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的《野望》最后一句: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估计后人阅读这诗后都觉得有突兀,似与前面的恬静的意境氛围难融一体,到底作者最真实的想表达些什么意思?
这就得从采薇故事捋一捋。当年伯夷、叔齐哥俩避世不愿继承王位,这在追求名、利为人生荣耀的世人眼里实在显得矫情另类,但这尚可用前世高人许由洗耳,耻于听到帝位禅让的故事来勉强解释得过去,可他兄弟俩扯住武王马缰阻止伐纣的事就让一个曾经的隐士一一姜子牙窝了一肚子火:尼玛,你哥俩是个王子天天吃够了玩腻了换换口味从城里来乡下度假当隐士,老子可是从底层当隐士隐了七十多年在渭水边装逼,颇费一番工夫才钓到文王这权贵,好不容易逮到个机会造有钱的反赌一把人生富贵,你俩这不是扯马头绳是扯后腿呀!“断人钱财无异于杀人父母”这道理你俩懂不?
伐纣造反成功后,姜子牙对待隐士就毫不客气了,他的封地齐国不是有个百姓景仰的隐士叫华士吗?不愿当官服务国家,又不屑于结交当官的权贵,连姜子牙腆着老脸请了三次(多次)都是热脸贴冷屁股没正眼当回事,姜子牙是可忍孰不可忍?杀了这华士。
王绩野望(王绩野望写作背景)
当时的摄政大臣周公旦质问吕望这番骚操作?姜子牙说得振振有词:隐士这类人不服务国家,不为富贵所诱惑,不屑于高官,如果成为一种百姓学习榜样,这样咱们打造这国家机器如何运作?不杀国家养这种人何用?(最后这一句圈起来要考)
王绩写《野望》这首诗,表达应该是天下万物和谐,自由生长,尤其他本人是经历隋朝的战争,更是推崇老子道家的天地为大,个人无为思想,追求“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治世理想。至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都是做皇帝的贪婪和狂妄。作者也看透人世,幻想拥有一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小地方,所以才会在诗结尾感叹长啸:
长歌怀采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