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D:css-press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两个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理论指导,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两个结合”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强大力量。“两个结合”打破了西方中心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展现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文明前景。“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相结合,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相结合,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相结合。“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一、“两个结合”提出的时代要求和理论逻辑
“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现实的敏锐把握和对未来的远见卓识,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贯通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深刻把握历史发展逻辑和文化建设规律的结果,体现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诉求。首先,正是中国特色塑造了中国所特有的具体国情。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证明,“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新内容、新路径、新方法、新机制。其次,提出并强调“两个结合”,乃是回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勇于担当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的客观要求,也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辟整个人类社会更加美好未来的客观需要。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两个结合”得以自觉提出的时代条件;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构成了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重要视角;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急剧变动凸显了文化的重要性。“两个结合”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和拓展的体现和要求,是实践不断创新、历史不断拓展的体现和逻辑不断深化的要求。
二、“两个结合”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必然结果。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这些探索和成就,为新时代一以贯之地持续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习近平同志丰富的地方领导实践以及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正式提出和推进“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新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并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创立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决议的形式进一步论述“两个结合”;在党的二十大以及大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展开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些都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对“两个结合”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认识。
三、“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关系
“两个结合”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成果等要素。其中,主体要素包括组织主体、领袖主体、理论家主体和群众主体;客体要素包括理论客体、实际客体和文化客体;成果要素包括道路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分析“两个结合”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相互作用,是研究“两个结合”的本质内涵和思想逻辑的核心内容。这些要素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两个结合”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同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结合的主体性实践和理论创造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在主体能动性基础上的自主创造性结合,是建立在文化契合性基础上的贯通性结合,是建立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基础上的差异性结合,是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能动性结合。两个结合”的理论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在实践中逐步拓展的。“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密不可分,是相互联系、内在递进的关系,坚持“第一个结合”,才能有效推进“两个结合”,自觉实现“第二个结合”,可以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第一个结合”。
四、“两个结合”的哲学基础
“两个结合”是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机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在这个意义上,“结合”就是创造,既是实践的创造,也是在实践创造基础上的理论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新实践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关于矛盾复杂性的认识,强调通过文化这一实际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形成了“新矛盾论”。接续奋斗的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大创造。接续奋斗的历史观可以用来认识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发展,把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180多年的近代史、100多年的党史、70多年的新中国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贯通起来,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放到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史中看待其文明和历史意义。“两个结合”的总体目标和总体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结合”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第二个结合”则更进一步,把实现文明的全面复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标志。“两个结合”之间是完成时代任务的递进关系,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对共同目标和事业的实现和完成。“第二个结合”在“第一个结合”的实事求是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创造出了新文明观和大历史观。
五、“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基本路径
推进“两个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推进“两个结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同时,深刻把握不断发展的中国实际,是我们能够真正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的关键所在。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运用正确方法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坚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进程中,我们既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也要反对全盘西化,同时要坚决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完整准确理解和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二是注重思想精髓和价值观念的深度结合;三是把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两个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六、新时代“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总结我们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不仅总体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且在具体的领域实现了结合,成为“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把“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变局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提出“人民至上”这个根本立场;新时代以德治国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以德”思想之精华,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对“革故鼎新”精神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是对中国传统任人唯贤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吸收“天人合一”思想精华,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自然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的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血脉的自觉传承,是新时代鲜明的精神标识;提出的“正确义利观”与“厚德载物”的古老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赋予后者鲜明的时代特征;提出的合作共赢,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信修睦”的基础之上,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提出的真实亲诚理念是对“亲仁善邻”中华古老智慧的传承和发展,旨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七、“两个结合”的成果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是党的各项事业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只有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以及两者在彼此契合基础上的结合机制,才能真正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实践路径。“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既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不仅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而且赋予中国道路更加深厚的文明底蕴,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回答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的世纪难题,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只有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两个结合”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系列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