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011803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
课程英文名称
History of Chinese Archaic Literature Ⅰ
总学时数
54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习题课学 时
学 分
开课单位
人文学院中文教研室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选用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主要教学
参考书
1.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
2. 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3.《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78年2月出版
4. 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本课程在
专业课程
体系中的
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54 学时,讲课 54 学时,实验 学时。
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实
验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上
机
参观
或看
录像
小
计
上古文学
诗经
15
先秦散文
16
屈原和楚辞
15
总 计
54
54
三、先秦文学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概述
传说中的古代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文字产生以前已有文学艺术。当然,那只能是口头创作。而且,那时也不可能有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而只能是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例如民间歌谣。文字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为书面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生产力的逐步发展,生长关系的变化,使得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政治家要记录历史以总结经验教训,于是促使了历史散文的发展;而代表不同利益的政治家、思想家要表达宣传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了记录宣传儒、道、墨、法诸家学说的诸子散文。
战国后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诗经》和《楚辞》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乃至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原始歌谣
1.1.1.1文学的起源
在人类早期生活中文学不可能单独出现,而总是和其他多种艺术形态结合在一起的。而文艺的起源问题则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
文字产生以前已产生了文学(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歌谣等等)。最早的文学,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而散文的产生显然要晚于诗歌,散文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
发展的结果,而文字是散文产生的必要条件。
1.1.1.2原始歌谣
一些古籍中保留的韵文可能是早于《诗经》的诗歌,其内容和形式都极原始古朴。如《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易经》中的《归妹》、《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而在一些晚于《诗经》的古籍中所见到的传说是黄帝、尧、舜的歌谣,则大部分是后人的伪托。
第二节 古代神话
1.1.2.1神话的产生
马克思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企图借助幻想形式来征服、支配自然力;神话产生于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幼年时期,一旦生产力发展了,科学发达了,神话也就消失了。
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有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日月星辰、部族战争、洪水等等。有的神话可分成南北两系。如南系洪水神话多有雷公,北系则多有共工。
1.1.2.2几个著名神话的讲解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1.1.2.3古代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神话是原始人类社会意识的最初记录。神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表现出强烈的悲剧和崇高美。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貌
1.2.1.1《诗经》的产生
采诗说 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行人采诗,“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这包括《国风》及《小雅》的部分诗歌。
献诗说 重大活动时公卿大夫献诗。这包括《雅》和《颂》的大部分诗歌。
孔子“删诗”说不可信。
1.2.1.2名称及产生的时代、地域和分类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迄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三百零五首。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1.2.1.3《诗经》的“六义”
“六义”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把“六诗”称为“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大序》对“诗有六义”句疏曰:“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诗,是故同称为义。”
1.2.1.4《诗经》的流传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诗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定本,属今文经学;毛诗则属古文经学。毛诗到东汉逐渐盛行,其余三家诗逐渐衰亡。魏晋以后,毛诗独行于世。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每首诗下说明其宗旨的为小序;《关雎》小序下阐述诗的性质、作用、内容、体裁的为大序。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介绍及部分篇目讲解
1.2.2.1周民族史诗
《大雅·生民》、《大雅·公刘》、《大雅·绵矣》、《大雅·皇矣》、《大雅·大明》
1.2.2.2农事诗
《豳风·七月》、《周南·芣苢》等。
1.2.2.3政治批评诗
《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小雅·节南山》等。
1.2.2.4战争、徭役诗
《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小雅·采薇》、《小雅·何草不黄》等。
1.2.2.5爱情婚姻诗
《周南·关睢》、《秦风·兼葭》、《邶风·谷风》、《卫风·氓》等。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1.2.3.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1.2.3.2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1.2.3.3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2.3.4四言为主又随机而变的句式
1.2.3.5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广泛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劳动和生活,表达了他们的要求愿望和悲欢苦乐,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诗经》在艺术风格、手法和语言技巧方面也对后世文学有巨大的影响。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文化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研究《诗经》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近年来《诗经》的出土文献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第一节 历史散文
1.3.1.1《尚书》
《尚书》即上古之书。“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孔颖达《尚书正义•尚书序》)
周朝已设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古者“君必举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汉书•艺文志》)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多载训诫之文,其基本内容是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尚书》古奥难懂,韩愈称为“詘屈聱牙”。
《尚书》是古代散文的发端,在表达水平上远超过甲骨上所刻的文字。其简洁的文风和散文文体对我国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讲解分析《尚书•秦誓》。
1.3.1.2《春秋》和《左传》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文字简练概括,平实含蓄,多寓褒贬之言。
《左传》原称《左氏春秋》,后人认为它是《春秋》的解经之作,故称它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叙事,特别是叙述战争和复杂的事件繁简适当,有条不紊。《左传》善于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其他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和性格。
《左传》对后世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讲解分析《晋公子重耳之亡》、《殽之战》。
自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
1.3.1.3《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国语》的语言自然而较少润饰,句式接近口语。作者相传为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该书可能与左丘明的传诵有关,后来由熟悉历史的人润饰编写而成。
自学《召公谏弭谤》、《勾践灭吴》。
1.3.1.4《战国策》
《战国策》是由战国时期史料汇编而成的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最后由西汉时期的学者刘向整理编定。
《战国策》思想驳杂,儒、墨、道、法、兵家思想都有所反映,但该书主要反映的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书中所记的主要人物大多为战国时期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之上的谋臣策士。
《战国策》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文笔生动,语言敷张扬厉,论事透辟周详,善于运用新奇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增强说服的效果。在历史散文中,《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最高。
讲解分析《鲁仲连义不帝秦》。
自学《冯谖客孟尝君》、《荘辛说楚襄王》、《触詟说赵太后》。
第二节 诸子散文
1.3.2.1《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于战国初记录编纂而成。
《论语》文字简朴易懂,寓意深刻,某些篇章通过对话、白描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具有一定的文学意味。
讲解分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自学《楚狂接舆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1.3.2.2《孟子》
《孟子》基本上仍是语录体,但无论篇章结构和言辞文采上都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孟子》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孟子散文多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其行文自然流畅,雄辩犀利,又善于引譬设喻,喜用排比句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使说理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
讲解分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自学《齐桓晋文之事章》、《鱼我所欲也章》。
1.3.2.3《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藻瑰丽,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富于浪漫色彩。在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性最强。
讲解分析《逍遥游》。
自学《养生主》。
1.3.2.4《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和“非攻”,他还主张“尚贤”、“节用”、“节葬”、“非乐”。
《墨子》散文以逻辑严密著称。
1.3.2.5《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严刑峻法,提出“法”“术”“势”政治理论。
《韩非子》的散文说理严密,文笔犀利,善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来源及其它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便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各有特点,各有所长。楚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又始终保持自己的特征。中原文化强调“礼”,艺术上表现为中庸平和;楚文化则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注意充分展示人的情感,艺术上表现华丽。
楚辞,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楚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本来泛指楚地的歌辞,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来楚辞成了专称,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刘向汇集屈原、宋玉和汉人的作品,编成专书,名《楚辞》。东汉王逸为作章句。
第二节 屈原的时代、生平、思想
屈原名平,楚贵族,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当战国后期,各国间兼并战争剧烈的时代,“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改良楚国内政,明法度举贤能,对外联齐抗秦,实现统一大业。
屈原的才能和革新政治主张遭到贵族旧势力的猜忌反对,楚王两次把他放逐,屈原终于自沉汩罗,以身殉志,表现了高洁人格,强烈的爱国主义。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
第三节 屈原的作品
大体可分三类:一类如《九歌》,是在楚地祀神乐曲基础上的再创作;一类如《天问》,是根据神话传说的再创作,既具哲理性,又具抒情性;一类如《离骚》、《九章》,是政治抒情之作,情感充沛,形象鲜明。
1.4.3.1《离骚》
《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逸响传辞,卓绝一世”。是作者再逐江南时的作品。《离骚》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体制宏伟,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基本上四句一章,偶句入韵;语言精炼,虚字运用灵活。全篇除了诗人的内心独白,又有主客问答,又有大段铺张描写,对后来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讲解分析《离骚》。
1.4.3.2《九章》
《九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这和《离骚》相似。
《九章》共九篇作品,内容都与屈原身世有关。和《离骚》的浪漫奇特相比,《九歌》大多直抒胸臆,主要是记实之辞。《九章》用直接倾泻方法表现复杂心曲和奔放感情,优美情感与记实之辞相结合是它的主要特色。
讲解分析《哀郢》。
1.4.3.3《九歌》
《九歌》是屈原吸收楚民间神话故事,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九歌》是祭神所用的乐歌,共十一篇,“九”只是虚数、泛指多数。
《九歌》所祭神灵有天神(如《东皇太一》、《东君》等)、地祇(如《湘君》、《河伯》等)、人鬼(《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语言精美,并将景物、环境、人物描写完美地统一起来。
讲解分析《山鬼》、《国殇》。
1.4.3.4《天问》、《招魂》
《天问》、《招魂》是文学史上的奇文。《天问》是对天命、自然、历史、社会一口气提出的一百七十二个问题,气势磅礴,奇气逼人。《招魂》则以幻想手法,吸取古代神话材料,曲折地表现了对楚国、对家乡无限眷恋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第四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打破了《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的“骚体诗”。
屈原不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他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诗作中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第五节 其他楚辞作家简介
宋玉是屈原以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九辩》是宋玉作品中公认可信的一篇,这是长篇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秋情绪。
《九辩》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情景交融,文辞秀美,音韵谐美,情味悠长。
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本课程课主要是课内教学;平均周学时:3课时;
制定(修订)人:金国正 审核人:王晓骊
制定(修订)时间:2009年12月 审核时间: 2009年12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