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
资料图片
在翠绿山峦中起舞,在潺潺溪流边歌唱,在古老村落里寻幽,在风雨桥上听雨……
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块神秘古朴、风情婀娜的地方,总有风物不经意地打动人的心扉。
过去封闭、欠开发,孕育了这块土地的原味、本真,如今这些似一股股清流,迅速攫取人们的目光。扬文化之势,做美丽文章,黔东南成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样本。
“歌舞之州”“文化千岛”“民族文化天然博物馆”等一个个“头衔”,都是对黔东南的最好赞誉。
以美丽回答一切
黔东南是“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18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
黔东南州的美,美在迷人的民族风情。3.03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生活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一年之中有各类民族节日320多个,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
黔东南州的美,美在精巧的民族工艺。巍然屹立于侗寨之中的鼓楼形如宝塔、气派雄伟;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美;刺绣色彩明快、想象丰富。
黔东南州的美,美在民族文化这座“天然博物馆”。有国家级名录53项72个保护点,占全国名录总数的3.9%,居全国市州级之首;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2项242个保护点,占全省560项的34.2%,全省领先。
1986年,黔东南州侗族大歌在巴黎演出,被音乐界惊叹为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从此传遍世界。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黔东南有276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传统村落的10.8%,占贵州省传统村落的65%,位列全国地(州)第一。2015年11月,“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成功举办,达成了国际视野的共识理念。
在文化自觉中传承发展
千百年来,黔东南各族人民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共同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民间文化,成就了黔东南“歌舞天堂、节日海洋”的美誉,构筑起一座民族文化的高地。
在建设中保护传承、在研究中保护传承、在教育中保护传承、在展示中保护传承、在创新中保护传承——黔东南州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保护传承机制。
2008年9月1日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颁布施行。
2011年10月,该州成功申报了“石桥黔山古法造纸合作社”为第一批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2年12月,文化部同意在黔东南州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目前全国18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
2013年8月,贵州省文化厅批准黔东南州设立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贵州省仅有的2个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4年起,贵州省财政专项拨付1000万元给省文化厅在该州黎平、从江、榕江3县实施连续5年的侗族大歌专项保护行动计划,通过“百村歌唱大赛”“100个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百村传统经典民歌数字化”“百名侗族大歌骨干辅导员”“千人传承培训计划”“精品剧目《嘎老》包装推广”等“411工程”综合保护侗族大歌。
长长久久的努力,换来了黔东南无与伦比的文化魅力。
从“文化富矿”到文化产业繁荣
深耕文化内涵,发掘文化魅力,黔东南走文旅融合之路,做大文化文章。
风雨桥,被誉为侗族建筑“三宝”,当这个“宝贝”360度旋转起来会是什么样?
大型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在深度挖掘黔东南苗侗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以“银”文化为主线,结合现代流行元素演绎,打造国内一流演艺精品,把黔东南州神秘多彩的苗侗文化展示给全世界。
“到黔东南旅游,就像浸泡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这里浓郁的苗族、侗族文化氛围让游客们发出感叹。
银饰、刺绣等传统工艺产业发展迅猛,民族节日文化效益彰显,民族歌舞文化从自娱自乐走向市场化,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文化,由民间活动向产业化经营方向运作……
独具黔东南特色的文化产业近年来不仅影响着当地人的观念与生活,更将其“魅力”渲染到了国内外。
在由“管理文化”向“经营文化”的观念转变后,黔东南的文化产业,在传承保护与创新融合中不断发育壮大。沐浴着文化自觉的春风,黔东南实现了由沉睡的“文化富矿”向文化繁荣的华丽转身。
自然山水、文化风情,正在铺就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大旅游、大文化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黔东南州接待游客1.5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0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以上,位居全省第一位。仅2015年,黔东南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2%,其中文化旅游占13%之多。
彰显民族文化的世界价值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黔东南是给多彩贵州贴金的、加分的!”这是贵州省委对民族文化的精彩评价。
今年5月6日,贵州省委对黔东南州提出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
蓄势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犹如一条“金扁担”,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
如今,黔东南正努力走出一条彰显黔东南特色、体现黔东南文化价值的新路,这是一条保护传统村落、发掘文化价值、提升群众生活、推动全面小康的新路,是一条让黔东南民族文化大放异彩的宝贵之路。
该州将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有突破、五年大发展”的要求,加快把黔东南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要坚持以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为目标,按照国际视野国际水准,树立全球视野配置旅游资源的理念。”这是黔东南州凝聚的共识。
从文化自发,走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黔东南,正用最炫“民族风”,推动“民族文化”这个宝贝走向世界,谱写出改革、发展和繁荣的灿烂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5日 14 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