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21岁的朱允炆终于摆脱掉了朱元璋那巨大的身影,成为年轻的建文帝。他登上皇位之后,力图改革,却招致了祸患。
从朱元璋1368年统一全国,创建了大明王朝,到崇祯皇帝于1644年在眉山上吊自杀,彻底改朝换代,一共历经276年,共经历了16个皇帝在朝。
这16个皇帝凭着各自的能力,抗天灾、平起义、战外敌、挨党争,历经百年风吹雨打,仍生机勃勃。但其中两次地位的转变给明王朝的统治带来了危机,尤其是第一次通过四年靖难之役完成的地位转化,更为国家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朝第二个皇上)
所谓靖难之役,就是明成祖朱棣,为夺建文帝朱允炆皇位而发动的战争,结局也很明显,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结束了他仅仅四年的统治生涯,大明江山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朱家的皇位经历了一场战争,绕了一个圈,最终由朱棣坐上了这把交椅。那么,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将皇位直接传给能力更强的朱棣?难道真的是因为朱棣不是嫡长子?
不少人认为,朱元璋受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才将皇位跨代传给朱允炆的,但事实果真如此么?
古代选择继承人不是靠谁更加聪明有才智,而是选择嫡长子首先由身份高贵的来继承,而不是以年龄的大小来排序。如果嫡子有多个,才根据年龄来区分,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龄大,即使比嫡子更有才能,也不能僭越这个规矩。
除非,皇帝他没有嫡妻,没有生育儿子,或是嫡子都死完了,才能轮到庶子。如果嫡子去世,但去世之前育有嫡,那么皇位应该跨代传给嫡长孙,这就是古代继承制的基本原则,从平民百姓到诸侯百官到皇家子弟,皆是如此。
朱棣,他是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除太子朱标早逝外,还有二子朱爽,三子朱刚,即使按照名次排序,也轮不到朱棣的头上。如果选朱棣为太子,自然会落下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话柄,为以后埋下隐患。
再说朱允炆,他也不是太子朱标的嫡长子,但是朱标的嫡长子在八岁时就去世了,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朱允炆的生母为吕氏,也就是他并非嫡子,而是庶子。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庶长孙,按照继承制,他是更加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也不该传给朱允炆。
所以认为朱元璋因为继承制的原因,失传给朱允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按照古代礼法,大致可以总结为4点原因:
一是朱元璋认为朱允炆是个孝顺之人。因为朱允炆从小便温文尔雅,对父母十分孝顺,在其父生病期间,他守护在床前端茶递水,丝毫不敢懈怠。其父去世后,朱允炆不顾自己日渐消瘦的身体为服,长期守孝,感动了朱元璋,而且他对兄弟、叔叔都慈爱有加。
朱元璋曾经问过朱允炆,要是等他即位之后,假如叔叔或是弟弟们不服,起兵造反怎么办?
朱允炆正义凛然地说,首先要用血浓于水的爱来感召他们,如果不能感化成功,那就用忠君爱国的大义来说服他们,如果以上两点都不能成功,最后采用武力来压制他们,而且绝不会伤及他们和家人的性命。
听了朱允炆的话,朱元璋十分欣慰,为有这样一个懂大义的孙子感到自豪,也就十分放心地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
相比之下,这位小皇帝的劲敌朱棣则要物时凶狠得多,整天见得最多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明晃晃的刀剑和出生入死的将士。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朱棣,其素质和心智绝对不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君王。
朱元璋想大明王朝的后代统治者应该都是仁君,他亲自选的太子也是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朱允炆比他父亲更加于腼腆和温顺,朱元璋给他安排的首辅大臣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成都是饱读诗书的书生,所以朱元璋就认定这样一位纯孝的皇孙将来必定是一位仁君。
二是朱标这一系根基强大,朱标的岳父大人是常遇春,兰玉是他的亲舅舅。那时满朝文武大都和他有微妙的关系,他在世时太子之位就稳如泰山,再加上朱元璋的一心庇护,没有人敢动摇他的位置。
他在太子之位稳坐24年,从洪武十年起就开始接触政务,帮助朱元璋批阅奏章。他的根基早就穿插在各种势力之中,几乎开国功勋都被他拉入麾下。
朱元璋认为,朱标和朱允炆宽二者理念相反,却互补得正好,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朝臣们都紧紧地抱住朱标一系的大腿。他和朱元璋双管齐下,自然也为他的儿子铺好了一条大路,以至于立朱允炆为王室最稳妥。
三是避免皇子争夺。事实上,在重新立储之前,朱元璋就曾征询过翰林学士刘三吾的意见,他告诉刘三吾,自己有意将燕王朱棣立为储君,不知道这样安排到底好不好。
身为知识分子的刘三吾对朱元璋说,千万不可立燕王,那样置秦王和晋王于何地。正如前所说,朱棣前还有两个嫡亲的哥哥,如果立朱棣为储君,必定会导致各个皇子明争暗斗,打得不可开交。
除了燕王之外,为人更加凶横的宁王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宁王可以说是诸王中公认的第一枪,每次领兵作战他都冲在最前面,非常之冷血。晋王、秦王这些武王爷同样也是难以驾驭的。
在建国之初,他就筹备分封皇子,已达到削分兵权的目的,将亲戚和皇子都分散到全国封地去,镇守各自的诸侯国,把皇子都分到远离京都的地方去。同时还立下祖训,规定非皇帝亲自诏书,各诸侯不能举兵来京。
在最关键的立储时机,万万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不但前功尽弃,还有可能断送了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如果在皇子之间选择新君,必定会挑起兄弟之间的祸端。
为了避免这危险的隐患,传给朱允炆是最为安全的选择了。朱允炆当了皇帝,即使朱棣想联合其他皇子谋反,也没有这个机会。毕竟他们之间有天然的不可化解矛盾。他们都清楚,若是帮朱棣坐上了皇位,那他们的结局甚至比朱允炆还惨。相反,朱允炆当了皇帝,还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他的力量,使之相互制衡。
四是朱棣朝中无人。皇位的继承可不是皇帝一人说了就算,必须要经过满朝文武的默许。虽说大明王朝姓朱,但文武百官也是有很大话语权的。显然,文武百官之中,在朝堂之上,文官谏臣更能左右皇帝的选择。
而文人们最喜欢朱允炆,因为他们深知只有朱允炆上台,才能让大明朝的臣民们从猛烈的军事化高压独裁政治中跳出来。就这一点而言,既是大好人又是孝子贤孙的朱允炆,完全符合条件,百官站在自己的立场,也就必定会举荐朱允炆,为此才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
相比之下,朱棣就没有这么多代言人。朱棣远在北京镇守边疆,他本身就是武将,自己的亲信势力大都也是武将出身,他在京城就显得势单力薄了,没有人能在朝堂之上能跳出来帮他争取,甚至在文官中替他美言一句的人都没有。
在争夺皇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代言人一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缺了这个关键人物,任何一句话都要自己来说。然而,有些话从自己口中说出来就不是那个味道。
假设朱元璋问百官,谁当继承人更合适,此时朱棣站出来说,我觉得这个皇位非我不可。如此,不但群臣不答应,朱元璋也会觉得怪怪的,似乎有一种意图篡位的不轨之心。
所以,即使朱元璋看好性格上更像他的朱棣,也还是在临走前将皇位交给了朱允炆,而且朱元璋为朱允炆设计了一切,肃清了几乎一切可能的造反势力。
与其说靖难之役是朱棣争夺朱允炆的皇位,还不如说是朱棣和已故的朱元璋过招。
从结局来看,朱棣还是略胜一筹,但是万幸的是,皇位落在了朱棣的手上,大明王朝仍然还是姓朱,九泉之下的朱元璋也能瞑目了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