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研究近现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史非常重要

研究近现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史非常重要

研究近现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史非常重要9月6日,由上海社科院“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主办的院庆60周年新书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

9月6日,由上海社科院“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主办的院庆60周年新书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与会众多上海现代史研究专家围绕近代上海抗战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重大事件,进行了学术研讨。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认为,适逢上海社科院60年大庆,上海社科院是中国学术重镇,成果丰硕,人才辈出。历史研究所更是享誉世界的史学机构,特别是长期以来,许多前辈甘于清贫,矢志整理与译介,惠及学林,并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与标杆。近代上海史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点,大量的资料还需整理和挖掘。比如上海红色空间的重构,将有助于上海红色文化的集体钩沉与时代反思。

上海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云教授指出,上海的抗战文化研究是一个学术研究宝库。上海抗战史中所蕴育的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根据史料重新发挖,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并不断给整个民族提供精神营养和动力,是当代历史学者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在这方面学术资源丰富,学术队伍梯队建设成绩斐然,必将大有作为。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张剑指出,自科学革命以来,特别是随着技术革新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外来因素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自然也愈来愈重要,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风吹草动就会引起中国发展的“蝴蝶效应”。因此,对于现代中国历史的研究,历史工作者应该扩展视野,以世界眼光观照现代中国的发展,寻找现代中国发展动因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探求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更好地了解与理解现代中国。《现代中国与世界》集刊,汇聚学界新声,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材料,如近代江苏存在着奴隶制、领主制、地主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形态等。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马军研究员在会上就其所著《史译重镇: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翻译事业(1956—2017年)》一书,发表了感言。他指出该书旨在拂去时间留下的尘埃,重现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60年的历程中那些史学翻译作品的光芒。史学翻译与史学研究,同样是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的学术研究两条主线。但由于评价制度的忽视,诸多译者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但实际上他们为学术界和学术史作出了重大而独特的贡献。本书分上、中、下三编,集资料性和工具性于一体,上编是编年体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成果详目(1958—2017年)”,为读者提供一个有关历史所翻译成果集体记忆的新刻度;中编为一份方便学人查检的“中国近现代史译名对照表”,由“正表”和“索引”两大部分组成;下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工作文献选编”,收录了几十份涉及相关译人、译作和译事的历史文献。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江文君副研究员介绍了《(民国)大事史料长编》(全十册),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编辑的大型史料长编。本书从历史档案及《申报》、《民国日报》等民国时期的重要报刊中收集1919~1926年间民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重大事件的相关资料汇编而成,是研究民国史重要的基础文献。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赵婧副研究员认为,以凝聚学术共同体为宗旨,现代史研究室一直秉承继往开来的学术精神,寻求在各个研究室或研究所之间、各个科研或教育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并完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专题研究、学术论文集,也有史料汇编、系列丛书,希望通过整理编纂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基础史料,为其他研究者提供研究便利与基础;通过集中研究主题、召开学术会议、规划长期出版项目,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共同体,构建了史学研究的合作网络。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叶斌研究员指出,《屉内拾遗集》是一本史学随笔集,其中写到了倪静兰、沈宏礼、刘运承等好几个历史所已经去世的老师,并整理了他们的成果目录。这些老师的科研成就有大小,但共同的特点是严谨扎实,对科研有敬畏之心,所以他们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作者马军研究员近年来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他的历史所所史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学术史,对于所内同仁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上一篇: 一、什么是史料实证
下一篇: 芜家共成长| 趣味探索 乐享亲子时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