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ppt参考课件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ppt参考课件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ppt参考课件为动力学规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总体而言,自然规律具有自在性,历史规律具有自为性。注意:历史规律的特殊性或曰历史规律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为动力学规律

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

学规律

总体而言,自然规律具有自在性,历史规律具有自为性。

注意:历史规律的特殊性或曰历史规律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因为:

•第一,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

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个人愿望与个人行动的冲突构成社会发展的“合

力”,并形成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其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

展。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时,就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种情形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

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的

生产关系

青铜器

奴隶社会的

生产关系

铁器

封建社会的

生产关系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的生产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

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

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

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

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

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

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

的。”

——马克思

提示: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表

现主要有两种。一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

力的发展;二是在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情

况下,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

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而超前发展。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10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基本内容: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

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

注意:

不能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机械地理解为生产力的任何变化

都会引起甚至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不能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中的“适合”理解

为绝对适合。

11

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

观察和研究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

据,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的胜利的根本保证。

12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

(1)经济基础的概念

经济基础是指同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

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3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经济基础专指生产关系,不包括生产力。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规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特

征。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

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

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

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14

(2)上层建筑的概念: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等的复杂体系。它包括

两个部分:观念(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

•思想上层建筑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先导,它制约和影响着政

治上层建筑。

一方面,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

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另一方面,思想上层建筑影响着政治上层建筑巩固和

发展。

•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着思想上层建筑。

注意:上层建筑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

15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表现如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

质。

•再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

的变化和发展。

16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第二,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作用。

这种服务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服务方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两个相互联

系的方向:一是用各种方式积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

巩固和完善。这是一种“为我”的方向。二是采用各种方式

同各种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因素作斗争,其中包括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也包括威胁自己的新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萌芽。这是一种“排他”的方向。“为我”

和“排他”相辅相成,其实质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

其次是服务方式。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通过对社

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而实现的。

再次是服务效果。上层建筑为自己经济基础服务的效果有两

种: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

 注意:从整个社会有机体的角度看,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社

会有机体发展的作用究竟如何,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

济基础的性质。 17

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当防止

和反对经济决定论、上层建筑决定论、二元论和多元决定

论等错误观点。

• 经济决定论片面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上层建

筑的反作用,把历史唯物论简单化、庸俗化了,犯了形而

上学的错误。

• 上层建筑决定论否认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上层

建筑的反作用。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 二元论认为,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都起决定作用,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夸大了上层建筑的作

用。

• 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结构中属于不同层次的各种成分,

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是相互决定的。这种观点

的实质和二元论相同,都是唯心主义。

18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主要内容:

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

变化发展。

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

作用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反作用。

19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方法论意义

• 第一,它是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

本理论。

• 第二,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

针、政策的哲学基础,是我国进行政治体

制改革的重要理论根据。

20

主要内容:

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历史规律实现的

根本途径

 二、科学技术革命——历史规律在现代社会实现

的重要途径

 三、阶级斗争:历史规律在阶级社会实现的重要

途径

 四、社会革命和改革:历史规律自我实现的两个

基本环节

 五、人民群众:历史规律的实现者

21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

 它们涉及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要素,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

领域,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 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

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社会其

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推

动社会向前发展。

 第三,它们的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社会历

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2

2、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

• 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其次,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又影响和制

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

23

3、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是历史规律

实现的根本途径

•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

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从基本

不适合回到基本适合,如此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

演进,从而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得以实

现。

24

二、科学技术革命——历史规律在现代社会

实现的重要途径

1、科学技术革命的含义

• 科学是形成为理论体系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

的总称。

• 技术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它

包括生产劳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生产的工艺过

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等。

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

学革命是指人类在理论知识方面的飞跃。技术革

命是指人类在技术方面的重大变革。

25

近代以来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 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60、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

应用为主要标志;

• 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磁理论的突破为基础,

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 第三次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

物学等基础理论的突破为基础,以六大科技群(微电子等

信息科技、原子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

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及海洋科技)的

出现为主要标志。

26

2、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 第二,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形

式,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的经济

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2)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7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 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 当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

紧张。

• 当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日益紧

张。

 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产生的原因:

• 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

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

控制手段。

• 另一方面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制度

有关 。

28

三、阶级斗争:历史规律在阶级社会实现的

重要途径

1、阶级斗争及其根源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

对抗和冲突。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

本对立。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

体现。

29

• 列宁说:“什么是阶级

斗争?这就是一部分人

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

就是广大无权者、被压

迫者和劳动者反对特权

者、压迫者和寄生虫的

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

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

级的斗争。”

30

 第一,阶级斗争是实现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

必要的关键的环节。

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社会形态发生量

变的直接动力。

 再次,阶级斗争是消灭阶级,实现由阶级社会向

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必经途径。

 注意: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

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31

3、阶级分析方法

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

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

象的方法。

 怎样进行阶级分析呢?

• 第一,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阶级现象与非阶级

矛盾和现象。

• 第二,必须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

• 第三,要在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的同时,分析

各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

• 第四,要分析同一阶级中各阶层的差别和矛盾。

• 第五,要对阶级作历史的分析。

32

• 1、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是促使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

社会活动,是先进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

础和政治上层建筑而进行的历史行动。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

锐化。

33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阶级社会社会形态

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其次,社会革命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

主体性和伟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

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

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

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做

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

可思议的奇迹。”

34

2、社会改革

(1)社会改革的涵义

社会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

统治,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在不改变上层建筑

和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发展

要求的因素和环节进行调整和革新的活动。其实

质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罗斯福新政

35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区别

 其一,社会革命实现的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

改革实现的则是社会形态的量变,社会革命改变

的是社会的基本制度,社会改革改变的是社会的

经济、政治体制;

 其二,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发动的、自下而上

的、旨在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历史行动,社会改

革则是统治阶级发动的、自上而下的、旨在更好

地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社会行动;

 其三,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社会改革

一般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36

• 其一,二者都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

结果,只不过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激

化的结果,社会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

到一定程度而又尚未激化的结果。

• 其二,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社会历史

发展的动力,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环

节。

37

(2)社会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社会改革是推动社会形态量变的直接动

力。

38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这一范畴,包括质和量两个方

面。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

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的总和,从量

上看,人民群众是居民中的大多数。

应该指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

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上一篇: 未解之谜网
下一篇: 遗产的“融合”:历史的枢纽与转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