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记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陈炼)10月6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章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先后致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回顾了往届上海都市化学术研讨会的状况。
“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现场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林在勇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在历史学学科建设与上海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他表示,上海师范大学一直是上海都市研究重镇之一,也将在未来投入更多资源支持上海史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致辞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王为松表示,上海180年开埠的历史体现了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包容的进程,上海包容万象的城市品格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致辞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葛剑雄认为,上海开埠研究应当关注城市发展中的中日文明互鉴,中日交流促进了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传播。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致辞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章清提出,上海史学会的历程与上海史研究兴起的过程也凸显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兼容并蓄,更离不开唐振常等老一辈学者们的杰出贡献。
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章清致辞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郭长刚认为,西方话语霸权之下传统社会应当如何转型发展是上海都市化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全球化比较视野下的上海史研究是未来学界的重要方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致辞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艾伦人文学部教授卢汉超、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原日本上海史研究会会长高纲博文教授、苏智良分别作主旨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叶斌主持主旨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艾伦人文学部教授卢汉超作主旨报告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卢汉超作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几次重大转折和辩论”发言,他认为,上海从1843年开埠后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从一个偏居海隅的县城,发展到中国第一大城和世界级的大都市,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错综复杂,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促使。上海从一个有着围墙城濠的传统的中国县城发展到世界一流城市不完全是商业因素,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革命战争都导致城市发展方向的变化。战争和革命直接促成了城市发展。近代上海既是危机的结果,也在危机中成长。因为在战争环境下,上海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原动力,所有这些争辩讨论在当时的出发点是市政,核心是变革,结果是促成了城市的进一步开放及发展。
熊月之作了“上海开埠、华洋混处与中外利益共同体体”发言,他表示,近代上海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作用,意外地成为中外利益交汇地。治外法权、租界存在、战时中立是政治前提,上海开埠、华洋混处则是其中最原初也是最关键因素。这一共同体发轫于小刀会起义以后华洋混处局面的出现,定型于庚子事变以前,其突出影响表现为持续增强租界安全岛功能,与超常的自我增强功能。其安全系数与生产要素集聚互为因果,其溢出效应影响到整个上海地区,对于各类有权、有财、有才的人,吸引力特大,包括政要、遗老、政客与众多文化人。明显地呈现西强中弱、西主中辅特点,但中国的发展也受益于此。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作主旨报告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军代为宣读了高纲博文教授的“日本的上海史研究——以日本上海市研究会的活动为中心”发言稿。高纲认为,日本上海历史研究会一直致力于深入研究上海史,特别是近现代上海的发展和演变。学会不仅为日本学者与中国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同时也试图弥合学术研究中的“上海”与大众文化中的“上海”之间的差距。学会的工作也包括对上海日本人社区的研究,进行各种访谈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和照片档案,以更好地了解上海日本人社区的历史和特点。学会还关注上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战后的发展。日本上海历史研究会在过去的33年中,通过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和出版工作,为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中日学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丰富了对上海多层次社会网络和文化特点的理解。
苏智良作了“上海:一座全球城市的成长史——从开埠到开放(1843-2023)”发言。苏智良梳理了上海自1843年开埠至今的历史事件,概括了上海这座城市在过去180年的都市化历程,提出了其作为东西方交汇点的地理位置、商业文化传统、开放精神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苏智良认为上海在不同历史阶段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逐渐从一个地区性港口城市转变为国际性城市,成为中西贸易的重要枢纽。进入20世纪后,上海成为东亚的金融、商业、外贸和工业中心,同时也催生了海派文化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被改造为工业制造城市,9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吸引了大量投资和移民,成为中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苏智良指出,上海的成功秘诀在于开放、创新和包容的城市精神。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叶斌主持主旨报告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除了大会的主旨报告之外,本次学术研讨会将开设“晚清政局与近代上海”“新城市、新探索与新成就”“外交与外侨”“城市史”“海派文化与城市精神”“都市文化”““新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专场”、“历史地理”“人物群体研究”“工业、工人与工运”“史料与历史书写”“移民与外侨”“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等专题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还设有线上国际会场,并邀请了海外学者一同讨论上海开埠180周年以来的重要学术议题。
本次学术研讨会另设中学教师演讲专场,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上海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办,上海历史学会与徐汇区图书馆协办。本次中学教师演讲专场在徐家汇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邀请了来自上海近10所知名高中的历史学科教师围绕上海历史脉络与海派文化发展的主题进行讨论。
近百余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上海都市化180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上海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与价值、上海城市建设的古往今来以及上海未来城市更新发展的愿景。此次会议自开放投稿以来,会议收到了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百余篇论文。
参加“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合影本网记者查建国/摄
链接地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