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在听课)
前言:
这是昨日更文《支持郑老师》所提及的旧章,作于2014年5月25日。
声誉鹊起(声誉鹊起是什么意思)
其时,我所负责的专项工作已“被结束”近一年。
犹记得吃散伙饭的那个周末,我带着团队五位成员到青城山登山,大家开开心心玩了一天。黄昏下山到都江堰著名的蓝桥夜啤酒长廊喝啤酒。我举起酒杯,故作淡定地宣布:兄弟们,我们的工作圆满结束了……满座愕然。宏宇兄起身离座,点一支烟,面对滔滔岷江沉思良久。
天空有鸟飞过,虽然不留痕迹,但天空明显不一样了。
工作是结束了,但因工作而结下的友谊才刚刚开始,因友谊而催生的支持、鼓励,以及各自打包带走的严谨、勤奋、进取、良善等礼物反倒热热地传接着。
而后不到三年,除了我和“不思进取”的宏宇兄外,其余队员在各自工作中乘风破浪,以显著的工作实绩成长业务为骨干。其中郑老师领衔的我县第一个名师工作室,渐渐声誉鹊起。
本文便是当初应郑老师之邀,我给她工作室的年度资料集汇编所做的序言。
今天翻找出来,表达对她的敬意和支持。
(郑老师参加初中语文名师展示课授课)
《郑老师的三重幸福》
承蒙郑菁名师工作室看得起,嘱我为其2013资料汇编《携手前行》作个序。感激之余,又诚惶诚恐,生怕以序害文,因序伤风,降低了“汇编”的专业含量。毕竟这本资料汇集了她们一年来深耕语文园地的实践与创新,字句之间浸染着欢歌与泪水,篇章里面流淌着情思与智慧。那博大,怎一个“序”字了得?我手中这支芜杂散淡的笔,又如何载得动,许多美?
作为语文教师,我离开讲台虽已多年,但语文江湖的风声水声,一直以来犹如歌谣一般抚慰着我落寞而机械的岁月。故每每于沉舟侧畔向隅热看,对于我县教育史上首个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自打2011年成立之日起,便多了些关注,多了些牵挂。
郑菁名师工作室一共7名成员,郑菁、幸小英、李晓娟、钟灵、梁萍、邓小容、晏昭芳,7名女士自封“七仙女”,笑称是结伴下凡,要以名师工作室为浆,到中流戏水,让语文教育那原本波光粼粼的湖面更加摇曳多姿。
品读郑菁名师工作室资料集,我读出了她们的“三重幸福”。
(郑老师名师工作室资料集)
第一重,做教师的幸福。
教师这门职业,有人嫌其清贫寂寞,有人赞其是太阳下面最光辉的职业。其实职业本无优劣,关键是你对待它的态度。热爱它,你就能轻易找到幸福人生的密码。如果从事它却又厌恶之,你只能在抱怨中降低幸福指数,在无可奈何中黯淡生命的有限时光。
“七仙女”无疑是“幸福起行”的那一类。之前偶尔应郑老师之邀同她们简单交流,哪怕匆匆之间,也能感受到教师职业带给女性的特有魅力。职业对于她们而言,似乎已经超越了热爱的范畴。她们的生活早已同职业胶合在一起了。她们在改造职业的同时,也被职业改造着。比如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态度,使她们与各色人等相处时尽显宽容大度;她们驾驭课堂动态的能耐,足以让她们淡定地应对生活的复杂局面……
郑菁名师工作室成员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会让你明白什么是淑女的内涵深沉和外表端庄。当职业与人的气质相融的时候,职业带给人的自信、尊严、优雅、娴静,气度,魄力,便在其举手投足之间呼之欲出。而这样的幸福感其实谁都可以获得,只需要你对职业付出多一点点的热爱。
(郑老师名师工作室队员们)
第二重,做语文教师的幸福。
当下语文届乱象丛生,模式盛行,主义繁多,砖家满天飞即其一也。读郑菁名师工作室的资料集,透过这些朴素平实的文字,却能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虽然工作室以“名师”命名,但她们不虚张声势,不故标高格,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扎扎实实地进行着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
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领略谋篇布局,体验人文情怀,触摸思想深度,激发情感共鸣,桥接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培养会说话,能作文,有气质,有内涵的人……读诵写,导和悟,十八般武器用尽,语文教学,有人愿意为伊消得人憔悴。
集子里,我们看到成都市偶像级名师黎炳成带领七仙女“三品春酒”,不惜以“血淋淋,爱切切”的悲怆来肢解一堂课,最后谆谆告诫她们:好课,永远从深入解读开始。
李晓娟女士沿着“国培照亮前行的路”前行,却在日志里不停追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又自己回答说“今天真的无话可说”,这种无话可说的状态,不是深入其里谁能体会个中滋味?幸好她还有“快乐语文幸福人生的”快意以及“我们,在路上”的豪情,让人感到些许温暖和光明。
郑菁女士的课题研究、研修札记与随笔;晏昭芳女士提出“因为有爱,教育路上花香满径”的命题;幸小英女士“教给学生最期待的”;邓小容提出让“阅读滋养人生”;梁萍女士“在赛课中成长”;以及她们留在集子里关于听课,磨课,备课、赛课、评课的足印,这些真真实实的思考、实践、探索,无疑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拓展了语文教育的空间,增添了语文教育的魅力。
感受着这些花朵般芬芳的文字,我想说:语文是美丽的,语文教师是幸福的。
(郑老师工作室接受年考核)
(教研活动)
第三重,做名师工作室教师的幸福。
以名师工作室为媒,“七仙女”外出充电,送教到农村,送课到民工子女学校,一人赛课牵动七颗心……这个团队里面,没有意见领袖,没有绝对权威,所有基于语文、基于教育、基于生活的讨论,既有和风细雨,也有针锋相对,完后呵呵一笑。当然,作为现实女性,她们也八卦,也网购,也逛街,也大快朵颐……这样的团队,朴实而不庸俗,高雅而接地气。
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会不喜爱?家长怎会不喜欢?教育怎会不生动?
(郑老师与语文教学大咖)
初夏微雨的周末下午,在窗里茶香和窗外凉风的陪侍下,我捧读“汇编”,心随文意走,佳境忽然来。读罢掩卷,风起手心,花开指间,于是啪啪敲击出如上文字。
是为序。妥否?
2014-05-2517:19:13
(郑老师与学生们)
(郑老师到大山学校送教)
(所有图片均有由郑老师提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