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无数的平媒倒下。
虽然每个刊物倒下的时候,都会引发一阵阵的怀旧感伤。但似乎早已麻木。
毕竟大环境使然,纸媒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媒体面前早已是溃不成军。绝大多数纸媒的结局早已注定。
然而,当《飞碟探索》停刊的消息传来时,还是有些黯然神伤,虽然不看这个杂志已经超过了二十年。
与其他贴着怀旧标签的刊物不同,《飞碟探索》是最“神奇”的一本刊物。说它神奇,是因为这本杂志在最初发行的二十多年中,每期杂志里刊登的大量内容都可以称作是《故事会》的太空版,基本经不起科学的检验和推敲;也有一些内容虽然不是杜撰与传说,但也是浓浓的民科范儿。
但是,直到今天,我们都不会给它扣上“伪科学”的标签,我们也一直坚信,无论是杂志社,还是编辑部,在每期组稿时也抱持着良好的动机与初衷。《飞碟探索》就是这样的一本杂志,明明里面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在70后80后的童年眼光中,它就是一本科普杂志,且永远是积极意义大大的,负面影响则可忽略不计的。
环顾当年,不计其数的各类杂志,有的是厕所必备----比如《故事会》,有的是饭桌专享----比如《儿童文学》和《故事大王》,有的是课余茶点----比如《小朋友》或《儿童时代》,又比如真正的寓教于乐----《动脑筋爷爷》与《学与玩》,或者让人青春骚动的《少年文艺》和《东方少年》。总之,这些刊物都是真正让人看得明白,看得懂的。
然而,《飞碟探索》不在其列。它是一本我真的当年很多内容都看不懂看不明白,但居然还每次看得津津有味的一本杂志。四维空间也罢、黑洞也好,抑或是超光速飞行或时间隧道乃至第三类接触,这些神乎其神的东西,如果真以现在的科学语言来表述,一个成年人都未必能完全吸收,更何况,当年我只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时年1986年)。
因为有了《飞碟探索》,我才知道了百慕大三角区,知道了通古斯大爆炸,知道了亚特兰蒂斯、知道了玛雅文明=====看到这里,您也许明白了吧?其实,很多地理、历史、自然常识都是通过《飞碟探索》知道的,这些内容的介绍本身并没有多少硬伤,只不过,《飞碟探索》会巧妙且舒服的让它们和UFO发生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飞碟探索》是科普杂志一点毛病都没有。
记得当时有一期《飞碟探索》上介绍过《梦溪笔谈》上关于飞碟的记载,很是吸引人。诸如此类的文章举不胜数,但这样的文章,除了让我加深对北宋科技水平的兴趣之外,并无什么大碍。
当然,我也承认,诸如百慕大海底有金字塔、月球背面有二战武器、现代人类文明是第七轮文明了之类的轶闻也曾经让我们信以为真,但终究它们只是一则无害的笑谈,并没有变成我们的洗脑神曲。
从1986年到1992年,每个月,都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妈妈能把新一期的《飞碟探索》拿回来。每一年年的年底,家里开始商量订阅报刊杂志时,都害怕妈妈把《飞碟探索》从订单上划掉。
1992年以后,学业繁重加上《飞碟探索》的自带光环渐渐褪色,偶尔还会买上几期看看,但追刊的历史宣告结束。2000年以后,就不再清楚这本杂志的命运了。每过几年,总会有时候聊到这本杂志,大家的问题永远是:“《飞碟探索》还有吗?OR《飞碟探索》还有啊!?”
好吧,很清楚它的历史使命早就已经完成,也早就不再关注它,但真有一天它停刊的一刻,还是很难过,不知道在难过什么。。。。
有时候也在想,是不是应该建议《读者》集团也搞一个《飞碟探索》的众筹?每个事虽然都有它的终点,但最后也不应该是悄无声息的就走了。。。
++++++++
昨晚在脑海中过了一下电影,把自己童年中印象最深刻的其他24种“知识书”都数落了一番,很是感叹,那时候获得一本书如获至宝。然后如饥似渴的读,且百看不厌,这种惬意现在真的一点也没有了。。。
1、365夜,这是妈妈每晚必讲之书,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
2、孙悟空画刊,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启蒙杂志
3、小朋友,从这个上面知道了郑渊洁的《蓝耳朵飞船》
4、儿童时代,这是小学四年级以前看的最多的一本知识型刊物
5、儿童文学,从这本杂志上知道了叶圣陶
6、动脑筋爷爷,叫你搞清楚水在自然界的三态
7、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不多说了,这两版我看的最多
文革版
八十年代流行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