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堂堑窒注重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中学历史教研的实践与思考■天津市河北区教师进侈学校李学敏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而积极投身校本教研实践是教研员的重要职责。相对于传统的区域性集体教研,校本教研更加关注个性,也就更有针对性;更加倡导教师主体参与,突出实践性;更加注重教师集体的智慧,具有共生性。切实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促进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一、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1.发掘校史课程资源的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要求之一。校史是学生身边的历史课程资源,理应开发和利用。以历史名校扶轮中学为例。该校诞生于1918年,校史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对身边的课程资源,扶轮中学历史组将参观校史馆作为历届新生的第一堂历史课。通过参观,学生们了解了本校知名校友,如数学家陈省身、南极事业的开拓者郭琨、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姜思毅等。从他们身上,学生感受到笃实好学、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学生还了解到学校是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生动的校本资源,使学生受到爱校、爱国教育的熏陶。如何将校史转化为历史课程资源,木斋中学也作出有益探索。
通过区域教研交流,该校历史组认识到校史这一历史课程资源的价值。挖掘校史得知,木斋中学是由近代著名教育家、藏书家、实业家卢木斋先生于1932年创办的,了解其人其事有助于学生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理解。为此,历史组编纂了《卢木斋先生其人其事》,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2.基于课例打磨的研究。基于课例打磨的研究是围绕一节课的设计开展反思、研讨、改进的过程。课前,选定课题后,主讲教师围绕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加以陈述,阐明备课过程中的困惑。全组教师献计献策,化解主讲教师的困惑,聚焦如何体现新意。课中,主讲教师试讲,全组教师观摩。课后,主讲教师反思设计意图,达成效果。全组教师予以评析,同时由教研员参与课后讨论,帮助调整教学设计。基于课例研讨,形成“人人想说、人人敢说、人人会说”的氛围,是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积极倡导的、主要的校本研修内容。3.创造性“用教材”的研究。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融人自己的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因此,吃透教材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天士力中学历史组以“近代化的探索”单元为例,开展了整合教材内容的校本教研。
他们以单元内容为主体,以中国近代史为视野,进行纵横联系,最后概括为“一线多元”的框架体系。“一线”是从纵向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多元”是从横向看,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救国探索格局。从纵向到横向,不仅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更为学生展开了近代中国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恢宏画卷。历史组的探索着重解决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激发了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活力。4.针对教学问题的专题研究。红光中学是全国最早的三所内地西藏校之一,是藏汉学生共同就读的完中校,预科班学生大部分初中时没有接触过历史课程,缺乏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课堂上如何与他们进行教学对话?问题设计至关重要。该校历史组教师为此开展了专题校本教研。以主讲的必修2《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依据学情,教师在介绍了瓦特这个历史人物后,提问“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标志性发明是什么?”与学生共同回顾必修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容后,接着提问:“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政治前提是什么?”在提供了机器生产图片、视频基础上,继续提问:“什么叫工业革命?”通过与学生交流“十一”旅万方数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