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农村调查的世纪回眸与走向 ——第98期“政科—中农讲坛”顺利举行

中国农村调查的世纪回眸与走向 ——第98期“政科—中农讲坛”顺利举行

中国农村调查的世纪回眸与走向 ——第98期“政科—中农讲坛”顺利举行中国农村研究网

本网讯(王玉莹/文)2018年1月10日上午,中国农村调查2017年总结表彰暨2018年调查启动仪式举行后,第98期“政科—中农讲坛”在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开讲。徐勇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农村调查的世纪回眸与走向》的专题讲座。分党委书记兼院长邓大才教授等全院老师、各年级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会议,来院参观访问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曾秀兰教授、副院长颜琳教授等一行四人也参加了讲坛,讲坛由分党委副书记徐剑主持。

认识是改变的前提,调查是认识的前提。为使学院师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一历史转变中的焦点问题,徐勇教授以“中国农村调查的世纪回眸与走向”为主题,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对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调查做了回顾梳理,并进一步对本世纪的中国农村调查进行了展望和阐述。

徐勇教授谈到,任何人和事都无法离开大时代,20世纪中国农村调查是历史断裂边缘的调查。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文明国家,历史上从未有过专门的农村调查,但进入20世纪以后,内忧外患,工业文明的进入使得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最基本的“家底”受到冲击,历史面临着“断裂”的危险,为了“保种保国”、“救亡图存”,以认识中国农村为基点,进而解释中国,解决中国问题的农村调查应运而生。徐勇教授其特点归纳为:一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即意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并且以土地调查作为主线展开,贯穿了整个20世纪;二是农村调查围绕中华民族自强而开展,并建立起在危机中产生的“民族自觉”以及为挽救民族而产生的“调查自觉”;三是产生了专门的调查机构和人员,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大体分为“技术学派”、“文化学派”、“产业学派”以及“制度学派”;四是为应对“世界历史”的挑战,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即立足于当地实际,对实际状况进行认识的行为,产生和强化本土意识,开始建立起本土化理论。

20世纪的中国农村调查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因为时代的限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成为中国在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中受到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是“调查自觉”及其调查缺乏连贯性。20世纪中国农村调查主要集中于20世纪20、30年代,而进入50年代,中国对传统农村进行了全面深刻地改造,在最需要也最有条件开展大规模农村调查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农村调查的自觉意识大为淡化,甚至连以调查为主要基础的社会学科也被取消,从而导致中国在制定农村相关决策上遭遇了重大挫折。其次是20世纪的中国农村调查缺乏大型深度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调查,即只关注“点”导致的广度不够、调查时间短导致的深度不够以及过于强调“经世致用”导致的厚度不够。

历史总是在过往基础上前进的,站在新的历史高点上,21世纪的农村调查既要充分吸取20世纪调查的经验,又要努力弥补过往的不足,从而将中国农村调查提升到与时代相匹配的高度。第一,重视基础性调查。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是长期历史的积累,在长期积累中所形成的一个国家成长变化的基础构成了社会变迁的起点和底色,这是一个国家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根基。因此21世纪中国农村调查应高度重视家户单位,加强相关的基础性调查。第二,重视学理性调查。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总会依据一定规则运行,并会形成某种反复出现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会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由此便需要借助某种理论知识和认识视角从不同角度进行调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进入21世纪,中国学者需要以学理关怀的大规模农村调查作为支撑,从第一手资料中提炼发现新的理论,进而超越前人。第三,重视区域性调查。从历史延续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有不同的起点,也会有不同的行进路径。在20世纪,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国家总体性问题,具有同质性。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税的废除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区域性更为突出,不同区域的表现形式差异性更大,这便需要中国学者强化区域社会的农村调查自觉,为分类施策提供依据,从而推进从不同区域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文明进程和国家成长路径。

第四,重视系统性调查。从历史延续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并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系统,由此既需要从多个角度的调查来认识,也需要通过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的系统性持续性调查进行整体把握。第五,重视主体性调查。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变迁,在客观历史条件变化的同时,也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变化。20世纪至21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大历史变革的世纪,广大农民的生活波澜起伏,他们的命运、行为和心理都是巨大历史财富,但有待通过大型调查加以开发和记录。第六,重视传承性调查。从历史延续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在进化中会淘汰一些劣质要素,也会传承一些优质要素。对于有着古老农业文明传统的中国来说,农业文明构成了丰富的历史底色,也是宝贵的文明遗产。进入21世纪,传统农村和农民正在迅速消逝,成为“最后的农民”和“消逝的农村”,面对这一巨大历史变化,需要中国学者通过抢救式的农村调查,全面了解传统文明底色,以总结挖掘继承珍贵的农业文明遗产,使得优秀的传统农业文明得以传承。第七,重视比较性调查。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不仅是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国家的交往日益扩大的过程。进入21世纪,中国由一个农业文明大国转变为工业文明大国,与此同时也开启了由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的转变。中国走向世界不能重复殖民者的老路,所秉持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理念,这需要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尊重和包容,中国的农村调查也要走向世界,并通过调查在比较中寻找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

邓大才教授为讲座作总结发言。他认为,徐勇教授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农村调查进行了系统清晰地梳理,并且为中国农村研究院所做的家户调查、口述史调查、村庄调查以及七大区域调查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引导大家进一步的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内在规律。

世界历史研究网_世界历史研究网站_世界历史研究院

世界历史研究网_世界历史研究院_世界历史研究网站

世界历史研究院_世界历史研究网_世界历史研究网站

世界历史研究网_世界历史研究网站_世界历史研究院

上一篇: “百年风华:中国从沉沦到复兴的史诗”
下一篇: 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探索、开辟和拓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