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四节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单元检测.doc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四节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单元检测.doc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四节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单元检测.doc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的,重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的,重现,现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四节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单元检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四节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单元检测.doc(4页珍藏版)》请在七彩学科网上搜索。

1、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的“重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的“重 现”现” 第四节第四节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一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 ,有四种解释: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 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其中,通常 说的 “历史” ,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区别下面两 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 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

2、,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 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 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 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 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 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

3、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史学研究的方法: 1基本的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 2重要方法:结构分析和阶级分析; 3其他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学方法、地 理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学方法、民俗学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1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一般说来,搜集 史料,要力求广泛、丰富(见后) ;运用史料,必须经过考订鉴别,以确认它的真实性和可 靠性(见后) 。 历史资料主要包括两大类: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其中文字资料包括传世文献、档案、文 学作品(以诗证史) 、碑刻、摩崖石刻、

4、甲古文、墓志等;实物资料包括化石、遗址、出土 文物、墓葬(如广西桂林灵川县发现的清朝坟墓)、寺庙等等,实物资料是重现文字出现以前 的历史的重要依据。另外,还可以借助社会学的资料和民俗学的资料,民俗学的资料则往 往能弥补缺乏文字记载与描述的不足, 使人们能见到历史中那些生动的还存在的 “社会活化 石” 。还有就是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P39,另见必修二 P4) 。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 口述史料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见学习材料 一个老兵的回忆 ) 口述史料亦称口碑史学。 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 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广义地说,它始现于

5、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 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 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地说,口述史出现于 20 40 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从某个角度说,口 述史是重视下层民众历史的产物,因为后者的活动和心理很少见诸文献,为了研究他们,必 须借助口头资料或口碑;从方法上说,口述史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 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因为口述史学家必须通过调查采访等直接手段, 从 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 以其为依据写作历史。

6、由于口述史料 的直接性,使这些主题的研究,特别是民族史、社会史,从时间上说是现当代史的研究更易 接近真实,减少史学家的主观性。特别是口述史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大大简化了资 料收集工作。所有这些,都吸引着史学家去从事这项工作。口述史研究也碰到许多方法上的 问题,比如如何看待和区分口述材料里的真伪,如何整理口述材料,把它们变成著史的有用 史料,甚至如何选择主题、制订调查计划、最后采用何种方法成书等等,都是口述史面对的 一些特殊问题。但尽管如此,口述史的文字生动,以及音像效果的直观,都极其有利于历史 学的普及。其它如: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只能作为旁证) 。 2使用史料应该注意的问题: 建国以来

7、,史学界出现一种偏向,就是不问史料的年代、真伪、价值,凡是合于或可能附合 自己的论点的东西,一律不加区别地使用,这种作法是严重错误的。这种作法会严重歪曲历 史事实,产生错误的结论。 史料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对它们进行审查工作,弄清它们是什么时代产生的;是真实 的还是伪造的;是第一手材料还是第二、三手材料。在使用这些史料时,一定要采取实事求 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具体的作法大约有下述几点: (1)在使用史料时,应尽可能用第一手材料。如无第一手材料,非用第二三手材料不 可时,应用年代较早的材料。因年代越晚,错误就越多。比如关于古代传统, 论语 、 孟 子 、 左传 、 吕氏春秋的记载就比西汉刘向的说苑

8、 、 新序要靠得住的多,因为刘 向的书多半是抄录先秦的书,今本经过多次传抄,错误更多。又如旧唐书编成于五代, 当时唐代实录还未亡,还可利用,因之书中所记唐史就比较可信。 新唐书成于北宋中叶, 时代较晚,可能未见到唐代实录,而编者之一欧阳修喜欢用春秋褒贬笔法,文笔力求简 洁,因此所记唐史有时反不如旧唐书为可信。又如讲明末农民起义和抗清的史书、笔记 之类的书,大半是彼此抄录,因此书虽多而用第一手材料即亲自参与其事,记载耳闻目睹的 事实的并不很多,因而出现不少问题。在历代史书中,此类情况常见,使用时应提高警惕。 这还可以用顾颉刚先生“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来解释 (2)在古代史的研究中应以文献与

9、出土遗物、遗文加以比较印证,不能偏重一方而置 另一方于不顾。 用这种方法取得创造性成绩的首推王国维, 他以甲骨文、 金文与古书相印证, 在古史研究上取得前无古人的优异成绩, 最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专信文献材料, 而置甲骨文、 金文材料于不顾;或专信地下遗物、遗文,不与古文献结合,就作出新的结论。两者都有很 大的片面性, 往往导致错误的结论。 例如有人根据甲骨文或出土遗物中缺乏商代的铁制农具, 因此就把殷商看作氏族社会; 还有人根据地下材料, 说到汉末或南北朝, 农民才知使用肥料, 那将如何解释诗?良耜的“茶蓼朽止,黍稷茂止”?这不是使用绿肥吗?夏商周三代都 以农立国,两千年中的农业生产不知使用

10、肥料,是难以想象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孤证不 取。 (2007 年广东高考 P4)考证史实与司法调查一样,都应力求准确,但弄清史实往往比 弄清案情更困难。司法工作中,往往取得一两件“铁证”即可定案。考证史实时,虽然有时 也能找到这种“铁证”(如旅顺危急期间李鸿章与丁汝昌的来往电文可视为丁汝昌坚持避战 保舰的铁证,足以驳倒众多史料和著述中关于丁汝昌“坚决请战”的说法)。但是,由于事 隔多年,很多史事已无“铁证”可寻。很多史事虽有一定数量的第一手史料,但由于作证的 立场,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所述内容并不完全真实。不同的第一手史料对同一史 实的记叙也往往有程度不同的歧异。需要认真对照分析,作

11、细致的去伪存真工作。虽然在作 出考证结论时,应尽量以第一手史料为依据(在第一手史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挑选可 靠性较高的第二手史料作为补缺之用)。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考虑问题比较全 面周到,为了开拓思路,扩大思考问题的线索,应根据必要和可能扩大查阅史料的范围,不 仅限于查阅第一手史料,还要查阅派生史料,甚至还要查阅某些有参考价值的无根史料。从 众多史料的众多说法中发现线索,打开思路。在此基础上,再对第一手史料进行认真分析, 会收到好的效果。 但是, 在考证工作得出结论, 要在论著中进行表述时, 引用史料务求其精。 如果用一两条铁证就足以证明史实, 就不必再引用其他史料。 如果用三四

12、条第一手史料相互 对照足以说明真相,就不必证引七八条,十几条。不过,史学界长期以来有“旁证博引”的 风气,引用史料太少往往会被一些学者视为见闻狭窄。为了随俗,适当多引用几条史料也未 尝不可。但在补充引用时,切忌引用格调较低的史料,特别切忌使用无根史料,以免产生画 蛇添足的效果。 (3)史料能否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史料作者对历史事实所持的 立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等等。 审查史料的真实性时,首先要注意史料作者对所述史事所持的立场。对同一史事,支持 者在记叙时常难免有溢美之处,反对者常难免有贬抑之词,使记叙的客观真实性受到损害。 主观好恶越强烈, 记叙的客观真实性越难保证。 有

13、的史料作者对所述之事实并无明确的主观 好恶,态度比较客观,所述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就较有保证。例如庚子记事的作者仲芳氏 在义和团初进北京时和进京后的一段时间内, 对义和团并无明确的立场, 而是在认真观察思 考。作者在 6 月 20 日(五月二十四日)日记中写道: “看其连日由各处所来之团民不下数万, 多似乡愚务农之人,既无为首之人调遣,又无锋利器械;且是自备资斧,所食不过小米饭玉 米面而已。既不图名,又不为利,奋不顾身,置性命于战场,不约而同,万众一心;况只仇 杀洋人与奉教之人,并不伤害良民;以此而论,似是仗义。若看其请神附体,张势作威,断 无聪明正直之神, 而附形于腌脏愚昧之体; 更焉有杀人放火之神灵者乎?且焚烧大咋栏老德 记一处之房,遂蔓延如此大火,保以法术无灵;以此而论,又似匪徒煽惑扰乱耳。 ”他觉得 义和团“是正耶,是邪耶,殊难揣测。 ”因此,在观察和记叙义和团情况时,态度比较客观, 所记内容比较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义和团的情况; 从中既可看出义和团的优点, 也可以看到义 和团的缺点。 此书对于城内新设之坛与乡村

上一篇: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下一篇: 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