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专题19 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历程和思想解放运动-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出重围】教学课件(通史版).pptx

专题19 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历程和思想解放运动-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出重围】教学课件(通史版).pptx

专题19 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历程和思想解放运动-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出重围】教学课件(通史版).pptx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出重围】教学课件(通史版)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和思想解放运动突出重围时空观念了解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突出重围】教学课件(通史版)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和思想解放运动

时空观念了解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艰难探索历程历程历史解释中国人民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外学习由学西方到学苏俄、最后走自己的符合国情的道路。史料实证通过文物、文献资料,揭示中国近代探索历程的发展变化唯物史观结合国情、辩证地分析为何中国革命最终要走自己的路家国情怀近代国人为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艰难探索、不懈努力、不怕牺牲,这种革命精神值得中学生学习。

1840年1842年1856年1860年1898年1911年1919年1945年1949年1915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思想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晚清统治(1840-1911年)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国民政府(1927-1949)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器物层制度层思想层五四运动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向西方学习转为向苏俄学习;由照搬苏俄道路转为摸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时空坐标】

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

百科全书”。

一、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知识点一:(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1.原因:①《南京条约》签订充分反映了清政府的封闭与腐朽。②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③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为救亡图存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2、代表:林则徐、魏源3、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4、作用: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5、《

二:(

二)洋务新政(19世-60--纪90年代)与“中体西用”1、

背景:①应

对内忧外患,自救运动②经

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

们发动了“求强”“求富务新政”的洋。2、代表:

奕䜣、曾国芳、章等李鸿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

强”;4、

指用”思想:“中体西导一、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

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

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

以三纲八目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

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

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体"的

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价的"用值观和原则方法。"意思是辅助,主要是指在行为方法、

工具和产品等方面。

•知识点

内容:创办

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创办一批民用业工;筹划海防;派遣留学生6、结

果:失败;失败标志----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7、洋务新政引进了资

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尝试。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

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知识点三:(三)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1、

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

冯桂芬、王韬、郑观应(2)出现

背景: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的出主义现(3)特点:向西方学习

涉及制度层;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但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一、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5、

融合:把方资西本学政治主义说与传统儒想家思相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

理论的合理性。②由

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戌变法运动的发生。动戊③救亡图存:

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2)成

因①客

观: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败而且必然会失。②主观:

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

局限性的,幻合”。中西结想“3、对戊戌变法的

评价康

、有为梁启超掀起动,的变法运维新起到了思启想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政治

改革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2、90年代维新思想特点(1)特点①中西

提出背景①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

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屡屡碰壁。②19 世

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③孙

中山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2、

提出: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阐发同盟会纲领的基础上提出3、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1)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①把矛头直指

内涵是什么? ①用革命

清王朝;②间

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②恢

接打击帝主义;(国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

复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政权; ③不

独立的愿望)民族主义的

盲目排满;

一、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四:(四)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1、三民主义的

点: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②狭隘民族主义倾向【探

究】孙中山的生先民族观 从

革命排满(未明确反帝)五族共和民族独立(明确反帝) 经

了:历狭隘族的民族主义民平等、民族联 民族 合 独立、民族自决(2)民

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主共民和国.内

涵: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缺

点:没有提普遍的民权(民权的狭隘性);没有把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未彻底反封

建)。(3)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

的地价归国家所,由有国民共享。缺

点:没有满足人民群众要求的彻底的土地纲领。4、辛亥革命

既是一场由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也是一场轰轰烈烈

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一、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缺

秀1915年9月陈独从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青年杂志》第从2卷起改名为《新

青》。年它革命是由人们对辛亥失败原因的苦痛反思而来,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

正到得巩固国的,中依状况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

倡科学,反对迷信;提

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意

义: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

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知识点五:(五)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1915)新文化运动是

小结】无

眼看世界”中体西用(

阶级维新

派资

由由

表浅

派革命

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器物制度思想

及入

产阶级地主

派激

里深

进派马克思主义

产阶级抵抗派洋务

者“开

【知识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地革命1927-1936局

】抗

大革命时期土

部抗

立国民

战全面抗放解战战争时期二

战时期

19191919年19211924 1927 1931 193719451946 五四运动中共成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阶段时

背景政治:北洋政府对

内独裁,对外出卖国主中权(中日民四条约)经济: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思想:新文化运动、俄国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国

际背景:日美加紧侵华;十月革命影响外

交巴黎和会失败(导火线)2、

经过

间中心城市主力军口号及表现第

一学生1919.5.4---6.5阶段北京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外争主权,内惩

国贼”第

上1919.6.5起二阶段海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

口号•知识点一:五四运动1、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3、结

果: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取得初步胜利4、

意义①性

质:动时一五四运场子为先以先进知识分锋、广大人民众参群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是一

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② 思想文化:

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③政

党建设: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

上一篇: 适合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有哪些
下一篇: 从总书记的“文化足迹”中探寻“何以中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