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阳光和煦。静静矗立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外马路的汕头侨批文物馆,迎接着一批又一批观众。馆内,一封封泛黄的侨批和许多因侨批衍生而来的文物、方言歌谣,无声诉说着游子们在海外打拼的艰辛以及对家国亲人的牵挂与深情。
汕头侨批文物馆是全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
批,潮汕话中为“书信”之意;侨批,就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国内亲属家眷的书信、汇款的合称,具有“银信合一”特征,体现着忠义孝悌信等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是“信而有征”“无征不信”的生动诠释,也是研究移民、华侨、邮政、通信、金融、交通、外贸乃至书法、篆刻等的第一手资料,被国学大师饶宗颐等专家学者盛赞为“海邦剩馥”“媲美徽学”“侨史敦煌”。
继2013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注:当时参加申报的中国侨批档案17万封侨批中,大约有10万封来自广东潮汕地区)后,潮汕侨批在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时再次迎来“高光时刻”。而在日前刚刚闭幕的2021年广东省两会和汕头市两会上,关于侨批文物的保护、研究、开发也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文化价值“媲美徽学”
“一船目汁(泪水)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火船驶过七洋洲,回头不见俺家乡,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时能回还。”潮汕地区民间至今流传有这样一首记录当年海外侨民为谋求生活、漂洋过海艰辛打拼创业的民谣。
当年四处漂泊的游子,在海外辛勤劳作后,会将积攒的血汗钱,委托回国的亲友和同乡捎带回家,以尽赡养长辈妻儿的义务。在那个金融邮政机构尚未正式建立或极不完善的年代,“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侨批应运而生。
汕头侨批文物馆中的雕塑,重现了送批、收批时的场景
“一封薄批,几句嘱言,再加若干血汗钱,这些‘抵万金’的家书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是连接海外侨民和祖国侨眷的感情纽带和生命。”汕头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指着他办公室书柜上满满当当的侨批研究书籍说,如今已泛黄的侨批记录着近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变迁和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确实如此,记者在汕头侨批文物馆参观时看到,国学大师饶宗颐高度评价侨批文化的八个大字“媲美徽学海邦剩馥”就竖立在该馆二楼入口处,格外醒目。据悉,饶宗颐曾评价称,侨批文书“与徽州的契据契约价值相当”,其文化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是文化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
作为全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目前藏有逾11万封侨批,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老一辈潮汕侨胞艰苦卓绝创业史的绝佳窗口。林庆熙告诉记者,侨批的初衷是赡养眷属,但在特殊历史时期,承担了特殊角色,有特殊的历史贡献:“在1895年至1937年,潮汕地区的经济社会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但却能够保持相对繁荣稳定,就是靠侨批带来的外汇起到平衡和调剂作用。”
林庆熙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当时海关的进出口统计表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40%至50%的潮汕家庭是靠侨批过活的,因此潮汕地区素有“食侨批”“食番批”的说法。
汕头侨批文物馆内展出的侨批
此外,林庆熙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特殊的回批:“这是抗战时期,由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和廖承志联名写给三位泰国华侨的回批。这三位泰国华侨在祖国危亡关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日主张,通过泰国批局,以‘口批’的方式捐赠国币200元,捐款历经波折,辗转才送至抗日军政大学。回批中对他们的‘爱国热忱’和义举予以了高度评价。”
“带钱八元,另带鞋子帽子背心,并托朱贵兄买大海参一元。”“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汕头侨批文物馆内收藏的每封侨批,尽管其背后故事大都平凡而琐碎,但将成千上万封批信揉进历史长河中,浮现的却是当年远渡重洋打拼的潮汕游子悠长厚重的家国情怀以及忠义孝悌信的中华传统美德。
“潮汕侨批文化研究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如今,侨批文化传播方兴未艾,对潮汕侨批的探索取得喜人成果。”将自己定位为“历史碎片打捞者”、汕头侨批文化“守门人”的林庆熙说,倾注了20多位侨批研究专家心血、历时近3年编撰的《潮汕侨批辞典》已于近日完成校对工作,不久将印刷出版。
据悉,《潮汕侨批辞典》是国内第一部收录并解释与潮汕侨批相关词语的工具书,涉及词语1851条,分为商号、机构、专名、文著、邮政、金融、地名、语言8个大类,旨在“汇侨批之萃,补群典之缺”,为潮汕侨批的整理研究提供基本线索,帮助读者了解潮汕侨批,并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资料。
除《潮汕侨批辞典》外,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过去的20余年时间里,还相继完成了“九个一”工程,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其中在侨批数字化方面,截至2020年5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潮汕侨批档案已全部收录进广东省档案局侨批档案管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数据成果。
这首以“难”为题的七言绝句是印度尼西亚陈君瑞寄给潮州侨属的侨批,写尽侨胞出洋谋生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恋
持续保育“世界记忆”
更令林庆熙等侨批文化研究者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关于侨批文化的保育活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在汕头西堤公园,侨批被创造性地制作成500多块瓷砖艺术作品,嵌入西堤公园的公共空间里,为市民创造重温侨批历史文化的场所,实现历史文献展示与人居环境改善合理结合,在2017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潮语版大型话剧《风雨侨批》以及央视大型纪录片陆续上演,让侨批文化真正成为“世界记忆”。
在近日闭幕的2021年省两会上,“加强侨批文物保护和研究”同样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其中,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档案馆馆长陈华江就建议,加强对侨批档案保护研究利用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落实好《世界记忆保护文献遗产总方针》和《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要求,并加强研究队伍,从更高站位、更广视角、更深维度开展研究,进一步加强开发利用,结合广东潮剧、汉剧、粤剧和话剧到海外巡展巡演,凝聚侨心侨力,不断扩大爱国爱乡同心圆。
而在此之前,汕头市也印发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将以“补齐短板、提升品质、激发活力、形成品牌”为路径,从“八个一批”精准发力,努力开创汕头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局面,加快建设立足粤东、面向全国的区域文化高地。
侨批被创造性地制成500多块瓷砖艺术作品,嵌入西堤公园的公共空间里
【文脉故事】
批局后人讲述侨批记忆:“我父亲创办的批局,更像一种公益事业”
今年82岁高龄的汕头大学退休教师曾益奋,是汕头目前能寻访到的数位批局后人之一,其父亲曾仰梅是潮汕地区颇有知名度的“振盛兴批局”创办人。“振盛兴批局”1899年设立,1979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有80年经营史,在潮汕地区批局中屈指可数。
据曾益奋回忆,他父亲于1873年在暹罗(即泰国)出生,6岁时回家(即汕头市澄海区渡头村)投靠婶婶,并接受启蒙教育,十多岁时因家庭变故回到暹罗。可以说,曾仰梅自小便是在侨汇的抚养下成长的。
1897年,曾仰梅带着在泰国赚取到的人生第一桶金回到汕头,准备在老家建房。不过,在抵达作为通商口岸的汕头埠后,他很快发现了当时国内币制不统一的商机,于是开设了“暹兴利钱庄”,提供汇兑、借贷等业务。
两年之后,曾仰梅与在暹罗做生意的邻乡人蔡永盛合办“振盛兴批局”,并在泰国、汕头埠和渡头村同时开设批馆。“尽管我父亲的批局不是最早的,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信誉和口碑都很不错,所以才能经营80年不衰。”曾益奋说。
曾益奋说,最辉煌的时期,汕头埠分布有六七十家批局。而他的部分童年时光,也曾在批局中度过。“那时候一辆自行车不亚于现在的一辆宝马汽车,而每家批局门口几乎都有几辆自行车,这是批脚们(即侨批派送员)送批的主要交通工具。”曾益奋说。
“我父亲的批局生意是全家参与的,我不用上学时也会被喊去帮忙,但只能抄抄写写或盖盖章,稍大一些也会帮忙送‘回批’到其他批局。”曾益奋半开玩笑地说,他之所以喜欢去批局帮忙,就是因为可以骑着自行车穿街过巷,很有面子。
“振盛兴批局”创办人曾仰梅
“资源共享是侨批业较有趣的一点,只要知道某个批局在一个地方有固定批脚,便会将批件交由那个批局派送。”曾益奋说,当时批脚是个较抢手的职业,因为他们的工作能给侨眷带来海外音讯,因此很受欢迎,地位较高,酬劳也不错,因此批脚是农民在农闲时的兼职首选。
谈起对侨批业最深的印象,曾益奋说,他对从业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至今记忆犹新:“算批复核时若有一分钱差误,他们都要重新再算,如果最终发现是四舍五入导致的误差,就要批局自己垫款,因此批局有时也要做亏本生意。”
确实如此,侨批业附属于运输和贸易行业而生,负责为游子与家人联络,并非一个稳稳赚钱的行业。尽管如此,但仍有许多人愿意为其全力以赴,曾益奋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益奋说,他父亲的出身和经历,让他深深懂得,侨批既是海外游子与家乡祖国的感情纽带,也是家乡侨眷生命线,因此尽管他曾在泰国以及香港、汕头创办了很多产业,但他一生心血最主要还是在批局之中。
据曾益奋回忆,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侵华日军开始进犯汕头,曾仰梅在其他实业相继倒下时,仍坚持兴办批局。最初采取将批银在香港中转驳汇的方式送往汕头派发,而当香港也被日军占领后,他们依然坚持通过“人肉带批”形式,将海外侨批带往国内。
曾益奋说,在他看来,批局更像是一种带有深深家国情怀的社会公益事业。一个偶然的机会,曾益奋得知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正在搜集侨批文物资料后,就毅然把家里保留的与侨批有关的东西捐献了出来,并且至今仍在尽自己所能,协助开展侨批研究。
【文脉众议】
侨批文化研究大有可为
文/王炜中(汕头侨批文物馆首任馆长)
我认为,侨批是原生态的“草根”档案文献,民间特色鲜明,内容极其丰富,从中能解读出侨胞家庭的家情、侨胞故乡的乡情、侨胞的祖居国和侨居国的国情、侨胞与他们眷属的亲情……可谓是能与徽州契约媲美的“社会百科全书”,是研究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宝贵历史资料,可与典籍文献互相印证,补充典籍文献记载之不足。
从一纸侨批,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心系家国、知恩图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笃诚守信、言出必行、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崇文重教、兴学育才等高尚品格,因此香港知名爱国人士庄世平盛赞其“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具体表现”,香港爱国实业家陈伟南则认为,它“对进一步凝聚侨心,为祖国富强、家乡繁荣、共同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汕头是我国的著名侨乡,侨批文化是汕头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汕头要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首先要有一种坚强的精神力量作为开展各项建设事业的重要支撑,所以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侨批文化的研究力度,并将其视为汕头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过,现存于文博机构中的侨批原件仅是实际存世量的一小部分,目前仍有大量侨批原件流散于民间。因此,侨批文化资源是需要抢救的。在侨批价值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应该成立一个侨批文化基金,由国家、省和市拨款,专项负责侨批的抢救性征集、宣传和展示工作,也可为侨批存藏环境优化和数字化保护提供设备改进和人才培养资金。
为此,我建议把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确定为侨批文化研究基地,担负起研究的主体责任,制订出侨批文化研究的总体规划,以便更好地保证系统性的研究工作能够井然有序进行。
与此同时,要根据总体规划,开列出一批具体的研究课题,定期召开研讨会,集中力量认真研究。在目前已有的特约研究员基础上,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文化队伍。基于侨批的跨国性,在建设研究队伍时要重视发挥海外研究人员的作用,以形成合力,共同为侨批研究贡献力量,增强侨批文化研究深度和广度。而为更加充分地发挥侨批文化的正能量,可将它列为乡土教材,让下一代更好地传承、弘扬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