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抬头寺镇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策引领,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效,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
筑牢阵地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按照扩展功能、提升效能的要求,完善6个社区硬件设施,配齐图书室、大讲堂等8个功能室,为居民提供开放式、多功能、专业化的文化互动场所;规范提升45处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配备党史、教育、农技等各类书籍7万余册,满足村民阅读需求。截至目前,开展全民阅读活动400余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打造家门口“15分钟文化圈”。探索形成“1+45+N”站点布局体系,依托镇1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站,统筹辖区4处爱心超市、10个文化类“红色合伙人”品牌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内容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丰富形式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
精准供给,“菜单式”服务。发放调查问卷5000余份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调查,针对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智能手机教学、文体手工课等文化活动,利用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举办防溺水、家庭安全用电用气等知识讲座。同时,在儿童“实事项目”上深耕发力,精心设计道德培育、劳动实践等特色活动项目,全面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抬头寺镇二月二·龙抬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便民惠民,高质量服务。进一步优化改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间,合理布局科普阅读、体育健身、艺术鉴赏等功能,定期向群众提供舞蹈、声乐、书法等免费培育,满足特色化、个性化文化需求,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服务周边群众。广泛搭建群众乐享的文化舞台,以元旦、端午节等节日为契机,将民俗展演、戏曲活动送到百姓家门口,深入各村开展“千场演出进乡村”等送文化下基层文艺活动。截至目前,已放映公益电影200余场,开展戏曲演出180余场,演出受众达1万余人。
整合资源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参与“专业化”
多样宣讲,从“课堂”到“现场”。各级党组织书记发挥“头雁效应”,积极开展“抬头向党”党的二十大宣讲系列活动,百姓宣讲团到各村巡回宣讲,创新“理论宣讲+民俗展演”形式,用百姓话、身边事引导村民从小故事中感悟大道理。同时,持续巩固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阵地,打造“立体化”宣讲阵地,提升宣讲覆盖率。
▲“中国梦·新时代·新使命”百姓宣讲比赛
社会参与,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将“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搬到田间地头、学校、小广场等场所,以“群众点单、基层下单、联络派单、服务接单”的模式,根据群众劳作实际送“菜”上门,面对面交谈、零距离讲解,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有触动、见效果”。在夏季病虫害防治和麦收攻坚的关键时期,邀请德州市农业局专家为村民们宣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现场解答和解决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创新模式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特色化”
充分发挥地域品牌引领作用。立足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农耕+旅游”“研学+旅游”等特色化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非遗文化价值,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家训文化进万家、非遗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不断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刘千秧歌”“双庙陈高跷”等登上各类舞台,充分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志愿服务项目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以“抬手就帮”“抬头说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为突破口,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365暖留”工程,打造社区“365暖留中心”“暖心食堂”,成立妇女创收基地3个,解决500余名妇女的“家门口”就业问题,帮助困难群体1100余次。探索建立“助企成长联盟+乡村振兴”改革试点,积极联络联盟企业参与辖区文化建设,支持文明站所创建等。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等活动近200场,奖助优秀困难大学新生65名,发放助学金65000元。
▲抬头寺镇助企成长联盟资助大学新生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