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吉是明朝初年稳健的政治家,他经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任户都尚书二十七年,被誉为“大明管家”,他一生忠谨奉职,宽政恤民,对明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对于他的贡献,《明史》称赞他说:
“用使吏治修明,民风和乐,成绩懋著,蔚为宗臣。”
夏元吉其人
夏元吉和杨士奇的关系(夏元吉和杨士奇的关系怎么样)
夏元吉,字维喆,祖籍江西德兴。夏元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于刻苦力学被推荐入国子蓝读书,后来又被选入宫中为皇帝书写命令文告。明初官吏来源除了进士出身和府县荐举以外,还有一部分就是直接来源于国子监的生员。这样夏元吉没有通过科举就直接踏上了仕途。有一次夏元吉与同事在一起办公,大家嘻笑喧闹,唯独元吉正襟危坐,神态肃然,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重视,将其提为户部主事。
夏元吉从一个户部主事,历官户部侍郎,尚书,仁、宣时进少保,兼太子少傅,位列台阁。在他数十年仕宦生涯中为明朝勤勤恳恳,鞠躬尽瘁,留下了卓越的功绩。
宽政恤民、政绩卓著
夏元吉出身于小官吏家庭,知道民间疾苦,对他后来从政爱民产生了影响。建文皇帝时,夏元吉任户部右侍郎,建文二年,他以采访使的身份巡视福建,所过郡县,考核方治,谙询民间隐事,深受百姓赞扬。
1402年,朱棣率军迸入南京,有人说夏元吉在建文朝用事,不可信任。朱棣不但不听,反将他提为户部尚书。他与大臣骞义一道制定各种赋役制度,并建议三十拿事,皆简便易行,为皇帝采纳。1403年浙江大水成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影响到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成祖派元吉到浙西治水,通过调查研究,他了解到之所以发生水灾是因为吴淞诸浦淤塞,水流不畅,造成太湖水位提高,从而淹渍稻田,针对这一情况,要解除水患,元吉主张:
“循禹三江入海故蹟,濬吴淞下游,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
这一建议得到成祖批准。在治水期间,夏元吉不畏艰苦,布衣徒步,深入工地,即是盛暑炎天也不设棚盖,在烈日下工作。工程当年完工,使水入故道,顺流入海。第二年他又实施疏浚刘家河,大黄浦三条水系。通过九个月的奋战,终于排干积水,使苏淞农田大获其利。永乐三年,浙江地方又发生大饥荒,夏元吉奉命前往救灾,发粮三十万担,救济灾民,并给灾区百性以种子耕牛,使生产得以恢复。当时成祖宠臣姚广孝还乡省亲,称道夏元吉惠政恤民为“古之遗爱也”
夏元吉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表现了卓越的才干,他整顿财政:
“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严。”
这对减轻当时人民负担,促进生产和商业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他办事勤勤恳恳,全国各地的户口数额,田赋增减,库存钱粮都时时过问,做到心中有数。皇帝询问,他对答如流。他曾在北京辅侍太孙,总揽朝政,每次散朝,下属请示事情,他手书口答,不动声色,有条不紊。
永乐初期,明成祖大肆兴作,财政开支浩繁,诸如赏赐靖难功臣,分封诸藩,增设武卫,兴军八十万讨伐安南,修造大型船舰远通西洋,兴建北京城等项巨大开支,都由户部供应。元吉精心计算,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兴建落成,随后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夏元吉上书皇帝,认为连年营建,百姓辛劳,政府应召抚流亡,免去逃亡者的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明成祖对此置之不理。后来他利用宫殿内发生火灾这件事,再申前请,终于得到批准,这对减轻人民的负担是有利的。
1420年,山东地方爆发了唐赛儿起义。唐赛儿是农民林三的妻子,她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转战于山东诸城等地,多次打败明朝官兵。后来由于众寡悬殊,起义遭到镇压,义军被俘三千余人。夏元吉请求赦免这些人,结果全部放还,使这批农民免遭杀戮,缓和了社会矛盾,这不是有胆有识的政治家是不能做到的。
直言正谏,忠谨奉职
夏元吉全心竭力忠于明王朝,但他对皇帝不是阿谀逢迎,一味顺从,而是遇事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明知担当风险,对自己不利,也不回避。北京宫殿发生火灾,成祖下诏求直言正谏,不少人认为迁都不便,成祖大怒,竟杀主事肖仪,并说:
“方迁都时,朕与大臣密议数月而后行,非轻举也。”
他令一众大臣下跪午门外进行辩质。当时群臣恐怖,有的大臣责骂上书言事的,这时唯独夏元吉出来承担责任。他说:臣下应诏进谏,不应有罪,责任在他们大臣没有帮助皇上处理好这些大事。成祖听了他的发言,怒气才缓解下来。这种遇事不推卸责任,敢担风险的作风,深受大家敬佩。
明成祖时期,为了打击元朝的残余势力,连年大规模北征沙模,弄得士卒疲惫,国库空虚,人民负担沉重,当时许多大臣都不赞成再征蒙古。当成祖征求夏元吉意见时,他明知道成祖主意已定,也不予附和,而是反对出师。他指出连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害不断,内外俱困,皇上身体欠安,更不应亲征,夏元吉这番实话激怒了成祖,将他下狱。明成祖北征打的是一场消耗疲劳战,加之准备不足,粮草供不应求,落了个兴师动众,无功而还的结果。1424年明成祖在回军途中病死榆木川,临死时说“夏元吉爱我”,后悔不听他的忠告。
仁宗嗣位后,随即从狱中放出元吉。夏元吉马上提出“娠饥、省赋役、罢西洋取宝船及云南交趾采办诸道金良课”以宽政恤民,都得到皇帝批准,仁宗恢复他户部尚书的职务,进位少保兼太子少傅,夏元吉坚决不肯领受,辞太子少傅禄。仁宗赐给他“绳愆纠缪”银章,表示对老臣的尊重。
仁宗死后,夏元吉辅佐宣宗。宣宗即位的第二年,汉王高煦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重演靖难故技,妄图夺取帝位。夏元吉力主宣宗亲征,宣宗犹豫不决。夏元吉说:臣昨天见受命出征将领神色紧张,难道不该吸取李景隆兵败的教训吗?兵贵神速,应该先声夺人,宣宗才决定亲征,结果很快将朱高煦的叛乱平定下去。这样避免了藩王篡权的又一次重演,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夏元吉遇事能从大局出发,随事纳忠,维护国家法制,使皇帝个人专制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永乐七年,成祖北巡,有二指挥使,冒领月晌,成祖要将他们斩首。夏元吉劝阻说:他们所犯罪不至死,如果不依法律,倘有人盗了国库又如何处置?成祖放弃了自己的错误决定。宣德三年,夏元吉随仁宗北巡至兔儿山,有的将领怠慢,宣宗大怒,令武士剥去他们的衣服,使其受冻,夏元吉反复为之讲情,认为将帅是国家支柱,不能把他们冻死,宜宗才饶恕他们。夏元吉维持大体,遇事正言直谏,辅佐几代皇帝,多所匡正,得到朝臣和皇帝的尊重与信赖。
明成祖曾在便殿设宴,当着夏元吉的面对群臣说:“高皇帝养贤以贻联,欲观古名臣,此其人也。”给他以很高的评价。仁、宣之时,夏元吉与当时骞义,杨士奇、杨荣同心辅政。赛义善于谋昼,杨荣长于决断,夏元吉、杨士奇坚持原则,维持大局,使当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时人称他们“有古大臣的风烈”。
1430年正月,夏元吉负责监修太宗、仁宗两朝实录完成,早上皇帝赐给他金币、鞍马。晚上回来后,耗尽精力的夏元吉无疾而终,终年六十五岁,被赠爵太师,赐谥“忠靖”。
发表评论