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处中西交通咽喉,敦煌的洞窟建筑、彩塑、壁画,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艺术品,是经过了一千年的文化交互形成的,世界上很少有这样连续一千年,吸收多民族艺术风格又自成体系的石窟艺术。
今天,我来到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给大家做演讲,感到很荣幸。给各位老师和同学报告的题目叫“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主要讲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敦煌莫高窟产生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4000多年前,已经有先民在此活动,考古曾发现人形彩陶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很多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有月氏、乌孙、匈奴。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曾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当时中国与欧亚大陆间的交通被全线打通。汉武帝很有眼光,他立即把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区收归西汉的范围,并设了河西四郡。为了开发这个地方,汉朝从内地向敦煌河西走廊移民,这些移民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灌溉技术,改变了少数民族原来的游牧形式。顺理成章地,以儒家为主的汉文化也传到了这个地方,为敦煌开窟打下了坚实的汉文化基础。所以我们接受外来宗教跟思想艺术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准备的,而且是有选择的。这些举措确立了敦煌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丝绸之路示意图(均敦煌研究院供图)
再说说敦煌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的北边不是山脉就是高原,这种地方交通肯定不便。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后9世纪,河西走廊成为中国通向西方的主要渠道。汉代的敦煌,向东可以到长安、洛阳,再往东可以到朝鲜半岛、日本;往西走就是新疆,再向西经过西域的南北两道,翻过帕米尔高原,可到中亚、南亚印度、西亚古波斯,乃至地中海古希腊和古埃及,波斯再往西走就是现在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地中海往西走就是古希腊、罗马;向北走,如果越过戈壁沙漠,可以到达天山北部,天山北部西行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史书上说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它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知识的交集地,在古代的交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产生于公元4世纪的莫高窟,就位于中西文化交汇交融的地点。
敦煌以东有个遗址叫悬泉置驿站,这个地方有一个汉代遗址,出土了几万件文献。公元前86年到公元前74年,敦煌作为汉王朝的西大门,接待过大月氏、大宛、龟兹、于阗等29国的使节。丝绸之路全线贯通后,东汉、三国、魏晋时,从西往东来传播佛教的西亚高僧、中亚高僧,如安世高、支谦、康僧会,以及西行求法的中国高僧都曾经过这里。史书记载,在公元284年,有号称“敦煌菩萨”的竺法护等高僧在敦煌首次翻译佛经,这也是敦煌教授佛教的时间。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敦煌莫高窟的创建与主要内容。以前中国人不知道佛教,从公元265年到公元421年前后,佛教逐渐广泛传播,人们开始着重造像。在这个风气之下,公元336年莫高窟开始营建,我们怎么知道呢?这里有一个碑,叫《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有个名叫乐僔的和尚,“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乐僔认为是佛在召唤,便在鸣沙山东麓的崖体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乐僔之后又来了一个叫法良的高僧,莫高窟的营建就从这两个人开始,此后连续10个世纪不断地造,有了建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
位于敦煌东南鸣沙山东的莫高窟,在1700多米的长断崖上,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敦煌莫高窟以它绵长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珍贵的价值、完好的保护,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瑰宝。
莫高窟在古代是综合艺术,由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式;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放在窟内显著的位置;壁画在佛龛里跟窟顶上都有。
具体来讲,莫高窟的建筑形制主要有五种:一是禅窟,是古代和尚修行坐禅的地方。二是中心塔柱窟,是洞窟中间凿出连地接顶的中国方形楼阁式塔形,塔柱的四面开龛。三是殿堂窟,呈方形、覆斗顶,正壁开龛塑像,其余壁面和窟顶都绘壁画,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式的建筑。所以我们从建筑形式就可以看出,敦煌很快就中国化了。四是佛坛窟,台上是塑像,这也是中国的传统。五是大像窟,因窟里面有巨大的佛像而得名,窟外就是有名的莫高窟九层楼。
莫高窟第259窟趺坐禅定佛
莫高窟的彩塑主要内容是佛像、菩萨像、佛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什么叫做佛?佛是最有智慧的一个人,他能了解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现状,他也能有很好的方法叫别人觉悟,解脱烦恼,他自己也解脱。佛的长相跟俗人不一样,有两耳垂肩等三十二像,佛在世的时候没有,是后人为了神化造的。菩萨是第二层级,他自己能解脱,也能叫别人解脱,佛来普度众生,但是菩萨还做不到,他要通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才能达到佛的地位。佛弟子只能自己解脱。
敦煌莫高窟254窟《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
莫高窟的壁画,我们的前辈们分为7类,要说不止7类,但是宗教来说主要是7类。第一类是尊像画,都有具体的人。大家喜欢的飞天就是护法神,他是天上的天人,被供奉着莲花、香气、歌舞,飞天是千姿百态的。第二类是释迦牟尼故事画。刚才说菩萨还要进一步修行,他要经过忍辱、施舍、牺牲,所以绘有佛前一生当菩萨的时候做善事的故事。比如敦煌莫高窟254窟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第三种是佛成佛后说法教化的故事。第四个是经变画,简单说就是把一部经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融汇在一幅画里。隋唐时期我们吸收了印度佛教的画法,中原地区许多画家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社会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不同佛经所描绘的理想中的宏伟壮丽、气象万千的佛国世界。比如说最主要的无量寿经变,阿弥陀世界只有快乐没有痛苦,极乐世界都是琉璃、玛瑙等等珍宝。第五类是佛教史迹画。佛教徒说汉武帝派张骞到西域去问佛的名号,纯粹是杜撰的,目 的是为了提升佛教的地位,扩大它的影响。第六类是供养人画像,供养人是为祈福而出资开窟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供养画像。举个例子,公元9世纪到11世纪中的晚唐、五代和北宋时期,有个人叫曹议金,他不仅把自己画了很高有2米多,还把他的娘子、儿子、亲戚、衙门里面的属吏、小官员100多人全部画进去了,这个成了他光耀门庭的家庙。再比如《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张议潮当时被封为河西节度使,我们查了一下藏书,画中所绘是符合当时出行仪仗的。最后一个类型是装饰图案画,用于装饰洞窟建筑、佛龛、彩塑。它既可分割不同题材壁画的图案纹样,又像一条精美的纽带,将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连接成风格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三个我想讲讲莫高窟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主要内容和流散。敦煌藏经洞文书,和殷墟甲骨、明清档案、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积沙时,发现了公元5世纪至11世纪初的宗教经卷、社会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献,以及绢画和刺绣文物等共计5万余件。由于当时各种原因导致大量文物未得到妥善保管,所以这批文书现在散失在英国、法国、印度、德国、日本、土耳其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博物馆,以及我们国内的博物馆、图书馆里。我们上海的博物馆、图书馆就有敦煌的经文。
藏经洞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一是新资料。很多读书人的研究用书都是印刷的,没有什么写本,藏经洞里面的都是写本,特别珍贵。二是资料范围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宝藏。它包括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历史记录,比如说地契、债券,都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我下面要讲的第四个部分是主要问题,敦煌莫高窟到底有什么价值?《后汉书》说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建筑、彩塑、壁画,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艺术品,就是经过了一千年的交互形成的。
藏经洞里的文献,为研究敦煌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藏经洞里最多的就是宗教典籍和文献。其中佛教典籍和文献占90%,法华经就有5000件,可见佛经之多。这些佛经除了与传世的大藏经能对上以外,还有一些失传了的经典,比如说中国禅宗的经典《六祖坛经》。另外,道教是我们中国的宗教,莫高窟里也有《老子道德经》。《道德经》现在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流传。另外,敦煌除了中国化的佛教和中国道教以外,还把外国宗教也介绍进来了。比如基督教有一派叫聂斯托利派,是唐太宗年间传入中国的,译名称为景教。敦煌就出土了景教的一部经,以及十字架。再比如祆教,祆教说有善神、恶神,火是善神的化身,所以他们老在拜火,中国叫他们拜火教。还比如摩尼教,莫高窟有一部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敦煌保存了四部书,就是我们说的经史子集。“经”是佛教经典,“史”是历史地理。这里就有好多历史地理书,比如有《史记》《汉书》,有可能是公元6世纪的《三国志》,还有《贞元十道录》《沙洲都督府图经》等。我刚才讲壁画讲到供养人,供养人画像旁边都有一条题记,写着供养人的籍贯、姓名、职衔,这些都是珍贵的文献,我们都要保管起来。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塑匠都料赵僧子典儿契》
这里还有很多官方的私人文书。据说古代衙门把这些文书保存到一定期限以后就作废掉了。但因为纸张很重要,很珍贵,寺庙就把这些废纸拿来翻过来抄佛经。当时的人不在乎,我们今天非常重视。比如说敦煌研究院所藏341号《唐景云二年张君义勋告》,就是任命书,这是一个抄本,正本非常珍贵。比如说P3964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讲的是晚唐时期,在石窟中做彩塑的工匠赵僧子因为家中穷苦,把亲生儿狗子典给他亲家,然后写了一个契约,上面有画押。这就是古代的契约,对研究古代法律、经济的人非常有用。
我们再看看天文学。中国战国起就有天文学。在敦煌保留的《全天星图》上,我们看到古人从12月开始,按照每个月太阳位置的不同,把这个月观察到的星星画出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所以说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是很有研究的。
还有医学。中国有中医,现在到日本、韩国去,他们叫汉医。隋唐五代的时候,文献记载了很多医学的书,医书、药书都有,可是后来散失了。藏经洞保存了大量的医书、药书。比如说有一本敦煌医药写本《本草经集注》,里面显示了灸法图。还有一本叫做《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作者孟诜不仅记了药的名字,还记了药性,讲了功效和禁忌。
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过去只是知道雕版印刷是中国的,没有记载,藏经洞则发现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印本。我从大英博物馆看到这个印本,确实非常精美,墨非常匀称。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就刻图章,所以做雕版印刷很自然,唐代就有雕版印刷。毕昇是宋代人,在11世纪上叶发明了胶泥活字排版印刷术。我们发明了胶泥,韩国发明了铜的活字,德国发明了铅跟锡的活字,可惜我们中原地区没有活字印刷品,也没有活字的字胚和遗物留下来。
再说说文学。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有名,但敦煌文书里最被学者看好的,不是传统的诗歌诗经,也不是文学作品《文选》,而是失传已久的通俗文学作品。在藏经洞里我们发现了变文、讲经文、词文、因缘、话本、诗话等等。比如有篇《大目犍连变文》,讲的是佛陀的弟子目犍连,他妈妈一点不虔诚,死后到了地狱,目犍连通过虔诚修行,救出在地狱受苦的母亲的佛教故事。
藏经洞里还有其他文字,比如粟特文、古藏文、回鹘文、梵文、希伯来文、突厥文等等。
我们现在来看看洞窟里的彩塑和绘画艺术。比如敦煌第275窟有一尊受印度艺术风格影响的十六国交脚弥勒彩塑,造型雄健厚重,他表现的是禅悦。中国古代艺术讲形神兼备,特别讲神韵的深度。
公元6世纪到10世纪初,隋唐时期的彩塑艺术,特别是唐代彩塑艺术臻于成熟与完美,融合了中外雕刻艺术的优点,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造像。这时彩塑的特点是比例准确、造型健美、形态逼真、个性鲜明、色彩华丽。我们雕塑专家告诉我,敦煌有全世界所有卧佛像里最好的一个像,实际上这是尊涅槃像,这个像要表现的就是涅槃寂静,所以是庄重、安详、沉静的神情。
下面说说壁画,敦煌壁画里表现了许多古代经济生活的场景,有的反映各行业工匠的手艺,还有很多关于生老病死的内容。世界上很少有这样连续一千年、吸收了汉族和多民族艺术风格又自成体系的石窟艺术。张大千1941年到1943年到敦煌去,别人问他到敦煌去干什么,他说宋代的我都看过,我要到敦煌去看六朝和隋唐的壁画。他在敦煌待了两年以后离开,画风就此一变。现在我们很多画家都要去敦煌。
汉晋出了许多大画家,这些名家现存的作品少而又少,但敦煌留下了。
山水画中国早就有。画里有重重叠叠的群山,弯弯曲曲的河流,山上有青翠的花木藤蔓,这样的画风就是青绿山水画,是唐朝李思训跟他的儿子一起创造的。山水画最盛是在两宋到元的时候,敦煌有幅画普贤菩萨的图,画中的人物是由非常精细的不同粗细的线条勾勒出来的,表情也是由深浅不同的墨渗透画出来的。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尤其是数字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敦煌研究院针对年轻人,要怎样推广敦煌文化?我一直有一个看法,我们要叫大家能看懂,要把讲解员培养好,还要培养讲解员从外语直接讲起。我们现在把敦煌变成数字电影,出书解读敦煌,有30个经典洞上线,用百度搜索“数字敦煌”就可以搜到我们的网址 -dunhuang.com,用手机、计算机都可以浏览,看到高清的数字敦煌资源库的图像,还有3D虚拟漫游的图像;每个洞窟的细部还可以放大。只有一般的大众看懂了,才知道我们中国古代艺术家多伟大,我们民族多伟大、多了不起,然后自然而然会说这个东西太宝贵了,我们要好好保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