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许多学科及相应学段中都有大量的情境教学研究成果,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中却是一个高频率出现的重要术语。研究情境、利用情境创设问题,是进行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创设情境问题在历史科命题中的意义。
第一,从高考命题的历史进程来看,创设情境问题意味着当前高考命题采用了新的模式。《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明确指出:“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⑴这句简明的话总结了四十多年来高考命题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的命题特征是基于“考查内容”的评价,当时的考查内容是指教科书、考生只需要把教材弄懂弄熟,就能应对高考;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20年代初,主要的命题特征是“考查内容”与“考查要求”相结合,“考查要求”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20年代初开始至今,主要的命题特征是“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与“考查载体”相结合,"考查载体”指的就是“情境”。这说明在第一阶段,高考命题只关注知识维度;第二阶段,同时关注知识和能力维度;第三阶段,同时关注知识、能力和情境三个维度。一道优质的高考题目,应该同时具备知识、能力和情境三大要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属于突变不同,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属于渐变。早在21世纪初,高考命题的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但当时所强调的“情境”主要是跟“材料”相结合的,即所运用的历史材料需要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情境。⑵今天我们所强调的“情境”,更多是跟“问题”相结合。换言之,我们对情境命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情境所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
第二,从高考命题的主要思路创新来看,创设情境问题已经成为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标准》明确提出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三个主要原则,其中第三点就是“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⑶“所谓“原则”,就是在任何时候必须要坚持的做法。《标准》提出的这个命题原则,不但能够有效地指导试题命制,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设计。
我们知道,有情境,不一定有问题,但有问题,肯定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的。如学生愉快地去上学并顺利地到达学校,这属于没有产生问题的情境,但如果上学途中遇到了交通拥堵而导致迟到,这个问题的产生就跟整个上学情境相关。学生素养的提升,得益于在具体情境下对问题的解决,而学生素养的测评,也依赖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好“情境--问题--情境与问题的关系”是命制题目的关键所在。
据此,我们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关注三点。一是设计好情境。情境设计的要求宜根据《标准》的指引,体现“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和真实的"的四个特点,同时围绕“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四类情境展开。二是设计好问题。根据《体系》的理念,情境所带来的问题主要不是指高校学者研究史料时产生的问题意识,而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学科知识相关的问题。这要求命题者不仅仅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因素,更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状况。三是设计好评分标准。问题解决最终需要提出解决的方案或寻求结果。如何评判这个方案或结果?《体系》要求体现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下面是个较好的例子:
例1:(2022年湖北卷)[历史中的人]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本题通过照片来创设情境。照片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素材,无论是私人照片还是网络照片,学生都可以搜索到大量资源。题目所提供的4张照片(图略)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是第一次见到,但照片所反映的史实,学生是应该了解的。在这种情境下,如何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题目要求学生聚焦照片中的人,论述人与时代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照片的理解,是一个好问题。但题目所写的“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属于文学性的语言,有可能引导学生从历史散文的方向去写作。如果能够更加明确地要求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照片中的人物并设计相应的评分标准,题目会更加完美。
第三,从高考命题与学科素养的结合点来看,创设情境问题是培养和考查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创设情境问题与考查学科素养的关系,《体系》有明确的阐述。《体系》指出,学科素养的培育和考查,都需要基于一个前提:“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中学历史教学与高校学术研究是有区别的,中学历史教学与评价所说的情境主要是指学生所面对的真实情境,有别于高校学者所面对的学术研究情境。《说明》对此有精确的解读,要求命题者“采取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思考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⑸
那么,就历史学科而言,中学生会面对哪些真实的情境问题呢?从现有的命题经验来看,有三种情况是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是中学生日常进行的与历史学相关的活动。大部分中学生不可能像史学工作者那样从事一些太专业的活动,他们所进行的阅读、写作、表演、辩论、布展、旅游、研学、参观、采访、调研、义卖、观看电影、手工制作等活动都可以跟历史学习相关。下面就是两个较好的例子,但都集中在论文写作,其实我们还有非常大的命题空间:
例2:(2023年全国甲卷)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例3:(2023年山东卷)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二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史料。当前高考试题中所出现的史料,绝大部分都是基于研究者的眼光来选择的。有些史料,中学生恐怕一辈子都无缘见到实物。史料不可谓不重要,但距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可谓不远。高考试题中只要极个别的题目能够从“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去选材,我觉得是符合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的。如下例:
例4:(2023年全国乙卷)
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三是中学生需要面对的跟历史学相关的问题。今天中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很多,其中重要的特点是面对一个信息化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信息化的世界需要学生去伪存真、准确判断和有效选择,虚拟世界需要学生理解和处理好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下面的题目,虽然没有创设一群学生在干什么的情境,但它提出的情境问题,却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每天在网络上搜索史料的时候,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
例5:(2023年北京卷)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强调情境的生活化、社会性和时代性是核心素养命题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新、旧高考对情境创设的不同理解。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需要下的功夫还非常大。
第四,从高考命题亟须突破的重难点来看,创设情境问题是最难把握的命题技术之一。《说明》把情境分为两类--"情境”(又名“问题情境”)和“情境活动”。为达成“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要求,需要“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而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⑹就当前的命题现状而言,命题者对如何命制历史情境类题目可谓得心应手、运用娴熟,而对如何命制情境活动类题目就显得相形见绌,力不从心了。而从相关文件的表述来看,最能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命题导向的是情境活动类的题目,而非历史情境类题目。
《说明》指出,情境是指“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而情境活动是指“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⑺套用在历史学科身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历史情境”是指历史知识点(包括历史上的人、事、物、制度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历史情境活动”是指今天学生面对哪些与历史相关的现实问题,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来解决的。历史情境是过去时,历史情境活动是现在时或进行时。我们可以对比下面的例子:
例6:(2022年山东卷第19题)
(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目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要求学生分析反映古代和近代世界历史的两幅地图,这两幅地图是帮助学生理解该时代历史的情境材料,因此属于历史情境创设;第二小问要求学生直接绘制一幅新的地图,这属于历史情境活动创设。
我注意到,《标准》对情境的分类有四种: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⑻这四类情境全部是指向今天的学生和学者所面对的问题,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历史现象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而《说明》中,将情境则分为两种: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⑼。这两类情境同样是指向了今天学生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而非历史事物产生的背景。根据这个分类标准,从四十多年的高考命题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题目都局限于历史情境创设,属于历史情境活动创设的题目可谓少之又少。
历史情境活动类的题目为什么比较难命制?原因在于命制历史情境类的题目只需要掌握大量史料素材就基本可以了,而命制历史情境活动类的题目不但要掌握历史材料,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离开对学生的研究,就不可能命制出优质的历史情境活动类题目,因为命题者搞不清楚中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也搞不清楚中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我们要认识到情境问题创设在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中的重要作用,也要了解到我们所说的“情境问题创设”与过去十多年高考命题所强调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差异之处。情境命题的发展方向,并非继续把大量的学术研究新成果改头换面地塞到试题里去,而是应该更多、更扎实地研究历史专业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关系。从这个标准来看,近年来符合这个理念的优质题目并不多。
我认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里有两个栏目的资源值得命题者参考借鉴,一是每课书最后的“学习拓展”栏目,二是每册书最后的“活动课”。这两个栏目的内容都较好地体现了“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的命题原则,因为它们都是从学生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去设计问题的,而不完全是从历史专业的角度去设计问题。下面是部分“学习拓展”栏目的任务设计:
例7:查阅《诗经》和“楚辞”中的经典篇章,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⑽
例8: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查找其他例证,初步了解相关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⑾
例9:开展社会调查,围绕收入水平、衣食住行、医疗保障、文化教育、通信手段等主题,对改革开放后身边的家庭和社区变化进行多方面了解,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⑿
例 10:阅读上述内容,搜集有关变法改革的杰出人物的言论,谈谈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⒀
例 11:当今时代,人类创造了很多便利经济活动的方式,如自动取款机、互联网电子支付等。选择一种方式,谈谈它对生活的影响。⒁
例12:1986年4月-1991年4月,我国先后发行了21枚“民居”系列普通邮票,展示了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选择其中一枚邮票,说说该邮票中所绘的民居具有哪些特点。⒂
下面是部分“活动课”栏目的任务设计:
例 13:家史探寻。通过访谈自己的祖辈、父辈,查阅家谱、地方志或其他相关资料,探寻自己家族的历史,选择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家族成员,以“我的家史-家国情怀”为题,撰写一篇历史习作,在全班交流。⒃
例 14:成果共享。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与互联网开放平台,将本班关于“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的活动成果以多种形式向校内外用户进行展示与宣传,以实际行动践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思想交流与文化共享。⒄
以上例7至例14都是出自教材的情境问题设计例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情境教学理念。当然,这些常规的学习任务还是有别于高考试题,但高考的情境问题创设完全可以更多地借鉴教材的内容。
创设情境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技能和命题技术,尽管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仍不少,可以开拓的研究空间仍很大,有待广大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注释】(根据原文顺序重新排序)
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8页
⑵黄牧航:《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重要概念辨析》,《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8期。
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9页。
⑷《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8页
⑸《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第41-42页。
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第36页。
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第36页。
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59页。
⑼《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第36-37页。
⑽《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3
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页。
⑿《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2页。
⒀《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8页。
⒁《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54页。
⒂《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62页。
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5页。
⒄《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96页。
【摘要】创设情境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技能和命题技术。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问题受到更多重视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高考命题中的创设情境问题技术被认为是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情境创设与情境活动创设的区分给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解情境命题的新变化,是把握新高考命题思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作者简介】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