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秦结怨主要是在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公元前313年,为了拆散齐楚联盟,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割让南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劝楚怀王绝齐亲秦。楚怀王信以为真,等与齐绝交后,秦却以六里之地赠楚。张仪当真是一个大骗子。
亡秦必楚(亡秦必楚楚虽三户是什么意思)
张仪
几十年后,居巢(今巢湖市)人范增还说:“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这说明楚怀王的遭遇,不仅激起了楚人的同情,同时也激起了楚人对秦国刻骨的仇恨。引起楚人切齿之恨的另一件事是白起破郢都,烧夷陵之事。
白起
春秋晚期,楚平王荒淫无道,又听信谗言欲诛太子建,召太子太傅伍奢而囚之。为了铲除后患,又使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长子伍尚应召而往,结果与父亲一道被杀。次子伍员则投奔吴国,受到吴王阖庐的重用。后来,伍员率师伐楚,五战五捷,人据郢都。为报父仇,他“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伍子胥
第二个楚人复仇的典型事例就是白公之乱。楚平王欲杀太子建,太子建奔郑,郑杀之。太子建之子胜奔吴。楚惠王二年(前487),令尹子西召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白公。六年,白公请兵于子西,欲伐郑报父仇,子西许之而末为发兵。八年,晋伐郑,郑告急于楚,楚使子西率兵救郑。白公怒,十年,与勇士石乞等袭杀子西、子綦于朝,劫楚惠王,自立为王,后事败自杀。
伍子胥和白公都是楚国人,为报父仇竟不惜危害国家,而楚国上下竟然认可这种行为。所以在楚国上下看来有仇报仇乃天经地义。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楚国有重复仇的传统。
楚顷襄王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顷襄王十八年(前281),有个自称“小臣”的人对顷襄王说:“夫先王为秦所欺而客死于外,怨莫大焉。今以匹夫有怨,尚有报万乘,白公、子胥是也。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犹足以踊跃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窃为大王弗取也。”这位“小臣“举白公、伍子胥之事激励顷襄王,要求他也能为自己的父亲楚怀王向秦国复仇。
顷襄王接受了这一建议,“遣使于诸侯,复为纵,欲以伐秦”。这段史料说明楚国不仅有重复仇的历史传统,随着楚秦结怨日深,这种复仇情绪也日渐强烈,而那句“亡秦必楚"的预言正是这种复仇情绪的直接表现。
苏秦
当然,楚人之所以预测并相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除了怨恨秦国并具有强烈的复仇精神外,与其大国情结和潜在的反秦力量亦不无关系。楚虽灭,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到了战国,楚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不仅奄有二湖及河南南部,而且东收昊越,北灭宋、鲁,其地与周、齐、魏、韩、秦相接,在“七雄”中仍是一等大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秦,特别是楚怀王时期,不仅丢失了汉中,而且国土被秦一步步蚕食。即便如此,当时人们仍视楚国为天下强国。如苏秦合纵,推楚为纵长,称:“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都,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李信
王翦
从公元前226年王贲伐楚到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楚江南地,秦灭楚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几乎占了统一六国的一半时间,而且这还是在倾全国之兵力的情况下完成的,足见攻灭楚国的艰难。
楚国灭亡后,楚人不仅有故国之思,而且在各地正积蓄着或大或小的反秦力量。
大泽乡起义
比如,在楚国的旧都郢陈,聚集了周文、武臣、张耳、陈余等人。据《史记?陈涉世家》讲:“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胜入陈后他奉命西征。武臣也是陈人,与陈胜有旧交,后奉陈胜之命北徇赵地。张耳、陈余皆魏国名士,魏亡后遭秦通缉,二人“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史记?陈涉世家》中所记载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张良
项羽
当时项燕的儿子项梁、孙子项羽避仇吴中(今江苏苏州市),“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这说明他们也在做起兵反秦的准备。
沛人刘邦,因在半路上纵骊山徒而亡命芒、砀山泽之间(今河南永城与砀山交界处),跟随他的竞有“数十百人”之多。六(今六安市北)人英布(又称黥布)大约也是在公元前211年与在骊山陵服役的一批同伴〝亡之江中为群盗”。实际上也是一支反叛秦王朝的力量。
刘邦
这里是小应话说历史,希望得到点赞、转发和关注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