什么书,他说,现在看书倒少了。这让记者想起般若寺里的一幅对联的上联: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对热爱摄影张铨生老师来说,镜头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给他生活的感悟。而且,张铨生老师一家人都支持他搞创作,他的夫人也热爱摄影。
张铨生老师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我摄影多年,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用我手中的相机自在、开心地记录着身边看到的情与景。良好的心态,丰富了退休生活,又快乐地服务于社会,何乐而不为?记者认为,张铨生老师是“自在”的,他的“自在”,你能在他的一幅幅摄影作品中感悟到,能在他钟爱的山山水水中感悟到。
(文据每日都江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