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岱岭风情录
岱岭,苍南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住着畲族子民,第一批“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去年吾往笔架山去访映山红的时候,站立高岗之上南望,初次知晓岱岭这个名号,便存心找个机会专程探访。没曾想机会来得这么快,今年刚开春就随《天亮就出发》摄制组亲临畲乡。
岱岭畲族乡(岱岭畲族乡学校)
看来心存梦想,总是好的,老天会择机予以成全。早知如此,吾就该当脱离了低级趣味,立些宏大点的理想,或许也能实现了呢。不是常有人说嘛,“心多大,这世界就有多大”。奈何吾实在心无大志不争气,得能悠闲山水间,便无甚欲求。天地任吾行,可矣。夫复何求?
游耕,向来是北方土地属性,人类适应自然资源季节性丰歉的一种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一般在中国北方存在。很奇怪,南方丰饶生境,畲族怎么会成为游耕民族。一千多年里,畲民们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凤凰山四散迁徙,其中小部分就到了苍南岱岭,于是瓯越之地开始有了畲民印记。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日常生活却惯用汉文,可见受汉人的影响至深。华夏文明博大精深,讲究入乡随俗,随遇而安,故此畲民远来慢慢融入当地生活亦属情理之中的事。当然,国人还讲究不忘根本,务记来处,所以背井离乡的人总不舍得把祖宗遗留传统全都丢弃,比如婚丧嫁娶、礼佛祭祖等最能体现族群风俗的部分,仍依祖制礼仪行事,并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畲族与苗瑶族人一般,总是善歌好客,但凡有客人到门,都要唱着歌儿敬茶敬酒。如今岱岭开发畲族风情文化旅游,建了苍南畲族博物馆,从语言、服装、器皿到嫁娶、手工艺等方面展示民族文化。
畲族一直保留着许多民族风俗,比如跳竹竿舞、唱畲山歌。岱岭作为历史源远流长的畲乡,自然亦不会例外。今日《天亮就出发》摄制组到村寨,受到热情接迎,当地特别安排一些富具民族特色的习俗表演。迎宾须敬酒,敬酒歌自然是要唱的。十数位大姑娘小媳妇排成队列,笑颜盈盈,端着盘子,唱着歌儿迎宾敬酒。
吾对酒没啥兴趣,却于民族服装蛮兴致的。畲族是崇尚蓝、黑色调的族群,不知为何岱岭畲女着装却是红色系列为主。不过吾乃族外之人,并不了解其中讲究,也许各地畲族习俗演变,对色彩有了新的理解。
最显眼还是畲女头上的发式。据说畲女发式很有讲究,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顶,额前有"留海",称"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则梳"凤凰髻",称"山哈娜头",样式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吾观岱岭畲女发式类似流行漳平、漳浦、长泰等地的"龙船髻",属“凤凰髻"的演变。
重头戏还在婚嫁仪程表演。整个仪程包括托媒、相亲、聘定、送日子、做表姊、送糯米、迎娶、作亲家伯、拜堂、闹新房、回门、请新女婿。最热闹的当然是迎娶新娘子了。一长串吹着喜庆曲调的队伍,麻溜跟着媒婆,由负责对歌的赤郎打头,抬嫁妆的行郎随行,鼓乐不歇往女家去迎亲。媒婆巧舌如簧,能说得天花乱坠自不必说,赤郎也不是等闲就可以滥竽充数的。要知道作为善唱山歌的民族,女家早就准备了一大帮子能歌姑娘,等着用山歌为难男家。若是代表男家应战的赤郎歌喉不行,或者急智不够,对不出山歌来,那可是大大掉脸面的事情。迎亲队伍要进女家门园,非费一番口舌不可。唇枪舌剑,曲调来往,到末了往往秋色平分,琴瑟和鸣了,于是好酒好茶地迎进家里。
随着嫁期时辰到来,女方家准备了回礼“果盒”,女眷为新娘“开脸”、梳妆挽髻,"布妮头"改了"龙船髻",再盖上红红的盖头,穿戴起传统婚饰,完成出嫁前的准备。行前兄嫂勤叮嘱,亲饲米饭,只恐今后离家路遥不能似前照顾温饱。妹口衔米饭不肯吞咽,回头吐于哥哥衣兜,专意出嫁不带走娘家财气。男家才不计较,接了新娘,欢天喜地归家去,燃放鞭炮让新娘下轿,厅堂里拜了天地送入洞房,完成一场婚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