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九江市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明学工作总结

九江市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明学工作总结

九江市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明学工作总结一、积极助推九江市名师工作室的创建1.一次“偶遇”以“名师引领下的专业成长共同体”为内核的名师工作室是最近2

一、积极助推九江市名师工作室的创建

1.一次“偶遇”

以“名师引领下的专业成长共同体”为内核的名师工作室是最近20多年来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种发挥名师示范辐射作用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最早出现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沪地区。

我第一次实地接触到“名师工作室”的概念和做法,是在2008年9月26日随学校教研组长访问上海晋元高级中学之时。当时,我特地抽空拜会了该校的全国著名的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意外发现了李老师办公室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块普陀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李惠军历史工作室”的金色牌匾。在我的好奇询问之下,李老师详细地一一介绍了工作室的设立主体、主持人与学员的选拔、活动的开展与考核、经费的来源与使用等情况。李老师还签名赠送了其工作室的阶段成果《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李惠军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并热情地邀请我今后带九江一中历史组老师来参观、交流。

此次上海参观、学习之行,我最大的收获是“偶遇”了“李惠军历史工作室”,见识了上海“名师工作室”的魅力。

2.四次“提案”

我感觉到,“名师工作室”这种教师专业共同成长的模式突破了以往名师个体、青年教师个体“单打独斗”的成长模式,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九江基础教育界的学习和借鉴。所以,回九江后,我在此后的10年间,先后四次提交政协提案,不断建议设立九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

第一次,在2009年2月政协九江市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我与樊仁委员联名提交了提案《关于组建九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建议》。这份提案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还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进行了专题调研,在2012年2月决定启动名师工作室的创建。后因故不了了之。

第二次,在2014年1月政协九江市第十四届四次会议期间,我提交了提案《关于进一步发挥我市特级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的建议》,建议之一是“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本提案还被评为2014年市政协优秀提案。

第三次,在2015年1月政协九江市第十四届五次会议期间,我与樊仁委员联名提交了提案《建议尽快组建九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

第四次,在2017年2月政协九江市第十五届二次会议期间,以民进市委会名义提交了由本人执笔的提案《关于尽快组建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市级以上“名师工作室”的建议》。此后我还利用担任省政协委员的机会,提交了提案《关于尽快组建省级“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建议》。

3.一朝“分娩”

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条件的成熟,九江市中小学首批名师工作室终于面世了。2018年3月28日,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关于印发的通知》(九教发[2018]25号),决定正式创建九江市中小学首批名师工作室名师。2019年1月28日,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关于确定九江市中小学首批名师工作室名师人选的通知》(九教发[2019]12号),确定首批10个名师工作室及主持的10位名师。同年7月3日上午,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召开了九江市中小学首批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启动会议。

回首九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创建历程,联想自己“不说白不说”“白说也要说”“说了不白说”的参政议政心态,在10年间久久为功、永不放弃,先后4次提交政协提案,很自然地想起胡适先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这一名言,正是“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二、积极探索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由于是九江市中小学首批名师工作室,所以在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方面没有成熟的本土经验可资借鉴。我当时的主要考虑,是积极向江浙沪等外地的名师工作室学习,并结合本地、本校、本人和本工作室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要积极探索出本地名师工作室基本的运行机制,为九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工作的持续发展摸索出基本的实践经验。所以三年里,我和学员一起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初步确立了工作室“6个一”的目标定位,构建了工作室“1+3”的制度框架,搭起了工作室成员“9大功能性”的成长与辐射平台。

1.确立了“6个一”的目标定位

目标任务定位为“6个一”,即:

(1)确定一个分享、共赢宗旨。工作室的宗旨定为“研读分享、优化教学、共同成长、引领辐射”。主持人愿意把自己30年教书育人生涯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科研经验、成长经验分享出来,为工作室学员和网络学员的专业成长助一臂之力。主持人也渴望通过工作室平台突破自己专业发展的瓶颈,学习学员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同时,通过工作室平台辐射一批教师、一批学校。总之,把工作室打造成为成员的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辐射共同体。

(2)共建一个资源、信息平台。融合信息技术,创建“周明学名师工作室公众号”和“周明学名师网络工作室”。工作室公众号方面,及时推送工作动态、业绩动态和研究成果。网络工作室方面,依托“赣教云”平台,建设和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同时吸纳网络学员,辐射四校以外的高中历史教师。通过两个信息平台,构建一个更大范围的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优化九江的高中历史课堂,影响江西的高中历史课堂,贡献全国的高中历史课堂。

(3)培养一支专业、精业团队。工作室使学员在现有基础上理论水平更高、教学业务更精、科研能力更强,在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教研中成为九江市乃至江西省有影响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明星或省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并能带动和影响九江一中、九江三中、柴桑区一中、都昌三中等四校高中历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4)帮扶一批偏远、薄弱学校。通过工作室平台,向学员单位等有关学校积极开展送教展示、联片教研、开设讲座、赠送书籍、资料共享等活动,加强与有关偏远、薄弱学校的联系和互动。

(5)成立一个名师、名校联盟。通过主持人的人脉资源,借助外地名师名校资源,争取与上海晋元高级中学李惠军、嘉兴教育学院戴加平、扬州中学王雄、苏州吴江区教研室唐琴、中山市教研室楼卫琴、西安中学郭富斌、重庆黔江中学庞友海、长沙雅礼中学胡军哲、淮北一中赵剑峰等外地名校的历史名师工作室联谊,建立一个松散的历史名师工作室共同体,实现各名校名师工作室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各名校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互学互访。

(6)推出一批优质、实用成果。以教学设计、课件、精品课堂教学实录、微课、论文、专著、课题报告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争取推出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系列教学设计、课件、精品课堂教学实录、微课等资源,争取出版一部高中历史讲义纲要、一部教学研究文集、一部试题研究文集,争取现有课题和新课题按时顺利结题,争取发表一批教育教学论文。

2.构建了“1+3”的制度框架

制度框架构建为“1+3”,即:

(1)以《周明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制度(试行)》为根本制度。其主要内容为:①会议制度,分为月度工作例会和临时工作会议;②研讨交流制度,包括每月一次交流、每学期一次名家讲座、每学年一次成果展示、每学年选派优秀学员外出学习等;③送教帮教制度,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送教或帮教活动;④考勤制度,每次活动进行考勤,作为年终考核评比的重要指标;⑤考核奖励制度,设立“工作室优秀学员”奖项,每学年评选一次,奖品为500元的专业图书,书款从工作室经费开支;⑥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工作室档案、主持人档案、学员档案和年度资料汇编档案;⑦经费使用制度,工作室所有经费开支严格按照市教育局《九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经费管理与使用办法》执行,拿不准的情况要请示领导。

(2)以《周明学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2019年7月——2022年7月)》、《本工作室学员个人发展规划》、《本工作室学员年度履职量化考核细则》为基本制度。其中,“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作室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学员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了学员个人的成长目标、成长策略和具体任务,“年度履职量化考核细则”明确了量化考核原则、量化考核时段、量化考核细则和考核结果运用。

3.搭起了“9大功能性”的成长与辐射平台

成长与辐射的“9大功能性”平台,即:

(1)参加“高校研修”。派出了冯慧、李美政、缪相宏等三名学员参加北京大学历史系举办的“北京大学全国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四期)”学习。

(2)推动“联片教研”。邀请了学员单位柴桑区一中历史组11位教师来九江一中开展联片教研活动,本工作室成员到学员单位都昌县三中历史组开展联片教研活动。

(3)举办“大家讲堂”。邀请了华东师大博导聂幼犁教授做客本工作室“大家讲堂”首讲,邀请了市直中学、县区中学70多位历史教师前来聆听讲座,建立起“大家”引领“大家”的平台。

(4)组织“学术沙龙”。学员、都昌三中李辉宝副校长主讲了《“教材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揭开了本工作室参与式“学术沙龙”的序幕,为学员提供主动成长的机会。

(5)出版“著作系列”。已经出版本工作室著作系列的“四书”,即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讲义纲要》《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建言:我的政协委员的履职答卷》和《命题、析题与研题:请远离“问题试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走在史学边上》。

(6)开展“送课送书”。主持人和学员到全省、全市等送课(包括讲座、上网课)142节(次),向全国同行、师友、有关单位等赠送工作室著作系列“四书”近千册。

(7)创建本室“微信公众号”。推送工作室的动态、业绩和主持人的备课札记、读书札记、讲座讲稿、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试题解析、高考一轮复习通史资料、高三限时训练试题等。到2023年9月18日17:00,共推送276篇(次),关注人数为7528。从“用户统计”的城市分布看,呈现出立足九江、面向江西、辐射全国的鲜明特点。

(8)设立网络“名师工作室”。在“赣教云”平台设立“周明学历史教学工作室”,陆续上传了主持人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工作室的工作动态、工作业绩、课题研究等材料,共近200篇(个)。平台显示,本“工作室”2021年9月的“粉丝数”为94,“访问量”为1438(说明:“赣教云”最近升级,工作室已上传的数据全部归零)。

(9)携手外地“名师工作室”。借鉴了李惠军、戴加平、郭富斌、庞友海、胡军哲等名师的工作室经验与做法;接待了中山市楼卫琴历史名师工作室一行8人的来访,赠送了《高中历史讲义纲要》《走在史学边上》以及《周明学名师工作室材料汇编(一)》《周明学名师工作室材料汇编(二)》,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

三、积极发挥工作室的共同成长、示范辐射作用

1.注重以身作则、引领示范,努力突破自己教职边上的专业瓶颈

我第一次建议设立名师工作室时,为45岁,正值“春秋鼎盛”。到我有幸成为九江市第一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时,55岁了,已经走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边上,感觉遇到了专业成长的“瓶颈”。所以,我想利用“名师工作室”这一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的新平台,一方面促进学员的再成长,另一方面促进自己的再出发。

(1)由撰写教学论文为主逐渐到编著总结性著作为主,总结经验,启发后学

1996—2018年,本人发表教学论文80余篇,其中《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篇,《历史教学》17篇,《中学历史教学》36篇,再写出自己满意、有新意的教学论文已经比较困难了。2019年工作室启动之年,也是本人教书育人30周年,所以借助名师工作室的平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兼职工作做一个总结与梳理,供同行们参考与研究,就提到日程上来了。这三年,本人先后出版“四书”,其中《高中历史讲义纲要》是从教以来讲义的总结,《走在史学边上》是从事专业写作以来论文的总结,《命题、析题与研题:请远离“问题试题”》是从教以来命题、析题与研题的总结,《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建言:我的政协委员的履职答卷》是担任市省政协委员(教育界别)以来参政议政的总结。这些总结性著作得到了全国同行、有关人士的广泛好评,如《高中历史讲义纲要》在2020年荣获第七届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被省教育厅推荐参加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选;江西高安二中邱锦熙老师、陕西师大历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赐成教授、江西师大附中科研处副主任张兆金老师、江西省教研室历史教研员张海玲老师发表了有关鼓励性的书评(见《九江教育》2020年第2期、第3期,2021年第5期)。

(2)由担任省市评委为主逐渐到担任全国性评委为主,丰富履历,增强自信

过去本人担任过全市、全省的各种评委工作,如老师优质课比赛、校长优质课比赛、课题立项与结项、职称评定、教师资格评定、特级教师评定、论文比赛、课件比赛、说题比赛、教辅审定等等。这三年里,本人应邀担任过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网络评审专家(2018年)、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2018年以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通讯评审专家(2019年以来),见到了全国大量优秀教师的业绩材料,了解了有关高校历史师范生的培养方法。这些经历,对一名中学教师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让我增强了专业影响力方面的自信。

(3)由省市平台讲座为主逐渐到全国性平台发言为主,分享心得,扩大影响

过去本人应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省教研室、江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市政协、民进市委会、市教育局、市教科所、市教育学会、市直学校、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设区市教科所等之邀,作过各种讲座,主题涉及校本课程开发、高考迎考复习、教师专业成长、参政议政、党史会史、课程改革、学校管理、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2022年,我有幸应邀参加华东师大历史系举办的首届“诚之·中学历史教学高端论坛”——“双新”背景下历史教学新探索,在分组论坛“高中教材的必修、选必和选修”上做题为《统编历史必修教材的特点及其应对之策》的专题发言,参加本次论坛的线上人数近2万人。我的发言由于观点独特、有理有据,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反响。2023年1月,我又有幸应邀参加了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中国留美历史学会”采用腾讯会议方式联合举办的题为“跨越太平洋的历史课堂——从《在美国发现历史》到《在美国教历史》”的世界史学术圆桌讨论会并作发言。本次会议邀请的嘉宾和发言人,另有孙绮(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教授,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邵勤(美国新泽西学院教授)、李小兵(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中央大学教授)、姚平(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教授)、王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世界史系教授)、张勇安(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学系教授)、焦姣(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讲师)、薛雍乐(耶鲁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澎湃新闻“第六声”主编)、李学宜(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我是唯一受邀参会并发言的中国中学教师,我的发言得到了王希教授、邵勤教授的高度评价。

2.注重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努力激发他们成长路上的内在动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工作室既要为学员们提供专业成长的平台,更要激发他们在成长路上的内在动力。

(1)创造机会、奖励优秀,激发学员的内驱力

工作室主持人和学员,人人是“主角”,工作室不是主持人唱“独角戏”的舞台。所以,我比较注意调动学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做到以身示范、专业引领之外,还做到:

①把参加高校培训作为学员成长的一大“福利”。选派学员参加全国性的高端培训,让他们积累专业交往的人脉资源。记得当时有一个学员学校的领导不太同意这名学员参加北大历史系组织的培训,我与他们的校长进行了电话沟通,最后他愉快地同意了。

②把参与室内活动作为学员成长的一大“作业”。安排学员在工作室组织的参与式“学术沙龙”活动中为“主讲”,在“联片教研”活动中唱“主角”,在“送课送书”活动中当“主力”,让他们增加主动锻炼专业能力的机会。

③把适时向外推荐作为学员成长的一大“跳台”。我多次向省市历史教研员推荐学员,希望给予他们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如一位学员入选了“省培计划”(2022)、省第五期“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参加了省中考命题,两位学员参与编写了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提升用书——《江西历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多位学员承担了九江市高三模拟考试的命题、审题,以及高考复习研讨会的主讲、示范课任务等。

④把改论文奖图书作为学员成长的一大“标杆”。我多次修改学员的教学论文,并推荐到《九江教育》等刊物发表,有些修改后的论文还发表在全国性的刊物上,同时对优秀学员也是奖励图书,一位学员获奖3次,四位学员获奖2次,希望引导他们走上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成长之路。

(2)稳步前行、不断提高,再现学员的创造力

三年的时间里,五位学员(特别沉痛的是,学员缪相宏老师于2022年9月1日早晨因病不幸去世,年仅47岁。他生病期间,写了一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文章,经我修改,发表在《九江教育》上,当时他感到特别的高兴)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加上工作室平台的助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凸显了强健的创造力。据不完全统计,学员取得的业绩如下:

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省级规划课题结题6个,立项2个,市级立项课题1个。

论文发表——省级刊物6篇,市级刊物5篇。

论文获奖——省级一等奖1篇,市级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

参与地方教材编写——《江西历史》2人。

担任评委——省级评委1人。

赛课(含课件)——省级一等奖1次,市级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

示范课——市级4次。

讲座——市级6次。

命题——省中考命题1次,市级高三模拟考试命题、审题13次,市级期末考试命题3次。

指导青年教师获奖——市级一等奖6次。

成为市教科所历史中心组成员——2人。

成为骨干教师——市“一二三优秀园丁工程”骨干教师2人,成为县首届“中小学骨干教师”1人。

职称——被评为中小学高级教师1人。

荣誉——市级荣誉6人。

疫情期间网课——138节。

四、一点感言

回顾九江市名师工作室的创建和首批工作室三年来的工作,我有欣慰,也有遗憾。

欣慰的是,在各方的努力下,特别是在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的直接推动下,九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终于“起航”了,第三批名师工作室也即将“出港”。同时,本工作室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市教育局人事科的直接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本实现了共同成长、引领辐射的初衷。

遗憾的是,由于本人的能力与精力有限,加上碰到三年疫情的肆虐,工作室的计划往往让位于临时的变化,有些工作仅仅是“一幕剧”或“两幕剧”。这与有关文件的要求,与上级领导的期望,与学员成长的渴望,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也与本人的最初设想不尽相符。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此总结首批工作室工作之际,衷心地感谢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感谢市教育局人事科,并衷心地祝愿九江市的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事业“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3年9月18日

上一篇: realme真我GT大师探索版:有颜更有料
下一篇: 人类探索空间的历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