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举办了首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角中的历史书写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会议由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主任董欣洁研究员主持。
董欣洁研究员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报告了本届会议的基本情况。中华文明作为全球范围内唯一没有中断并独立发展至今的原生文明,在基本特性上表现出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强大发展动能。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杰出成就,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了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在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这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引领作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伟业,正在为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书写开辟新视野和新境界,而当代的历史书写理论与实践,显然也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角中接受时代的检验,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贡献学术力量。
董欣洁研究员主持会议
因此,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明研究交流互鉴、探索新时代历史书写思想和实践的新进展、促进历史理论研究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将举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角中的历史书写”系列研讨会。今年是这个系列的首届会议。本届会议得到了所领导和参会专家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到会并指导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的具体科研工作。
在主题报告环节,有六位专家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的报告题为《新时代中国历史科学的新使命:基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考》。他从文化传承与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建设新时代中国历史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新使命两方面指出,加快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体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新时代中国文明观”,自觉做到“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是我们这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为建构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历史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历史研究;二是要坚定担当使命,历史研究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风雨同行;三是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加快建构中国历史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四是要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力量,推动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历史书写作为中国历史科学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新实践、新探索必将载入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史册。
于沛研究员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文明教授以《中西历史比较视野下的“文明”观念变迁》为题,指出中西双方在各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明观念存在差异。其中,西方文明典型的二元论观点是双方最重要的一项差异。与西方明显不同的是,中华文明自先秦以来形成的强调中庸、和谐的文明观念。在他看来,西方之所以会形成强调自我与他者的差异、强调文明与野蛮之对立、强调善与恶两极分化的文明观,一方面源于古典时代城邦政治中明确的自我与他者之分,另一方面则根植于从犹太教到中世纪基督教的一神教观念。近代以后,片面以欧洲文明为最优的所谓“文明使命”观念与此前二元论的文明观一脉相承,深刻渗透在西方国际政治的观念与实践之中。虽然20世纪下半叶的后殖民理论对此有所反思,但仍不足以克服西方文明观念的缺陷和不足。中国先秦“文明”一词主要用于描述“圣人”文德辉耀及“天下”因此而变得光明。近代以来,中国文明观发生了两次嬗变:一是晚清至民国初年,“civilization”一词经由日文翻译传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基础。从历史书写的角度看,文明观也意味着世界观,是如何理解历史的观念。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角讨论历史书写,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时代意义。
刘文明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赵庆云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十七年”间中国、朝鲜的近代史书写》。他认为,近年来企求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全球史观”非常兴盛,跨越国境的历史认知也吸引着诸多研究者投身实践;但也应看到,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仍是基本的政治标识,也仍然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1949—1966年间,中国、朝鲜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对诸如中日甲午战争、开化党、甲申政变等近代历史问题的叙述和评价或隐或显地存在分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就着力宣扬国际主义,抑制民族主义。但是“阶级”与“民族”之间不无扞格,这在历史书写中也有所体现。中国史学家虽然力图以阶级话语来化解与朝鲜关于历史书写的矛盾之处,然而在叙述与朝鲜相关的近代史事时,阶级话语与民族情感仍存在紧张,史学家不免纠结于究竟以“阶级”为本位还是以“民族”为本位。从中外文明比较的角度思考历史书写,有着更高的战略立足点。而不同国家对近代历史事件的交叉部分如何书写、如何叙述,也能为我们思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角中的历史书写,提供具体的研究样例。
赵庆云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侯毅研究员的报告题为《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文化建设的任务与路径》。他指出,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取得显著进步。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事业,需要全社会不断提升海洋意识自觉,形成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在建设海洋科技强国、海洋经济强国的同时,将我国建设成为海洋文化强国。建设海洋文化强国既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也出于总结历史发展经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求。中国先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海共生,尚和敬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向世人展示中国人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和睦共处的良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则应从以下五个方向推进海洋文化强国建设:一是要服务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合法权益;二是要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服务于国际交往与合作;四是要服务于人海和谐发展;五是要服务于推动中华海洋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这对于海洋史的书写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侯毅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高希中副研究员以《中外文明比较视域下的历史书写》为题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直接促进了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理论界、学术界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相关主题已有比较全面的论述,但也存在几方面问题,如部分研究成果同质化、与现实重大问题脱节、与中国本土历史存在隔阂、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学界需要进一步在中外比较视野下,结合中外历史和现实实践继续深化研究。具体来说,研究的出发点既要基于思想,更要基于具体历史实践;要综合运用中外比较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要具有现实关怀,积极呼应现实重大问题;要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成果,提炼新概念,形成彰显中国主体性的新话语;要坚持以生活生产实践为加深研究的必要路径,知指导行,行深化知,知行互辅。
高希中副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庄亚琼助理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史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集中展现》。她指出,中华优秀史学作品不仅直接描绘了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不凡历程,更从不同层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史记》所创制的纪传体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汇集了中华文明的不同面向与丰富组成,是回应时代呼唤的史学创新。作为中国第一部从中华文明诞生开始记述的通史作品,《史记》本身既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产物,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史记》从长时段、大历史的视角出发,记述中华大地上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先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深刻展现了统一性、包容性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史记》蕴含慎战、知战、善战、止战的丰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华文明对和平的不懈追求,也闪耀着中华民族致力维护和平的历史智慧。
庄亚琼助理研究员发言
在会议讨论与总结环节,董欣洁研究员指出,历史书写是一个专门领域,历史编纂学是一门专业学问,同时也是一个学科和学术的结合点,显而易见能够结合世界史、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历史理论和包括海洋史在内的各种专门史研究。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中国历史学的优良传统往往通过历史书写来体现和传承,例如连绵不断的记史(通史)传统,以人的具体活动为记述主题的人本思想传统,实事求是的“直书”传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规律探究传统,“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文献运用传统,“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历史叙事传统,多样的史书体裁实践传统,知古鉴今的致用传统,重视记述已知世界的“天下”传统,等等。中国古代史学的这些优良传统反映和巩固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统一发展,为新时代的历史书写提供了重要滋养。
19世纪中期世界史研究萌生以来,中国世界史的书写能够在中外历史比较中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道路;持续探讨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批判世界史研究和编撰中的“欧洲中心论”。唯物史观与中国这样连续发展的文明古国、人口大国的历史性结合,必然会产生中国特色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书写,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例如,坚持与时俱进地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坚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来阐释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努力探索中华文化立场与世界视角的有机统一;注重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综合运用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形态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等等。这些都推动了我国学者在书写人类社会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实践中辩证考察世界的演变。随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构建,历史书写显然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之一。今天各位老师的精彩报告,从不同领域和角度为探索历史书写的新路径做出了新探索,高屋建瓴,切中实际,对中外文明比较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拓展都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研究室的具体工作具有宝贵的助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